庾婉華:港股萬九關上落,「三桶油」中考慮逐步趁低買入中海油

博客

庾婉華:港股萬九關上落,「三桶油」中考慮逐步趁低買入中海油

五月以來,港股整體呈震蕩下行走勢,截至5月31日收盤,恒生指數累計下跌8.35%,恒生科技指數累計下跌7.04%。港股踏入「六絕月」後出現明顯反彈,即市已重上19,000點大關,預期恒指短期在18,600至19,300點區間上落為主。 短期內,市場盤整有望爲低估值的港股市場提供更多的布局機會,長期來看隨著經濟的企穩回升、政策效應的持續釋放,經濟運行有望延續恢復向好態勢,積極因素在累計增多。未來,政府可能出台更多利好性政策舉措,支持港股基本面繼續復甦。 個股方面 石油輸出國組織與盟友(OPEC+)最新決定,維持產量不變,但沙特阿拉伯自願額外減產100萬桶,消息有利國際油價反彈,但升至80美元水平阻力不輕。而在「三桶油」中,中國海洋石油(00883)公司近三年派息率維持在40%,高派息,在油價回穩下,公司產量逐年增長,成本管控能力穩定,料反彈力度料可跑贏同業。 中海油今年經營策略將繼續增儲上產、提質降本增效,幷推動科技創新及穩步推進綠色發展。公司早前稱,今年資本支出目標約1,000至1,100元人民幣,產量目標6.5億至6.6億桶油當量,七成於國內,三成於海外,並料有9個新項目於年內投產。中海油未來3年產量將保持快速增長,明年目標6.9億至7億桶油當量,至2025年目標達7.3億至7.4億桶油量,料中長期公司將實現穩定派息。 中海油在5月上旬創出13.36港元的新高後,跟隨大市出現升後回吐的走勢,但建議可以關注回吐時的吸納機會。事實上,截至5月底爲止,中海油在今年的累升幅度有18%,明顯跑贏期內下跌7.8%的恒生指數,是跑贏大市的强勢股。 撰文:庾婉華(Avy Yu) 艾明資本聯合創辦人、獨立股評人、金融財務學碩士。 2曾任職上市公司投資者關係部門,現時為專業投資者,並出任商業顧問公司執行董事至今,專長引入及擴大投資者關係管理及企業策劃方案。 ============= 延伸閱讀:庾婉華:短期波動風險未除,遊艇主義借快意智能變身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環球時事

油價史詩式崩潰 世界經濟秩序正改寫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早前與多個主要產油國終於達成減產協議,同意在五月起合共每日減產九百七十萬桶原油。不過,油價卻並未因而回升,反而愈跌愈深,WTI期油本週初更跌至歷史性的負數。 全球陸上原油庫存已經近乎「爆煲」,海上油儲亦接近飽和,令布蘭特期油成為下一個計時炸彈。油價再跌,美國政府單靠量寬,將難再支持下去,中國作為全球最大原油入口國反而有利,世界經濟秩序正改寫。 本週一,WTI五月份期油經歷了跳崖式的下跌,在合約到期前一天,暴跌超過百分之三百,出現歷史性的負數,最低見過每桶負四十美元,意味石油生產商寧願貼錢予買家運走石油。雖然翌日合約到期時已回升至正數,但跌勢已蔓延至六月期油,週二就出現四成三的跌幅,收市跌八點八六美元,報每桶十一點五七美元。就連之前跌幅一向較少的布蘭特期油,六月份到期的合約亦被波及,跌兩成四並穿二十美元大關,每桶收報十九點三三美元,創○二年二月以來收市低位。 其實,自各國達成減產協議後,油價幾乎未曾升過。首先是因為減產協議不足一千萬桶,與市場預期有落差,而新冠肺炎( COVID-19)仍然未受控,全球原油需求估計減少起碼二千萬桶,減產額度根本追不上需求下跌。其次是減產協議要五月才開始實施,現時各產油國都面對產能過剩的壓力。 有消息指,產油國因為抵擋不住油價大跌的壓力,希望提早減產。《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報道,沙地阿拉伯和其他OPEC成員國正在考慮盡快削減石油產量,而不再等到下個月。相關決定仍要取決於沙地的法律義務和已與買家達成的交貨數量,而提前減產的提議亦可能適用於整個OPEC。外媒報道,OPEC代表在四月二十一日就石油市場危險問題進行電話會議,並有可能在五月十日舉行會議,討論進一步減產問題。 庫存爆滿 原油需求因新冠疫情而大跌不是新聞,而減產協議未達預期亦已被市場消化,但油價仍然意外地狂瀉,專家解釋,是因為庫存問題。減產協議要五月才實施,石油公司在四月份仍然如常生產,而減產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關閉油井的成本高昂,並有大量後續問題,管線堵塞、設備鏽蝕、設備損壞等,往後的維修成本極高,所以生產商寧願付錢讓人處置原油,因而令油價跌至負數。 WTI原油屬內陸油,近期原油庫存出現飽和壓力,成為今次油價狂跌的駱駝上最後一根稻草。標普全球普氏能源資訊分析員Chris Midgley表示,交割原油的美國俄克拉荷馬州庫欣(Cushing)地區原油庫存處內陸地區,原油庫存空間可能在三星期內用盡,一旦爆滿,WTI原油期貨合約進行實物交割將更加困難。 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當局對聯邦控制策略原油儲備,會將過盛原油存入儲備中持開放態度,會增加美國的原油儲備,初部預計數量約七千五百萬桶,但需要尋求國會批准,或者會直接將其儲存。 扭盡六壬 即使美國想趁油價低時收起原油作為儲備,但是否有空間才是問題所在,美國的原油庫存近期已經不斷大升,較市場預測的高。美國能源信息署(EIA)公布,截至四月十日止當週的原油庫存連增十二個星期,按週增幅繼續意外擴至一千九百二十五萬桶,總數增至約五億桶,創出歷史新高,而增幅亦是歷來最高。 美國於於四月十日止的一個星期,已將國內原油產量減少十萬桶,至每日一千二百三十萬桶;煉油設施使用率降六點五個百分點,至百分之六十九點一,創○八年九月以來最低。 原油無人要,美國的庫存幾乎全部都爆滿,外媒報道,交易商們瘋狂拋售於四月二十一日到期的五月石油期貨合約,擔心收貨後無地方儲存,五月WTI期油價因而跌至負數。不過,解決了五月的問題,六月的期油合約又再來,交易商要在一個月之內找到地方放置六月的油,WTI六月期油價格亦要大跌,一度失守十二美元水平。交易商為了儲油,輪船、管道、煉油廠的儲油罐、港口,甚至火車車廂都在考慮之中。消息人士透露,其實自二月底開始,美國幾乎所有的陸上商業倉儲設施都已被預訂,全球最大商業油庫庫欣,存量超過七成。 [...]

環球時事

【國際視野】石油價格戰爆發,能源外交影響攸關

石油價格波動牽動著世界經濟的神經。 近一個月來,全球深陷新冠肺炎疫情泥沼,以至於期間發生的一些其他世界大事顯得不那麼「矚目」,例如石油價格戰。事緣今年2月,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建議削減石油產量以對沖新冠肺炎對需求的衝擊,但非OPEC成員國俄羅斯反對減產,眾產油國未達成一致意見。3月初,沙特阿拉伯先後宣布增產石油和調低油價,石油價格大戰一觸即發。 撰文  蘇梓 國際油價大跌,跌幅一度達到30%,隨即引起全球股市暴跌。肺炎疫情擴散則雪上加霜,令環球經濟面臨自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以來最嚴峻挑戰。市場主流意見均預期,全球今年上半年的經濟將受重創,惟經濟下滑的程度及持續時間仍待評估;環球經濟步入衰退的可能性增加。 權力資源地位顯赫 與其他能源相比,石油的地位重要得多,屬於國家戰略物資。因此,無論就經濟或是政治意義而言,石油多年來都是世界上最為重要的原料。自21世紀以來,因水平鑽井和水力壓裂的技術發展,使得過去一度無法利用的頁岩層中的石油和天然氣被大量地開採出來。目前已經探知的正常石油儲量超過1.6萬億桶,而且今後還可能有更多的石油資源被發現。但是,有一半左右已經發現的石油儲量集中在中東波斯灣地區,而該地區易受政治動盪的侵害,因此可能對世界經濟產生災難性影響。 雖然石油並非兩次海灣戰爭的主因(從奪取和擁有石油的角度而言),但中東石油供應穩定與全球經濟穩定之間的重要關聯性,的確左右著國際對波斯灣產油國制定的政策。遠在1960年,石油體系主要被一些與石油消費國政府密切相關的私人石油企業所壟斷。那時石油價格大約為每桶2美元,產量也被有「七姊妹」之稱的7家跨國石油公司所決定。石油價格取決於這些大公司的石油產量以及那些富裕的石油進口國的需求量,而這些大型石油公司則依據富國的情況確定石油產量和價格。 俄羅斯是OPEC成員國之外最大的產油國,兩者之間常有抗衡。 多年來,為確保石油體系順利運行,一些國力較強的國家時常採取軍事干涉行為。例如1953年,伊朗民族主義者試圖推翻國王的統治,就引來英國和美國秘密出面干涉,起義被鎮壓,伊朗國王恢復了統治,整個過程中石油體系並未受到什麼衝擊。 石油市場受制政治 歷史上有很多次石油價格的波動,最早的甚至可追溯至19世紀初的早期原油工業時期。撇開遠的不談,僅僅由1950開始梳理,不難看出,現代國家圍繞石油展開博弈,大都是為了控制原油的生產。例如二戰後,各國政府希望將石油生產國有化,其中伊朗、印尼和沙特阿拉伯在1950至1960年間先後將石油基礎設施部分收歸國有。1956年至1957年間,埃及控制了蘇伊士運河,自此,全球近5%的石油運輸都要通過該運河。 1960年,波斯灣產油國科威特、伊朗、伊拉克、沙特以及南美洲委內瑞拉的官員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會面,討論如何處理國際石油公司所施加的減價。他們同意組建一個石油輸出國組織,目的是減少各國之間的競爭並控制價格,OPEC由此誕生。隨後的20年中,OPEC擴大並吸納了卡塔爾、印尼、利比亞、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爾及利亞、尼日利亞、厄瓜多爾和加蓬。這些國家中的大多數也在1960年至1976年期間,通過購買或強制接受國際石油公司的股份來控制其石油儲備。 蘇伊士運河為世界石油運輸要道。 1973年,中東波斯灣產油國為了爭取美國的關注,採取減少石油產量以及對與以色列交好的國家禁運石油。這導致日本、歐洲和美國的同盟關係一度陷入混亂。遺憾的是,這種以石油作為「武器」要挾的手段,並沒有促使美國從根本上改變在中東問題上的基本政策。直到今天,美國人也沒有突然拋棄其盟友以色列,轉而支持阿拉伯國家。儘管石油是一個能產生影響的權力資源,但並未強大到迫使美國改變政策的程度。 [...]

博客

【港股專家】王贇:美國如何在OPEC的囚徒搏奕中獲利?

在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的減產協議下,石油成為年初至今反彈最強的商品,幅度達20%: OPEC的減產協議將在今年6月到期。根據協議,OPEC成員國合力減產80萬桶/日原油,而俄羅斯等非OPEC國家則減產40萬桶/日,合共約120萬桶/日。 石油出口貿易是OPEC等國家的主要收入來源,然而油價過低,產酒國須面對利潤大減、國家收入急跌的問題。根據供求理論,產油國適度放棄供應量,因為石油的低彈性需求,價格會大幅上升,所以減產後總收入反而增加,這正正是過去數月發生的事。 然而,根據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數據,美國達到產量1200萬桶/日。在這情況下,OPEC的減產效用到底能夠持續多久,油價長遠是否仍存在上升動力,成為一個疑問。 美國近年積極發展成為能源淨出口國,原油出口量現時是200多萬桶/日,目標在未來二年翻倍到400多萬桶/日。在OPEC減產的同時,原油市場正在被美國快速蠶食。在中美的貿易談判中,中國更加大幅增加由美國進口能源。 在筆者眼中,OPEC的減產協議是一場囚徒搏奕。在國與國之間沒有絕對合作和信任之下,產減成功令油價走高,卻也大大增加了個別成員國違反協議的可能:趁高位增產以獲更多收益。事實上,過去OPEC的減產行動,並非經常有效執行。 被扭曲的供應不會永遠維持現狀。如果全球經濟增長繼續減速,加上美國持續增產,筆者預期,石油很大機會面臨需求減少、油價下行的壓力,而偏偏這是美國總統特朗普最想見到的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