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廖錦興: 港企「疫」境求存

香港的新冠肺炎疫情反覆,歐洲國家「見好不收」,稍稍放鬆便報復式聚餐令疫情大幅反彈。各國急急採取封城措施,激進分子乘機破壞及搶掠,看到電視新聞那些店舖被搶劫,及街頭火光熊熊的場面,實在感到震驚。香港和內地經歷過2003年SARS疫情能做到嚴謹防疫,令公共秩序穩定和環境衛生安全。香港經濟因疫情社區擴散及中美角力而大受影響,雖然港府動用財政儲備實施一系列協助企業措施,但始終長貧難顧,企業最終都是要設法自救。香港的製造業大多是從世界各地採購所需設備,並在內地加工出口,但近年貨物出口至美國的總量不算多,因此美國制裁對港企的影響有限,然而世界經濟遇上種種問題港商應未雨綢繆,為企業發展做好準備。 作為香港工業界一員,我認為企業應該分別以短、中、長期策略面對當前的疫情及地緣政治打擊。首先短期要善用政府推出的支援措施如「防疫抗疫基金」和「中小企市場推廣基金」的資助,同時透過香港出口信用保險局推出的「百分百信用限額提升計劃」減低壞帳風險。另外若有生產基地在內地的企業亦可增加生產線,或研究廠房遷移到東南亞國家的可行性;中、長期策略必定是升級轉型的計劃,無論是系統、產品及生產模式都需要增加設計、技術元素。過去,港企都是以來料加工、代工生產(OEM)或原廠委託設計代工(ODM)方式營運,因此為增強自主性,港商未來要在自有品牌生產(OBM)及建立自己產品品牌的形式多下功夫。 本週頭條新聞離不開美國總統大選,市場預測無論總統寶座誰屬,針對中國的政策已是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共同目標。因此港企中長期的發展和部署應該放眼美國以外的其他地區,而生產方面亦需同步轉移到東南亞國家,尤其馬來西亞、越南、緬甸、泰國、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以上國家在過去十年積極對華招商,希望利用土地、政策和大量人力資源去承接歐美的加工訂單,加上東盟稅務優惠亦可進口中國內銷市場。去年底,行政長官率團往泰國,並與泰國簽署諒解備忘錄,該備忘錄涵蓋範疇廣泛,包括貿易及投資、企業協作、創意產業、金融服務、科技初創及人力資源發展方面的合作,香港主要工業和科技機構如香港工業總會、貿發局、科學園和設計中心等都與泰國相關機構簽署諒解備忘錄,加強兩地在上述領域的合作,備忘錄有助建立雙邊貿易關係和利好港商到泰國投資。我相信港企中長期的發展應在產品多元化、升級轉型和開發新的銷售渠道和拓展海外市場上,而泰國從地利、協作和產業結構都是未來中港兩地的理想經濟合作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