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研究

疫情放水後的非主流經濟理論解釋及通脹通縮迷思——MMT(Modern Monetary Theory)現代貨幣理論

MMT現代貨幣理論 自從2008年-2009年金融海嘯,賓·伯南克開啓了“直升機式”派錢的範式,各國(尤其發達國家)都爭先步入量化寬鬆、甚至負利率的極端貨幣政策環境。經歷十年的貨幣金融環境的新常態new normal,總體而言,資產價格穩步上升直到2020年,新冠肺炎COVID-19橫掃全球,它通過抑制人與人之間密切接觸的供給和需求,讓經濟經歷前所未見的停頓,短期內GDP大規模倒退。明顯眼下,各國苦無良策,只能再次祭出升級版“無限量”的量化寬鬆,甚至輔以“積極財政政策”,口中說“不好”,身體卻是“無可奈何”地更深更廣泛地陷入“印錢”支持經濟GDP的局面。其後果是公共債務大幅上升,以及央行資產負債表大幅擴張。 以上是現在的金融現狀,那麽,是什麽理論基礎支持各大央行及金融經濟界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地採取此種“印錢”的政策或者說什麽理論比較好地解釋此種現狀?答案是MMT (Modern Monetary Theory)現代貨幣理論 (推動者包括MMT之父Warren Mosler莫斯勒; L. Randal Wray以雷;屬於后凱恩斯主義) )。 MMT理論認為主權貨幣具有無限法償,沒有名義預算約束,只存在通脹的實際約束。政府(央行)是主權貨幣的發行者,既沒有違約的意願,又可以通過央行“敲擊鍵盤”創造貨幣來履約,而且紙幣法幣的發行權由國家貨幣管理當局所壟斷因此,財政平衡沒有意義。通俗一點理解就是“欠的錢總是可以用發行更多的錢來還避免違約” ,換言之,財政赤字可以“貨幣化”,所以政府借債(發債)可以沒有限制。同時政府赤字增大,即增加支出時(如大規模投資基礎建設等政府牽頭投資),所以被投資的私營部門會獲得大量貨幣供給,假設貨幣需求基本穩定,因此利率會趨於下降,而不是傳統所理解的利率上升。而這裡,則通脹是政府債務的實質約束因素,但在實現充分就業之前,通脹並不會與貨幣數量增加掛鉤,只要有足夠的供給來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並通過打破壟斷弱化企業定價權,就可以在不引發通脹的前提下,盡可能擴大政府債務上限空間。有一個公式也能結合起來理解MMT理論的應用,即MV=PQ;當中M貨幣供應, V速度(velocity of circulation流通速率這是指錢在經濟體流動的速度),P貨品服務的價格,Q貨品服務總量。V,P,Q都主要跟自由市場經濟相關,M則主要跟與央行相關,假定V不變的情況下,央行可以透過調節M來左右P和Q。疫情及放水的理解可以簡化為,市場大幅下滑,V,P,Q都下滑的情況下,各國政府希望通過增大M來托住市場。避免市場實質進入大衰退Great Depression或步入“大衰退”情緒和預期,從而步入Soros索羅斯“反身性Reflexivity”的自我實現下墜螺旋。畢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雖然我們這一兩代人大部分人沒經歷過,但光看數據已經讓人印象深刻,絕非一般和平時期的經濟衰退economic recession可以比擬: 1929–32年主要經濟指標變化  美國   英國  法國   德國 Industrial production工業生産 -46% −23% −24% −41% Wholesale prices批發價格     −32% −33% −34% −29% Foreign trade外貿                  −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