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策略

Mad Gaze 鄭文輝 智慧型眼鏡蓄勢反擊

智慧型眼鏡曾經為科技界帶來前途無限的願景,可是以Google為首的團隊卻在技術及銷售上屢見觸礁,令此項新發明到今天仍未見普及。然而,本港有科技公司卻看準AR的機遇,全力進攻智慧型眼鏡市場,曾經任職於手機應用程式產業的鄭文輝(Jordan),近年建立出品牌Mad Gaze,數年間不斷革新硬件及軟件技術,期望以自家製的智慧型眼鏡搶佔市場。 對他而言,智慧型眼鏡不只是產品,從過去多年一路走來的崎嶇路,到近年開始漸見起色的市場,令他更確信自己當天的眼光以及破釜沈舟的決心。他始終放眼將來,盼望旗下的智慧型眼鏡能夠帶來新熱潮。 Text / Schiller Fung Photography / Cheung Chin Yui 智慧型眼鏡對於公眾而言絕不陌生,2012年美國《時代》雜誌評選年度最佳發明,當時即由「Google眼鏡」獲得,而曾獲得此殊榮的更包括第一代iPhone及Apple Watch。我們似乎能預見這種新產品將會風行全球,可是事與願違,即使無數VR及AR裝置已甚囂塵上,仍然未能隨處看見有人戴著智慧型眼鏡,不論是最有聲望的Google,或是同樣於2012年搶攻的Epson Moverio,也只是曇花一現。 Google與Epson的缺陷 Jordan亦同樣於 2013年左右接觸到AR技術,那對他而言就是彷彿是「前進」的訊號。他說:「當時我已經覺得,AR在末來必然會是主流,便開始自主開發AR的平台,但有了軟件平台,那總得要有個硬件。我察覺到手機AR需要一直拿在手中而造成不便,因此把目標轉向智慧型眼鏡。」當時正值是社會對Google Glass及Epson最有期待的時間點,Jordan亦說:「那時候我真分別買了Google Glass及Epson回來,更構思以它們的硬件,配上我開發的AR平台,綑綁一起以作銷售。」 可是Jordan很快就發現了,不論是Google或是Epson,當時所推出的智慧型眼鏡,都一樣有著難以克服的缺陷,反而促使他嘗試開發自家製的智能眼鏡:「兩款智慧型眼鏡的缺點顯然而見,首先Epson的在外表上不討好,戴上以後難以迴避其他人的目光;而Google當時設計則未能完全克服視點的問題,眼球必須不時往上斜,才看見相關資訊,然後還有各種各樣未能完善的問題,例如沒有連繫太多的應用程式,在陽光之下無法看見屏幕等等。這些對我而言是『致命』的缺點,但我又覺得AR必然會是大趨勢,在市面上沒有更好的硬件選擇之下,唯有靠自己去做。」 智慧型眼鏡vs智慧型手機 轉眼數年過去,現時不論是Jordan研發的Mad Gaze,或是Google與Epson,都已經分別推出了新一代的智慧型眼鏡,在硬件及軟件上均各自有不同的進展,但即使如此,智慧型眼鏡仍然未能取代智能手機或是VR裝置。Jordan對此卻極其有信心:「智能手機的屏幕再大,也始終會有限制,可是智慧型眼鏡就不一樣,當中視像範圍隨著技術可以不斷增長,可能性其實是無限大。那到了什麼時候,智慧型眼鏡真的可以流行起來呢?我覺得很簡單,就是看起來『順眼』、『不會顯得奇怪』的時候。」 Jordan認為,智慧型眼鏡就像是附在眼前的智慧型手機,最大的優勢是能夠令人騰空雙手,並且能夠繼續享有智能程式的協助:「其實在很多的情況下,戴著智能眼鏡的確會比較方便。就例如你做運動及踩單車的時候,又或是對教師而言,可以一邊以雙手教學,書寫白板或操作電腦,仍然能夠與學生透過智慧型眼鏡互動:又例如對於工程或專業人士而言,可以用智慧型眼鏡連繫海外,我們去外國巡廠或進行會議,即能夠透過視像,將第一身的實況透過智慧型眼鏡傳至老闆眼中。這樣一來,讓雙手在各種情況之下不用再拿著手機使用智能程式,這是很大的進步,所以怎麼會不引起熱潮呢?一定會的。」 技術與資金的艱巨 近年最有話題性的視像裝置當屬VR,並且在眾多電影、遊戲及應用程式的搶攻之下,相比一直停滯不前的智慧型眼鏡,大有後來居上之勢。對於智慧型眼鏡,連外國企業也只是亦步亦趨,Jordan當初為何膽敢在科技產品市場未算最頂尖的亞洲地區,放棄之前收益穩定的手機程式公司,以「開荒牛」的姿勢發展智慧型眼鏡?他說:「我一直希望能夠建立一個大型的品牌,如果只靠接收手機程式的訂單,那是絕對做不到的,所以一定要做自己的產品。當我看見了智慧型眼鏡,便覺得那是千載難逢的機遇。」 要開發一副智慧型眼鏡並不簡單,Jordan表示即使到了今天,全球也約莫只有13間企業有製作及銷售,技術上的困難令任何廠商開發一副智慧型眼鏡,也至少要一年半時間。Jordan說:「這裡所說的,是包含了Apple及Samsung在內的大企業,也必然會面對的困難度。」困難還不單止在於技術,還在於資金:「我們在最初的兩三年,以自己的資金,全副心力投入設計智慧型眼鏡,因為其機件及制作技術上的困難,資金不久便無法支撐下去,然後必須去尋找投資者融資,可是在最初,卻完全沒有任何投資者願意出資。連一間也沒有。」 受本地投資者冷待 儘管曾經以眾籌形式搜集資金,但Jordan說到真正的成功融資,要等到去年年初,他坦言在本港投資者眼中,智慧型眼鏡仍然一直受冷待:「有投資者曾經跟我們說,現在連Google都放棄了,這證明了智慧型眼鏡是不行的,強調連Google那麼大型的機構,他們有錢,有人材,但最後也還是放棄,這不是已經證明了是行不通嗎?質問我們為何還要去做。」而當Jordan最初在沒有任何外來資金的注資之下,只靠自己原來的資金於2015年前推出初次的Mad Gaze,在銷路上卻觸礁:「第一代的質素只能說比初代的Google Glass稍好,那時候的銷量很差,比我們預期差很多,但因為資金已經消耗到一定程度,我們不能任其『斷纜』,無論如何也要先做一台實物。」 面對內憂外患的挑戰,Jordan卻堅信智慧型眼鏡是真正的煉金石。他說:「我在尋找資金的過程裡,一直對投資者說,智慧型眼鏡的劣勢只是一時之間,所謂『不行』,只是『現在不行』。我們所聚焦的目光是在兩年、三年或是更遠之後,但我們不可能等到兩年三年之後,才去落手研發。」Mad Gaze在今年年初1月推出第二代智慧型眼鏡,Jordan說第二代解決了不少第一代未解決的問題,令其銷量顯著有所改善:「不但是香港,還有愛蘭爾、西班牙等國家也有總代理,在網絡市場包括淘寶、天貓等也有總代理,在全球各地也已經有零售點,已經成功打開了整個銷售網絡。」 本港市場的優劣 目前Mad Gaze在應用程式上暫時以商業市場為主,對於本地的整體創科環境,他指出:「香港並非沒有足夠的人材以及技術,就底子而言並不比外國更差,但在『敢去做走在市場之前的事情』這一點而言,的確不及外國,外國已有不少公司與企業已經與智慧型眼鏡的廠商合作,研發各種業務上的應用程式。香港的話,在我們Mad Gaze出現之前,更幾乎是完全沒有任何公司會願意開發(智慧型眼鏡應用程式),直至我們投入市場以後,才漸漸開始多了相關研發。」 他指出智慧型眼鏡在外國始終比較先行,海外市場會比較成熟,不少歐美人士也已經有使用經驗,而能更確切地理解不同型號的得失:「很多外國人一拿起我們的智慧型眼鏡,就會能夠比較到不同型號的優劣;香港目前有接觸過智慧型眼鏡的人始終比較少,即使他們拿起我們的Mad Gaze,也難以比較我們的產品是否比Google更好,可能要慢慢培養香港人對於智慧型眼鏡的興趣。」 正如VR剛進攻市場之際,不少人也對於在頭上綁上一個黑色的大型視覺裝置感到抗拒,但現時幾乎已習以為常。Jordan分析指出,智慧型眼鏡同樣需要類似的過程:「現時不論是Google Glass或是我們的Mad Gaze,鏡片前方也有向外凸出,而頗為吸引途人目光的prism(棱鏡),可是到了我們之後將會發表的第三代,或是再之後的型號,我們就能成功剔除這一點,公眾接受程度將會進一步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