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李秀恒:藝術品交易顯港文化產業優勢

10月9日,香港蘇富比秋拍連續拍出兩件破億成交的拍品,分別為斬獲1.77億的 清乾隆御製洋彩紫紅錦地乾坤交泰轉旋瓶,及1.25億的明黃花梨圓後背交椅,在全球經濟前景並不明朗的情況下,本港的藝術拍賣市場逆勢創佳績,顯示了香港文化產業的前景。   此外,將於11月初在港舉行的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國際上超過100多家金融機構超過200位金融領袖人物將會來港參與。根據金管局公佈的行程安排,首日安排中可見M+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這亦體現了香港在文化藝術方面亦愈來愈有吸引力。   港藝術品交易有優勢 隨著國家在「十四五」規劃中對香港未來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定位,日前,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出席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辦的「香港新坐標: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高峰論壇時,強調須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地位,香港作為國際文化藝術樞紐的趨勢日益凸顯。     筆者一直以來認為香港未來的經濟發展重點之一就在於文化產業。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擁有零關稅、無出入口限制、法律制度完善、物流便捷、貨幣自由兌換、服務業高度發達等優勢,發展成文藝作品交易中心的條件已經十分成熟。   2020年,香港在全球藝術品拍賣市場份額增至2020年的23.2%,首次超越倫敦,僅次紐約。而去年,香港的藝術品收藏品及古董的進出口總值,創下666億港元的佳績,比起25年前20億港元大增超過33倍。   隨著內地經濟近年來的迅速發展,人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愈來愈多的人開始對藝術品、古董收藏感興趣,使得相關交易量直線上升。2021年大中華藝術市場超越英國成為全球第二大藝術市場,市場銷售額上升了35%,達到134億美元。而由於中國內地對珍貴文物等藝術品的進出口管制較香港嚴格,不少買家都會選擇將商品存放在境外或保稅區,未來將有愈來愈多交易在港進行,推動香港成為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   文化藝術具高度吸引力 除此之外,隨著M+及香港故宮的落成及開放,再加上Art Basel等標誌性文化盛事,香港在文化藝術領域的地位正不斷提升。這些良好的硬件設施加上日益豐富的軟件配套,將會促進包括畫廊、拍賣、文創、文化及藝術管理人才職業培訓等在港發展,更能帶動展覽、旅遊、保險、運輸、酒店、餐飲等多個相關行業興旺,促使大眾對文化作品、藝術品的興趣增加增進認識,了解背後的文化底蘊,提升全民的文化藝術修養。   以近日筆者參與舉辦的「回歸二十五周年《香港珍藏大展》」為例,通過現場觀眾及組團參觀的學生,筆者發現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對公眾有十分大的吸引力,來觀展的學生通過欣賞這些珍貴的文物,定能在一定程度上增進對文化藝術的認識及喜愛,未來更有意願投身文化事業這個高增值行業,為未來的人生發展開拓更廣闊的出路。     撰文: 李秀恒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

名人系列

M+博物館董事局主席陳智思 打造不一樣的藝術風景線

現任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Bernard ),是香港市民公認的公職王,最新的任命,是出任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董事局主席。或許因為有藝術訓練的背景,他先後被政府委派擔任保育及與藝術相關項目的領導層。而對於經常與藝術文化掛鈎,他表示並不抗拒,更是樂在其中,而能夠提升市民的藝術水平,平衡大眾的利益,讓世界領受香港的獨有文化,將是作為未來兩年M+博物館董事局主席的使命。 「藝術家」的光環,讓陳智思成為芸芸政治人物中,一抹獨有的風景。每次被委派擔任藝術項目主席時,他最常聽到的理由,包括:因為讀藝術、是藝術家、芸芸官員中只有他有藝術訓練,類似等等理由,他笑道已習慣接受。「其實我不算是藝術家,只是讀藝術,如果找藝術家來做,當然不會是我,政府只是需要一個既明白藝術,但又懂得商業的人來平衡各方利益的人來領導。」於是他一次又一次成為了政府的心水選擇。 當然,亦有人好奇,修讀藝術,又怎會懂得經濟利益?但隨著時間累積,陳智思完美演繹了藝術訓練的好處,讓自己成為有創意的人,然後放諸任何事上,都可以帶出效果。 從此愛上藝術 「現在回想,我是非常幸運,因為原本遇上不幸,以為人生就此平平無奇,但又慢慢活出精彩人生。」在大學時期,他一直與死神搏鬥,這是旁人看不到、感受不到的。 最初他是修讀經濟,但患上高安氐動脈炎,經歷了幾次手術,因為要需要休養,故此能夠讀書的時間有限。「為了有足夠的學分可以畢業,我開始看看是否有其他學科能讓我即使不用回校,亦能夠完全課程。後來看到Art  Department有科Independent Study,覺得有趣,也適合當時的我,於是選了Studio Art,課程講求創作,沒有對錯之分,也沒有美與醜之見,最重要是,不需趕及課程的進度。」 假如陳智思沒有患病,父母未必不接受他修讀藝術,但因為大病,所以隨他心意而行,甚至不讀也可以。患病的辛苦,不在於治療,而是需要一生與它伴隨,慶幸遇上藝術,為他分心,也讓他開心。「大學第三年,發覺藝術可以讓自己任意發揮,於是很快愛上了。讀到第四年,終於可以完整地完成所有課堂,而且在藝術及經濟的學分均有,當時我想,藝術系很特別,而且我亦喜歡,但將來未必再有機會修讀,反而自己可能會因為工作,需要再讀經濟相關的課程,思前想後,索性轉讀藝術,以此為主修科。」 對藝術沒有後悔 讀Studio Art,畢業時需要展出作品,可以是有攝影、繪畫、陶瓷、多媒體。計及他,班上共有7個學生,然後同學的創作風格及作品都是由第一年開始累計,陳智思是中途空降,未有任何風格可言,因著要突圍而出,他的創意也由此被激發。「藝術系競爭也很大,要think out [...]

時尚

從M+寫下新的美術館定義? | The redefining of art museum

從2015年初開始動工的西九文化區視覺文化博物館M+,終於在上月中正式對外開放,令香港能繼續保持在全球藝術市場上的前列位置。M+立足亞洲,從本土出發,並以美國MoMA及英國Tate Modern為目標,成為世界級文化地標。M+籌備經年,耗資近50億港元,故曾有「大白象工程」的民間評語,它如何繼往開來,聚焦香港本土文化藝術之餘,又與國際藝術市場接軌,將成一大挑戰。然而,隨著西九文化區的藝術生憑圈逐漸成形,香港無疑已脫離了昔日「文化沙漠」的稱號。   西九文化區作為於1998年提出的一個世界級綜合文化發展項目,整個項目佔地23公頃,當中包括17座建築物,至近年開始有部分建築項目陸續落成,從戲曲中心、西九藝術公園、M+展亭、M+博物館,還有明年開幕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等。當中M+博物館可謂千夫萬喚始出來,經歷過多番被公眾質疑浪費公帑以購入部分藝術品、造價過高淪為大白象工程、撤換承建商,還有遇上新冠肺炎疫情,要延遲近兩年才開幕,並預算未來三年的營運赤字達39億元,同時要在開館一年後才開始徵收120元入場費,雖然已蝕得比海洋公園為少,但亦足以為未來M+的發展產生隱憂。 M+博物館11月12日正式開幕,而開幕首天即吸引了1.6萬多名觀眾入場參觀,其後整個開幕周內均維持每日約有一萬人次入場。M+作為一個如此轟動國際的藝術建築項目,有如此不錯的入場數字,亦算正常。西九文化區管理局M+董事局主席羅仲榮曾表示,不少人會對M+的價值存有疑問,然而他亦相信當市民參觀過後,都會覺得M+是值得他們投入資源的。至於「+」的定義,他指出,M+是個大膽的概念,目的是為了創建一所超越傳統的博物館,故此當中的「+」是意味深長的,象徵了他們希望博物館除了購藏、保存、研究和展示藏品外,也會與社會溝通和對社會引起啟發,又希望透過研究、教育、消閒及鑑賞,提高市民的生活質素 。 展示20世紀以來之多元藝術 M+博物館小組於2005年提議M+的使命為:「從香港的角度出發,配合宏觀及具國際性的視野,專注於收藏與展示20及21世紀的視覺文化。M+將採取開放的態度,靈活多變、高瞻遠矚,旨在引發、教導和吸引市民、鼓勵對話、促進創意,携手探索視覺文化的多元性。」 為迎合全球藝術市場朝多元發展的大趨勢,M+的發展重點,自然亦落在20至21世紀的視覺文化藝術上,其展品的範圍包括藝術、建築、設計和影像作品,並致力於收藏、展示與詮釋這段時期的視覺藝術、設計及建築、流動影像,與及香港視覺文化。   香港的公共建築項目,對建築師而言,反而有更大的發揮空間,而這次M+大樓便由世界知名建築事務所Herzog & de Meuron,聯同TFP Farrells和奧雅納設計,自然出師有名,成為全球藝術及文化界的焦點。大家可能會對Herzog [...]

名人系列

西九文化區M+獲林偉而夫婦捐贈「Living Collection」的重要藏品

西九文化區M+於日前宣布,獲香港知名建築師、收藏家及藝術家林偉而及夫人林梅若梅捐贈來自其「Living Collection」的珍藏。是次捐贈包含合共90件藝術作品,出自53位香港及世界各地藝術家之手,另外還包括「PAWN SHOP」這由46位國際藝術家參與創作、極具歷史意義的藝術項目。 這批藏品涵蓋2000年代以來新晉及成名香港藝術家的作品,獲廣泛視為這一領域舉足輕重的私人收藏。林偉而及林梅若梅自 2000 年代起有系統地收藏藝術品,這些藏品記錄了香港藝術開始蓬勃發展,以及香港藝術家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的關鍵時期。由林偉而及林梅若梅命名為「Living Collection」的這批捐贈藏品,現存放於林氏位於香港黃竹坑一幢工業大廈的工作室內,並以別開生面的方式對外展出。M+表示將秉承此精神,於M+大樓内向公眾展出這些藏品。 是次捐贈的藏品中,包括26名香港藝術家的作品,其中逾20名藝術家的作品首次被納入 M+館藏,如楊東龍的作品《黃竹坑──工業大廈及畫像》(2015)是一幅高達兩米的雙聯畫,由林偉而委約創作。另亦有區凱琳、林東鵬、鄧國騫、黃榮法等當代香港藝術人之作品,以及來自亞洲其他地區的重要藝術家之作品,包括南韓李昢、梁慧圭之作品。 林偉而談及是次捐贈:「我把此次捐贈的藏品視為保存香港藝術家作品的時間囊,期望這些藏品在香港未來歷史上發揮重要作用。」M+副總監及總策展人鄭道鍊指出:「『Living Collection』反映出收藏家矢志記錄二十一世紀香港藝術獨特的演化軌跡。隨着香港本地藝術界於2000年代初具規模、漸成氣候,私人收藏家成為支持本地藝術家群體的重要支柱,而這對於制度尚待完善建立、歷史較短的新興藝壇來說尤其重要。」 M+博物館館長華安雅闡述是次捐贈對M+的重要性:「自M+開始蒐集館藏以來,香港視覺文化一直是我們購藏的主要範疇,更是現時M+藏品系列的重要部分。是次捐贈不但加深和拓闊了M+的香港藝術館藏,更大大加強了博物館鑽研此範疇的決心。M+致力豐富香港的文化景觀,增添了這些藏品有助我們這方面的工作,並鞏固M+作為亞洲首間全球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的地位。」 [...]

企業策略

首屆「希克獎」獎項得主將揭盅

由位於西九文化區、致力收藏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視覺文化作品的香港博物館M+主辦的首屆希克獎及「希克中國藝術研究資助計劃」,將於今年5月13日(星期三)在網上分別公布獎項得主及獲選研究學人。其中著名名表品牌HUBLOT宇舶表表示,將全力支持該網上公布。   希克獎具前瞻意義 兩年一度的希克獎由M+於2018年成立,其前身為烏利.希克於1998年在中國創辦的中國當代藝術奬(CCAA),六位入圍首屆希克獎的藝術家包括胡曉媛、梁碩、林一林、沈莘、陶輝及楊嘉輝。此外,同樣是兩年一度由M+舉辦的「希克中國藝術研究資助計劃」,則延續CCAA中國當代藝術評論獎的工作,以M+藏品系列為素材,支持聚焦中國藝術的全新研究。首屆計劃的研究主題為1980年代中國前衛藝術的起源。     關於HUBLOT宇舶表 HUBLOT宇舶表於1980年在瑞士創立,自推出首創的黃金及橡膠配搭後,一直以創意而馳名。「融合的藝術」衍生自品牌主席Jean-Claude Biver的非凡想像力,並自2012年起由品牌行政總裁Ricardo Guadalupe大力推動。2005年推出的經典系列Big Bang屢獲殊榮,為其後各款旗艦系列(Classic Fusion及Spirit of Big Bang)奠定基礎。作品涵蓋簡單至超精密的複雜功能,彰顯瑞士製表品牌的優良基因,令品牌實力日添雄厚。在致力保留傳統的同時,發揮尖端工藝,憑藉創新物料(防刮Mag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