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張詠詩:生成式AI是一把雙刃劍

人工智能聊天機械人ChatGPT面世後迅速爆紅,全球活躍用戶數以億計,頓時把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的覆蓋面延伸得更深更廣。這種技術已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小學生用來做功課,大學生用以生成論文,公司職員用來製作項目建議書,市場推廣人員即時生成社交媒體帖子,編程員寫程式;應用的有趣案例更是千千萬萬,例如模仿某人的口吻來寫演講稿、解答法律或醫學問題、從長篇內容中歸納撮要、AI 繪畫等。 AI自動生成內容的原意,是使內容創作過程,變得更有效率及更普及,從而以更快的速度製作高質量的內容。善用 AI 技術就猶如請了一個虛擬小助手,大大提升效率。 雖然生成式AI可為社會帶來眾多好處,然而,此技術也帶來了一些風險,尤其是在網絡安全的角度來看,它是一把雙刃劍。 根據美國聯邦調查局 旗下網路犯投訴中心 (Internet Crime Complaint Center, IC3) ,發布的2022年網路犯罪報告中指出,釣魚郵件詐欺是被報告最多的網絡安全事故。 網絡詐騙分子一般分布於世界各地,過去由於語言問題,釣魚郵件相對易被識破。現在有了具備翻譯和文字生成功能的 AI 聊天機器人,無論語言、身份特性及口吻仿真度大大提高,網絡安全風險亦因此提高。這種網路罪行可能會導致個人隱私受到侵犯,或對商業機構造成嚴重的損失。 其次,駭客也開始利用這種技術進行網絡攻擊。駭客可以使用生成式AI來生成惡意代碼,以往在漏洞披露後數天才能開發出來的惡意工具,在生成式AI協助下,加速惡意軟件的開發速度,罪犯在數小時便能生成代碼,這些代碼可以用於網絡攻擊,偷取數據、導致系統癱瘓或組織其他類型的網絡攻擊。 網絡安全專家和網絡罪犯的攻防對戰,是永無止境的。這把雙刃劍讓雙方都大大提高了效率。與時間的競賽,以及怎樣好好利用現有的工具去提高戰鬥力,就成為致勝關鍵。 市民大眾又應如何加強網絡上的自我保護呢? 首先,我們需加強對個人信息的保護,不要輕易相信不可靠的信息,避免泄露個人資料。我們可以通過加密、數據控制和身份驗證等措施,來保護敏感數據。此外,我們應使用軟件和工具,來保護自己的電腦和移動裝置,例如安裝防毒軟件、防火牆,幫助我們檢測和防止網絡攻擊。此外,輸入資料到大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 LLM)時,也應避免輸入個人或敏感資料,以確保數據的安全及隱私性。 總括來說,新技術必定有利與弊,現在的討論點,不是用還是不用,這些新技術已經令我們的生活產生變化,所以重點是我們如何好好利用它的長處,提高警惕,並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來保護自己的安全。   撰文:張詠詩  香港電腦學會網絡安全專家小組執委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可持續發展

AI新進化:由ChatGPT發展到LLMgt

說起人工智能,大家現時會用到的ChatGPT、GPT-4、Copilot、文心一言等,嚴格來說都是「大型語言模型」(LLM, Large Language Model)。你與它們對話,它們會提供一些建議資料給你,也能幫你撰寫文稿及信件等,在處理文字、語音和平面影像時頗能勝任。 然而,這些LLM對3D空間及事物,是無法識別及理解的,故其分析與互動能力仍然很有限。當我們看到房間內有一張書桌,書桌上擺放了各類的書籍,我們能夠理解物件的大小、形狀、用途,以及它與其他物件的相對位置。但對LLM而言,這一切都超出了它的理解範圍。要進一步開拓AI的功能,就需要開發嶄新的LLMgt模型。 未來的LLMgt,能夠應對及處理3D環境,透過結合空間數據及IoT,從而開發出更貼近人類的思維,以及能在3D空間內發出指令、進行操作。其原理,就如給予AI一副「肉身」,或許到時只需打開手機鏡頭掃瞄一下你的房間,AI就能提醒你放在一角的吸塵機需要充電、冷氣機似乎有異樣需檢查維修。AI將可以真真正正擔任人類生活上的助手,協助大家處理大小事務,就像Marvel電影中Tony Stark的AI助手Jarvis一樣完美! 而當LLMgt技術被應用於社會、商業、工業等範疇,AI助手的潛力絕對是超乎想像。例如在大廈管理的層面,LLMgt 能夠收集大廈各處的冷風機、風速、氣流等數據,當AI助手察覺到有異樣,如風速過強、變弱、冷風機口過熱等,能自動發出指令,檢測大廈的冷風機運作情況;若進一步配合使用機械人,AI助手更可自動指派機械人前往維修冷風機。而在工業製造範疇,LLMgt 的AI助手更是無往不利,能協助管理人員監察機器運作、自動檢查Sensor、防止及應對工業意外等。 目前,筆者的研發團隊正在積極開發LLMgt技術項目,並將在我們擅長的建築業、醫院、商場等的智能系統中優先投入應用。可以肯定在不久的將來,AI助手將會更有效地輔助人類工作,讓大家的時間可以用於處理更高價值的工作,從而大大提升生活質素。   陳智銓(Arthur),思路富邦集團(SagaDigits)創辦人 暨集團成員 隨賞科技(Compathnion)行政總裁 [...]

封面故事|2024波譎雲詭 政經多變下投資方向

專題

【封面故事】2024波譎雲詭 政經多變下投資方向

剛剛過去的2023年,全球政經環境持續動盪,從俄烏戰事、以巴地緣衝突到經濟增長放緩、激進加息、石油減產等,均影響到過去一年全球的政經發展。踏入2024年,即將舉行的台灣領導人選舉、俄羅斯總統大選,以及今年稍後的美國總統選舉,加上預測美國加息潮將會減退等,將繼續左右著全球經濟。有研究機構預測,最艱難時期已經過去,2024年經濟將呈現正向的發展趨勢。不過,彭博經濟研究預測,2024年全球GDP將增長2.7%,低於2023年的3%和疫情前的3.5%。在追蹤的34個國家中,有11個國家可能出現經濟下滑,顯示已發展經濟體陷入衰退,新興市場增長明顯低於長期平均水平。 撰文:李樹明、鄭敏琴、劉智恒 2024年中美關係依然緊密連繫著全球的政經發展。今年底的美國總統大選將出現甚麼結果,都是中美之間的一個重要轉捩點。尤其選戰期間各候選人如何打「中國牌」,均對兩國關係今後發展意義重大。 華為從晶片戰中找到突破點 事實上,自美國上屆總統特朗普於2018年發動貿易戰以來,中美兩國關係充滿著起伏跌宕。特別是兩國貿易,尤其晶片戰上,儘管美國全方位打壓中國輸入晶片,但並未見得美國因此而得益。全球市值最大半導體企業英偉達(Nvidia)行政總裁黃仁勳曾經警告,中美兩國不斷升級的晶片戰爭,可能導致美國科技行業面臨「巨大損失」。 黃仁勳解釋稱,中國佔了美國科技企業終端市場的三分之一。「如果美國科技行業產能減少三分之一,就沒有人需要美國的晶圓廠。」再者,中國作為零件來源的供應地,其對於整個產業鏈也尤關重要。從更長遠來看,他認為如果中國不能從美國購買晶片「他們將會自己建造」。 尤其ChatGPT於2022年底面世後,相關概念股的熱度飆升,驅動新一輪算力需求的爆發。對晶片的需求亦不斷上升。 事實證明,中國確實在晶片研發上走出自己的道路。當華為於去年8月推出Mate 60 Pro手機後,旋即引發各界關注,宣告美國在晶片上對中國的制裁無效。有消息指,華為預計在今年上半年推出新款旗艦機型P70系列,有望採用自研的CMOS影像感測元件,使國產化零組件率進一步提升。華為創辦人任正非就表示,美國制裁是壓力亦是動力。華為之前將基礎平台建在美國,現在已經建立自己的平台,將來與美國的平台不一定在同一個基礎上運行,但一定會互聯互通。到底中美之間的貿易戰何時才能硝煙熄滅,這不特對中國、對美國,甚至對香港的經濟發展都起著關鍵性作用。 除了中美關係外,美國的息口走向同樣影響著環球經濟。美國去年10月通脹數據持續放緩,市場普遍預期美國加息周期已結束,金管局總裁余偉文表示認同環球利率已見頂或接近見頂的觀點。不過他重申,環球通脹雖在降至2%目標的「最後一哩路」,不過他認為美息高企會在今年大部分時間持續,連帶影響港息。 施羅德投資亞洲區多元化資產投資主管近藤敬子(Keiko Kondo)表示:「2022及2023年,環球各國央行實施貨幣緊縮政策,以控制通脹,因而為金融市場帶來風險及不確定性。儘管美國通脹已經放緩,但距離美國聯儲局實現通脹率回落至2%的目標水平仍需時。」 近藤敬子表示:「踏入2024年,我們預期通脹將放緩,但仍然將於更長時間內維持高企,促使環球央行繼續專注打擊通脹。在這樣的情況下,金融市場難免波動,而地區及各類資產間的差異亦將隨之擴大。採取靈活及主動的投資策略將有助投資者早著先機,以較佳狀態應對市場的波動。」 金融緊縮或致經濟衰退 [...]

【封面故事】全球迎來AI新機遇 投資熱潮爭為人先

專題

【封面故事】全球迎來AI新機遇 投資熱潮爭為人先

踏入2024年,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肯定繼續成為炙手可熱的高科技產業。尤其去年11月30日,美國人工智能(AI)研發企業OpenAI推出AI聊天機械人程式ChatGPT,開通了人類與機械人的互動和對話窗口,被各界視為人類邁進AI時代的重要里程碑。AI技術突破了科技上的革命,成為最受市場看好的新一代產業,由此而衍生出龐大商機,吸引大量投資者投入開發這個新興市場。香港著名IT解決方案和雲服務供應商AIpha Technology Group Limited月前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這是首家香港AI企業在當地上市,股價從IPO時的4美元一度飆升至超過30美元,由此可見投資者對這個產業的熱烈追捧。 撰文:李樹明、劉智恒 上月發生一宗涉及IT的新聞震驚全球。事緣美國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OpenAI行政總裁阿爾特曼(Sam Altman)在沒有預警情況下遭到解僱,OpenAI共同創辦人布羅克曼(Greg Brockman)旋即宣布辭任董事會主席。令人驚訝的是,消息公布後,在投資者和員工強烈要求阿爾特曼回巢下,結果在短短五日後,阿爾特曼官復原職,重回OpenAI工作。 這宗被視為鬧劇的「宮廷政變」,暴露出企業的權力鬥爭、道德困境,以及創新與責任之間的微妙平衡關係。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絡(CNN)報道,持有OpenAI 49%股權的微軟(Microsoft)和阿爾特曼,似乎是這場爭鬥中的大贏家:阿爾特曼將繼續領導他有份協助創立的OpenAI,而原本要聘用他的微軟則獲得了對其投資數十億美元的OpenAI更多控制權。為應對OpenAI易帥的風險,微軟在阿爾特曼被解僱後,曾邀得他答應領導微軟一個新成立的AI團隊,並呼籲OpenAI員工加入,令OpenAI面臨幾乎全員跳槽的危機,這正是阿爾特曼得以成功回朝的關鍵原因。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曾經高度評價ChatGPT,認為它有改變世界的潛力。其意義並不亞於互聯網的發明。 OpenAI威脅人類? 撇開OpenAI的戲劇性結局,外界更關心的是,到底AI的往後發展會否對人類構成威脅?這也是阿爾特曼當初被解僱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據了解,OpenAI在一項代號為Q*的技術上取得了突破(Q*指的是OpenAI在人工智能(AGI)上的突破),AGI被定義為比人類更聰明的人工智能系統。 [...]

【封面故事】全球迎來AI新機遇 投資熱潮爭為人先

專題

【封面故事】全球迎來AI新機遇 投資熱潮爭為人先

踏入2024年,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肯定繼續成為炙手可熱的高科技產業。尤其去年11月30日,美國人工智能(AI)研發企業OpenAI推出AI聊天機械人程式ChatGPT,開通了人類與機械人的互動和對話窗口,被各界視為人類邁進AI時代的重要里程碑。AI技術突破了科技上的革命,成為最受市場看好的新一代產業,由此而衍生出龐大商機,吸引大量投資者投入開發這個新興市場。香港著名IT解決方案和雲服務供應商AIpha Technology Group Limited月前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這是首家香港AI企業在當地上市,股價從IPO時的4美元一度飆升至超過30美元,由此可見投資者對這個產業的熱烈追捧。 撰文:李樹明、劉智恒 上月發生一宗涉及IT的新聞震驚全球。事緣美國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OpenAI行政總裁阿爾特曼(Sam Altman)在沒有預警情況下遭到解僱,OpenAI共同創辦人布羅克曼(Greg Brockman)旋即宣布辭任董事會主席。令人驚訝的是,消息公布後,在投資者和員工強烈要求阿爾特曼回巢下,結果在短短五日後,阿爾特曼官復原職,重回OpenAI工作。 這宗被視為鬧劇的「宮廷政變」,暴露出企業的權力鬥爭、道德困境,以及創新與責任之間的微妙平衡關係。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絡(CNN)報道,持有OpenAI 49%股權的微軟(Microsoft)和阿爾特曼,似乎是這場爭鬥中的大贏家:阿爾特曼將繼續領導他有份協助創立的OpenAI,而原本要聘用他的微軟則獲得了對其投資數十億美元的OpenAI更多控制權。為應對OpenAI易帥的風險,微軟在阿爾特曼被解僱後,曾邀得他答應領導微軟一個新成立的AI團隊,並呼籲OpenAI員工加入,令OpenAI面臨幾乎全員跳槽的危機,這正是阿爾特曼得以成功回朝的關鍵原因。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曾經高度評價ChatGPT,認為它有改變世界的潛力。其意義並不亞於互聯網的發明。 OpenAI威脅人類? 撇開OpenAI的戲劇性結局,外界更關心的是,到底AI的往後發展會否對人類構成威脅?這也是阿爾特曼當初被解僱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據了解,OpenAI在一項代號為Q*的技術上取得了突破(Q*指的是OpenAI在人工智能(AGI)上的突破),AGI被定義為比人類更聰明的人工智能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