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陳迪源:新型商業化(一) —— 人工智能如何為企業賦能

人工智能,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以下簡稱AI),正迅速重塑商業世界的運作模式。從企業營運到創新,再到競爭策略,AI的快速進步為我們帶來一系列先進的工具和應用,徹底顛覆了諸多行業的遊戲規則。這篇文章將是筆者一系列以「新型商業化」為題,關於AI在商業應用的開篇之作。我將和讀者深入探討AI,解析其在不同階段的認知和應用,並審視其對各行業的深遠影響。   在這一波AI發展的早期階段,許多企業尚未意識到它的存在,以及其改變營運方式的潛力。這種認知上的不足,導致了AI應用的巨大差距,許多公司難以跟上這一領域的快速發展。然而,隨著OpenAI的ChatGPT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關注這一技術,並逐步認識到其潛力。 AI的早期採用者通常是各行業的先驅,他們願意承擔風險並投資新技術,或者是那些勇於嘗試新方法以提高生產力的探索型員工。他們洞察到AI在推動創新、提升效率和獲得競爭優勢方面的巨大潛力。儘管AI有時會出現失誤或產生意料之外的結果,他們依然率先將AI整合到商業戰略中,利用其能力實現流程自動化、數據分析和智能決策,最終成為第一批獲取AI紅利的人。這些先驅者的特質是比一般人更具科技敏銳度,並且能夠熟練掌握提示詞(prompt)的運用。好的提示詞運用,可以引導AI生成更準確和有用的回應。這需要選擇適當的詞語和結構,確保AI能夠有效理解並提供期望的結果。 隨著越來越多公司使用AI服務和大型語言模型(LLM)來開發應用工具和軟件,即使不熟悉提示詞運用的用戶也能受益於AI,例如新版的MidJourney(人工智能繪圖工具)、ChatGPT-4o和Luma(高精度視頻生成工具)已經能夠理解自然語言。有些工具甚至可以直接生成軟件程式或精彩豐富的PPT。 在商業應用中,AI可以以獨立應用的形式存在,例如聊天機器人和繪圖工具;也可以作為一種用戶看不見的流程,例如自動化客服和智能數據分析;又或以實體形式出現,例如機器人和自動駕駛車輛。隨著AI的進一步發展和普及,它將像通信技術和電力一樣,逐漸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這不僅意味著,更多的應用和服務會變得更智能和高效,還將促進各行業的創新和進步,最終改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下一篇,筆者將和大家探討AI在不同領域的應用和發展。 撰文:陳迪源  香港創科發展協會創會主席、自由黨中央委員 ============= 延伸閱讀:陳迪源:財政預算案下香港的創科未來 —— 投資、人才與綠色發展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專題

嶺南大學數據科學學院成立 致力培育人工智能及數據科學專家

數據分析為何成為當今重要的學科?目前,大多數企業均意識到資料數據有驅動業務戰略的價值,因此極需要有相關背景的人才利用數據來支撐業務與商業決策。在香港,可以見到愈來愈多企業運用數據分析,以協助傳統行業作出更佳的營商決策,從而提高業務效率並改善消費者體驗。可以說,掌握數據分析技巧,愈能駕馭不斷擴大的數據驅動決策領域。嶺南大學剛在5月成立的數據科學學院,願景是創造一個促進對數據分析的原則、方法和工具的深入理解的環境,嶺南大學數據科學學院署理院長、協理副校長(策略型研究) 、 利榮康計算智能學講座教授鄺得互教授表示,通過建立數據科學學院,正可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技能和知識,令人文與數碼結合,也讓嶺大學生面對新時代的競爭與挑戰。 隨着科技急速發展及應用,近年香港以至全球對於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的人才需求以幾何級數增長。鄺教授認為,在未來10年,全球對數據分析的人才都會持續渴求,加上嶺大校長秦泗釗,本身擁有工程和數據科學家背景,也促使嶺大凝聚了AI和數據科學的專業的研究人員,在這時成立數據科學學院,是勢在必行。 數據工程或數據分析的作用,是將數據經過收集、處理、儲存和管理,為決策者提供可靠的數據基礎。無容置疑,數據分析已是一門關鍵學科,使企業能夠從大量數據中洞察有價值的見解,幫助決策者在競爭中獲得優勢、推動創新、並解決複雜的挑戰。嶺大數據科學學院,是嶺大第六個學院,由三個學部組成,分別為人工智能學部與工業數據科學學部、嶺南教育機構陳斌博士數據科學研究所,提供學士學位至博士學位的各種課程。數據科學學院成立的目標,是讓嶺大於傳統基礎上,致力發展成為數碼時代領先的研究型博雅大學。 去年底,秦泗釗校長曾提及,只有將數字化普及到每一個科目,提升學生的數字素養,才能增強他們的競爭力和應對未來挑戰的能力,從而培養可持續發展的人才。為更好地符合新課程發展方向,嶺大正計劃招聘世界一流的人工智能和數字化領域的學者。 鄺教授解釋,數據科學學院已經吸引了一群著名的研究人員,包括來自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等著名科學院和學會的會員、高引用學者、以及香港工程學院等知名機構的院士、美國發明家學會、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和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自秦校長接任之後,嶺大在數據化方面的轉變,會因著世界級的教授加入,而更加蓬勃發展,例如有謝浩然教授、姚新教授、跨學科學院院長陳曦教授等,嶺大數年後將迎來60周年校慶,學校計劃在接下來招聘約60名具有國際水平的學者,期望將經驗傳承給年輕人。而數據科學學院也可以不同學院合作,實現課程跨學科,不只讓學生有技術,也擴闊他們的思維,所學的知識,能夠在各行各業也可以應用。」 各行業對數據科學人才趨之若鶩 隨着政府部門、金融、醫療等各行業進行數字化轉型,數據科學學院所提供的課程亦會著力配合各行業的需求,在人工智能學部和工業數據科學學部,以及嶺南教育機構陳斌博士數據科學研究所,將提供綜合了理論基礎和實際應用的課程,包括嶺南教育機構陳斌博士數據科學(榮譽)理學士、人工智能和商業分析理學碩士、數據科學理學碩士以及合作課程、數碼商業(榮譽)工商管理學士。此外,數據科學學院正在籌備建立兩個新課程:工業數據分析理學碩士和智慧城市技術與應用理學碩士,以滿足社會對相關人才的需求。 在數據科學領域上,雖然香港起步稍遜美國及內地,但面對香港再工業化,以及傳統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各行業對數據科學與大數據的人才需求正持續增加。嶺大數據科學學院的學士、碩士及博士課程,銳意為培養新一代的創新人才出力。因此,將積極發展與產業領導者、組織和研究機構的合作關係,這些合作將為學院的學生提供接觸真實世界數據集、使用尖端工具和技術以及實習和行業專案的機會。透過融合學術和工業界,確保學院的畢業生具備僱主高度認可的實用技能和行業相關知識。「學院期望畢業生所學的技術及所培養的思維,都能融入在社會上不同層面,為了提升學生的軟實力,學院將為學生爭取在海外交流和本地實習,以應對社會激烈的轉型。」 同時面對著軟、硬體的挑戰 鄺教授亦預期,數據科學作為一門新學科、新領域,在傳統框架的約束下,數據科學學院在發展當中必然會遇到各種挑戰。「從事科技或科學研,必須有足夠的硬件,但硬件可能經過三年後,已不敷應用;其次的挑戰,是數據的處理,當中有不少工作相對較沉悶,可能涉及大量人手,所以,在培養學生方面,要費心思。」 早前,秦校長說過,嶺大師生需要回應新時代的挑戰,尤其要加強應對數字化世界。因此,嶺大已要求學生在課程中學習使用ChatGPT等新技術,而在2024/25學年開始,會將生成式人工智能科目(Generative AI) 列為一年級學生的必修科,內容涵蓋生成式AI的基本概念、評估方法、倫理考量等議題,即使學生之前無AI方面的知識,都可以掌握實施、評判及優化生成模型的實用技能。 [...]

可持續發展

AI新進化:由ChatGPT發展到LLMgt

說起人工智能,大家現時會用到的ChatGPT、GPT-4、Copilot、文心一言等,嚴格來說都是「大型語言模型」(LLM, Large Language Model)。你與它們對話,它們會提供一些建議資料給你,也能幫你撰寫文稿及信件等,在處理文字、語音和平面影像時頗能勝任。 然而,這些LLM對3D空間及事物,是無法識別及理解的,故其分析與互動能力仍然很有限。當我們看到房間內有一張書桌,書桌上擺放了各類的書籍,我們能夠理解物件的大小、形狀、用途,以及它與其他物件的相對位置。但對LLM而言,這一切都超出了它的理解範圍。要進一步開拓AI的功能,就需要開發嶄新的LLMgt模型。 未來的LLMgt,能夠應對及處理3D環境,透過結合空間數據及IoT,從而開發出更貼近人類的思維,以及能在3D空間內發出指令、進行操作。其原理,就如給予AI一副「肉身」,或許到時只需打開手機鏡頭掃瞄一下你的房間,AI就能提醒你放在一角的吸塵機需要充電、冷氣機似乎有異樣需檢查維修。AI將可以真真正正擔任人類生活上的助手,協助大家處理大小事務,就像Marvel電影中Tony Stark的AI助手Jarvis一樣完美! 而當LLMgt技術被應用於社會、商業、工業等範疇,AI助手的潛力絕對是超乎想像。例如在大廈管理的層面,LLMgt 能夠收集大廈各處的冷風機、風速、氣流等數據,當AI助手察覺到有異樣,如風速過強、變弱、冷風機口過熱等,能自動發出指令,檢測大廈的冷風機運作情況;若進一步配合使用機械人,AI助手更可自動指派機械人前往維修冷風機。而在工業製造範疇,LLMgt 的AI助手更是無往不利,能協助管理人員監察機器運作、自動檢查Sensor、防止及應對工業意外等。 目前,筆者的研發團隊正在積極開發LLMgt技術項目,並將在我們擅長的建築業、醫院、商場等的智能系統中優先投入應用。可以肯定在不久的將來,AI助手將會更有效地輔助人類工作,讓大家的時間可以用於處理更高價值的工作,從而大大提升生活質素。   陳智銓(Arthur),思路富邦集團(SagaDigits)創辦人 暨集團成員 隨賞科技(Compathnion)行政總裁 [...]

封面故事|2024波譎雲詭 政經多變下投資方向

專題

【封面故事】2024波譎雲詭 政經多變下投資方向

剛剛過去的2023年,全球政經環境持續動盪,從俄烏戰事、以巴地緣衝突到經濟增長放緩、激進加息、石油減產等,均影響到過去一年全球的政經發展。踏入2024年,即將舉行的台灣領導人選舉、俄羅斯總統大選,以及今年稍後的美國總統選舉,加上預測美國加息潮將會減退等,將繼續左右著全球經濟。有研究機構預測,最艱難時期已經過去,2024年經濟將呈現正向的發展趨勢。不過,彭博經濟研究預測,2024年全球GDP將增長2.7%,低於2023年的3%和疫情前的3.5%。在追蹤的34個國家中,有11個國家可能出現經濟下滑,顯示已發展經濟體陷入衰退,新興市場增長明顯低於長期平均水平。 撰文:李樹明、鄭敏琴、劉智恒 2024年中美關係依然緊密連繫著全球的政經發展。今年底的美國總統大選將出現甚麼結果,都是中美之間的一個重要轉捩點。尤其選戰期間各候選人如何打「中國牌」,均對兩國關係今後發展意義重大。 華為從晶片戰中找到突破點 事實上,自美國上屆總統特朗普於2018年發動貿易戰以來,中美兩國關係充滿著起伏跌宕。特別是兩國貿易,尤其晶片戰上,儘管美國全方位打壓中國輸入晶片,但並未見得美國因此而得益。全球市值最大半導體企業英偉達(Nvidia)行政總裁黃仁勳曾經警告,中美兩國不斷升級的晶片戰爭,可能導致美國科技行業面臨「巨大損失」。 黃仁勳解釋稱,中國佔了美國科技企業終端市場的三分之一。「如果美國科技行業產能減少三分之一,就沒有人需要美國的晶圓廠。」再者,中國作為零件來源的供應地,其對於整個產業鏈也尤關重要。從更長遠來看,他認為如果中國不能從美國購買晶片「他們將會自己建造」。 尤其ChatGPT於2022年底面世後,相關概念股的熱度飆升,驅動新一輪算力需求的爆發。對晶片的需求亦不斷上升。 事實證明,中國確實在晶片研發上走出自己的道路。當華為於去年8月推出Mate 60 Pro手機後,旋即引發各界關注,宣告美國在晶片上對中國的制裁無效。有消息指,華為預計在今年上半年推出新款旗艦機型P70系列,有望採用自研的CMOS影像感測元件,使國產化零組件率進一步提升。華為創辦人任正非就表示,美國制裁是壓力亦是動力。華為之前將基礎平台建在美國,現在已經建立自己的平台,將來與美國的平台不一定在同一個基礎上運行,但一定會互聯互通。到底中美之間的貿易戰何時才能硝煙熄滅,這不特對中國、對美國,甚至對香港的經濟發展都起著關鍵性作用。 除了中美關係外,美國的息口走向同樣影響著環球經濟。美國去年10月通脹數據持續放緩,市場普遍預期美國加息周期已結束,金管局總裁余偉文表示認同環球利率已見頂或接近見頂的觀點。不過他重申,環球通脹雖在降至2%目標的「最後一哩路」,不過他認為美息高企會在今年大部分時間持續,連帶影響港息。 施羅德投資亞洲區多元化資產投資主管近藤敬子(Keiko Kondo)表示:「2022及2023年,環球各國央行實施貨幣緊縮政策,以控制通脹,因而為金融市場帶來風險及不確定性。儘管美國通脹已經放緩,但距離美國聯儲局實現通脹率回落至2%的目標水平仍需時。」 近藤敬子表示:「踏入2024年,我們預期通脹將放緩,但仍然將於更長時間內維持高企,促使環球央行繼續專注打擊通脹。在這樣的情況下,金融市場難免波動,而地區及各類資產間的差異亦將隨之擴大。採取靈活及主動的投資策略將有助投資者早著先機,以較佳狀態應對市場的波動。」 金融緊縮或致經濟衰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