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老闆週記
「首置盤」買來無用 英鎊人幣雙翼飛
2017-09-18
— 以原價賣回予政府,資產升值與自己無關,那買來作甚? — 解決住屋問題,不如起市值樓,然後以半價租金租出去。 — 美元轉弱,以致繼人幣後,英鎊都形勢大好,短期看好。 除了一眾大學的民主牆標語,引起社會關注之外,本週各界熱議的話題,還包括特首林鄭月娥兌現競選承諾,透露將會於下月發表的《施政報告》中,出台「首置上車盤」的政策。 早於出戰特首選舉時,林鄭的政綱已包括「重建置業階梯」——增加公屋與居屋之間的「綠置居」供應,以市價六折定價,讓綠表人士申請;以及多設一層「首置上車盤」,於居屋與私樓之間,讓不夠首期的年輕人上車,致令住宅市場共有5個階層。 雖然具體細節尚未出街,甚至人言人殊,例如定價方面,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主席黃遠輝便說,「首置盤」定價可能低至市價一半,即是平過居屋,但共識似乎是,定價非與居屋一樣跟市價掛公,而是跟申請者的負擔能力,即每月收入掛勾。 又例如轉售限制,年期固然是限制之一,就連對象亦各說各話,房屋協會主席鄔滿海表示,轉售對象只能是綠表或白表合資格人士,不能補地價後在自由市場轉售;黃遠輝更透露,有機會只能賣回予政府,更是原價售回,即是就算樓價上升,業主亦不能享受轉售利益。 公屋政策本身錯 若真如是,就大鑊矣。事關在業主角度,雖然平價買入了一個單位,但即使樓價上升,也要以原價賣回予政府,升值完全不關自己的事,還要付供樓利息予銀行,那買來作甚?不如租樓? 其實,本欄一直認為,港府根本不應該興建公屋,因為公屋政策並非創富,相反更是創貧。且看輪候冊中,年輕人愈來愈多,有些甚至在大學畢業前已先申請,甚至在畢業後也不會積極工作,以免人工超出限制。政府不停起公屋,便不停擴大貧窮網,貧富愈來愈懸殊。 據房委會資料,申請公屋的最高入息及總資產淨值限額,1人家庭分別是11,250元及24.5萬元;2人家庭則是17,350元及33.3萬元。 然而,根據政府統計處1995年至2016年的人口普查統計資料,大學畢業生的收入中位數,1995年達到16,371元,雖然其後十年拾級而下,2005年下跌至12,978元的低點,但仍高於公屋申請資格;2010年已經稍作回升,2016年時更漲至13,916元。2人家庭更加不在話下,現時一個洗碗工都閒閒地月入萬元,若想住在公屋,便要有一個人「待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