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陳迪源:新型商業化(四) —— 商業化AI的創新與倫理挑戰

在現代商業應用中,AI技術已經深深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從Netflix的推薦算法到管理股票交易的複雜系統,AI已經成為許多技術背後的核心驅動力。儘管AI技術帶來了顯著的優勢,如顯著提高效率和生產力,並在各行各業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創新,但它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倫理和實際問題,這些問題不容忽視且需要謹慎管理和監管。 首先,隨著AI系統收集和分析大量個人數據,如何保護用戶的私隱成為一個重要的挑戰,無論是在醫療診斷還是消費者行為分析中,數據的安全和個人隱私的保護都至關重要。其次,AI系統的安全性也需要得到高度重視,防止其被惡意利用或出現技術故障,任何一個細微的錯誤都可能帶來巨大風險,這不僅影響系統的正常運行,還可能對社會穩定構成威脅。 此外,潛在的職位流失問題也引發了廣泛關注,隨著自動化和機器學習技術的廣泛應用,許多傳統職位可能會被取代,這對勞動力市場產生深遠影響,可能導致大量員工面臨失業風險。最近在武漢推出的自動駕駛專車服務,就是一個完美的例子,人們並不是害怕因為AI而失去工作,而是害怕這一天來得太快,讓他們措手不及。因此,對這些問題的管理和監管需要政府、企業和學術界的共同努力,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和倫理指導方針,確保AI技術的負責任發展。政府和行業領袖應該將重點放在將AI應用於人才短缺的領域,改善工作安全和條件,並給予人們足夠的時間來準備這些變化,這樣我們才能在享受其帶來的便利和增長的同時,減少潛在的負面影響。 筆者認為,AI的真正價值在於融合人類智慧與其強大的計算能力,創造新知識並拓展我們的能力。善用AI,我們能在醫療、金融、客戶服務等領域取得突破,打破傳統限制。然而,我們必須警惕AI技術的限制和潛在偏見。通過負責任地利用AI,將其用於補充和增強人類能力,我們可以解決複雜挑戰,開啟前所未有的可能性。關鍵在於平衡利用AI的優勢並認識其局限,確保我們將其視作增強而非取代人類智慧的工具。 AI不僅代表技術前沿,更標誌著將智慧整合到網絡系統中的重大轉變。在我們將AI融入生活各方面的過程中,我們有責任引導其發展方向,利用其力量為社會帶來更大福祉。 撰文:陳迪源  香港創科發展協會創會主席、自由黨中央委員 ============= 延伸閱讀:陳迪源:新型商業化(三) —— 人工智能的演變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博客

邱力迅:【行業前景】建造業人手短缺 倡多方面提升整體生產力

建造業人手短缺問題持續惡化。建造業議會本月發表最新的《建造業人力預測》,預計建造業在專才、技術人員及工友層面的供求差異在今年為約 5至15%。同時,香港建造商會發表最新建造業營商指數調查報告,提及所面對的最主要困難為人力資源問題,建議政府盡快從多渠道、多界面去增加建造業工人及各專業技術人員的供應。 建造業難吸引新人入行,原因不外乎需要「日曬雨淋」、容易引發不同的工業意外及職業病、工作時數不穩定、薪酬偏低等。建造業議會(下稱「議會」)最新發表的《建造業人力預測》,展望未來十年(2021/22 至 2030/31)香港的建造工程量,預計未來香港建造業的總工程量(包括公、私營工程量)將達至每年逾3000億港元水平。   4年後料將缺4萬名技術工人 按此工程量預測,議會預計建造業在專才、技術人員及工友層面的供求差異在 今年為約 5至15%,在未來4年、即2027年會擴大至約15至20%。當中技術工人的供求差異由今年約1萬人上升至2027年約4萬人;工地技術人員及監督人員的供求差異由今年約3500人上升至2027年約8500人;專業人員的供求差異由今年約4000人上升至2027年約6500人。   議會發言人表示,議會已向政府提交預測結果,香港建造業近年面對整體勞動人口老化及人力需求殷切的問題,議會與政府一直採取多管齊下的措施,包括加強培訓和招聘、推動業界應用先進建築技術和新科技等,以培訓本地人手及提升建造業整體生產力,改善人力短缺。   「工人老齡化」為最主要面對的人力問題 另一方面,香港建造商會亦發表最新建造業營商指數調查報告,受訪公司對行業前景及香港整體經濟前景均有信心,惟有89%受訪公司表示,未來12個月將面前最主要的困難為人力資源不足,其次為建築物料價格上漲(72%)、和建築材料供應不穩定(58%)。就受訪公司所面對的人力資源問題上,有86%表示「工人老齡化」是當前最主要面對的人力資源問題,其次為「工資上調」(佔76%)、「技術人員不足」(佔74%)、「前線管理人員不足」(佔73%)和「專業工程人員不足」(佔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