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錦興:歐國杯盛事

博客

廖錦興:歐國杯盛事

2024年歐洲國家杯(歐國杯)掀起世界各地球迷熱潮,東道主德國是繼1974年及1988年的歐洲國家杯,以及2006年世界盃足球賽後,第四次舉辦大型足球錦標賽。分組賽由6月14日至26日完結,6月29日開始16強的淘汰賽至7月14日在首都柏林的奧林匹克體育場舉行,總計51場賽事將決定歐洲最強球隊。比賽期間,數以萬計的球迷湧至德國九個城市,為自己的球隊加油。上屆歐國杯吸引了全球52.3億人次觀看,決賽更有3.28億人觀看直播,相信今屆將吸引更多球迷。   筆者親自前往德國慕尼克市安聯球場(Allianz Arena),觀看16強賽羅馬尼亞對荷蘭的比賽。容量超過七萬人的安聯球場是德國第二大足球場,宏偉壯觀。場館外觀設計現代,建築立面由2,760塊白色氟塑膜箔墊組成,其中1,056塊可以發光。球迷步出地鐵站,就能看到這座白色巨型場館。成千上萬的球迷從市區往球場沿途搖旗吶喊,為己隊打氣,在市中心Marienplatz的St. Mary’s Square聚集很多球迷,氣氛熱鬧。 歐國杯亮點處處 德國主辦大型國際賽事經驗豐富,觀眾只需事前網上登記,利用手機二維碼進場非常簡單,現場秩序良好。這次是16強淘汰賽,氣氛非常熱烈,從車站徒步到場館的路上,到處都是穿著羅馬尼亞黃衣和荷蘭橙衣的球迷。 本屆歐洲國家杯有多項亮點,不僅有勁旅,還有不少黑馬隊伍,例如羅馬尼亞、土耳其、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匈牙利等都來勢洶洶。球迷亦關注39歲的葡萄牙球星C朗拿度(Cristiano Ronaldo)在足球生涯最後階段能否首次捧起歐洲國家杯?英國的哈利簡尼(Harry Kane)和法國的麥巴比(Kylian Mbappe)能否為國家奪取歐國杯?巴塞隆拿年輕新星耶馬(Lamine Yamal)以16歲零57日打破其隊友加維的紀錄,成為西班牙最年輕上陣球員。據報,這位初中生在參加歐國杯的同時,還要完成家庭作業和上網課。 足球魅力沒法擋 足球的魅力有多大?尼爾森體育(Nielsen Sports)研究顯示,在世界各地的主要人口中心,16歲或以上的人中有40%以上認為自己對足球感興趣或非常感興趣,超過了其他任何體育運動。在擁有足球迷的國家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位居榜首,該國80%的人口都是足球迷,其次是泰國、智利和葡萄牙。當然,足球在歐洲擁有眾多擁躉,歐洲五大聯賽(西班牙、義大利、德國、英國和法國)擁有1.31億球迷,而在2018年世界盃主辦國俄羅斯,超過一半的人對足球運動感興趣。別以為只有男生才熱愛足球,其實足球是全球最受女性歡迎的運動,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70%的女性認為男子國際足聯世界盃「非常有吸引力」,58%的女性認為女子國際足聯世界盃「非常有吸引力」。 中國球迷對本屆歐國杯或許會有特殊的親切感,因為廣告圍擋上有許多漢字。根據官方資料,本屆歐國杯共有13間「全球合作夥伴」級別的主贊助商及一些地區贊助商,後者主要來自德國本地。其中,中國企業的數量最多,多達5間,分別是海信、Vivo、比亞迪、速賣通和螞蟻集團。中國已連續兩屆成為歐國杯贊助商數量最多的國家。此外,決賽中入進球最多球員將獲得的得分王獎杯,亦是由螞蟻集團旗下Alipay+冠名贊助。另一個關於中國贊助商的有趣資訊,是比亞迪在今屆歐國杯中,成功取代大眾汽車成為官方出行合作夥伴,亦是歐國杯主辦方首次與中國汽車品牌合作。 中國企業參與世界級體育賽事,展現出全球化的影響力,也帶來更多商機。速賣通(AliExpress)在今年3月正式成為歐國杯的官方合作夥伴。數據顯示,速賣通在5月的足球用品銷量同比增長80%,從菜鳥跨境倉發往歐洲的包裹量亦比去年同期增長300%以上。 盛事經濟大豐收 歐國杯有價有市,為各方帶來豐厚經濟利益。據慕尼克大學萊布尼茨伊福經濟研究所預測,2024年歐洲杯東道主德國將因外國遊客前往該國觀看足球比賽而帶來10億歐元的經濟增值。而對歐洲足協來說是一項利潤豐厚的業務。媒體或商業版權、門票收入和招待收入等版權銷售只是歐洲足協獲利的部分領域。據匈牙利每日新聞估計,在扣除向協會的分配、向俱樂部的團結付款以及捐款後,歐國杯主辦方歐洲足協從上屆2020年歐洲盃中獲得了約645億歐元的淨收入,今屆將會有更高收益。 撰文:廖錦興博士 萬通集團國際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榮譽會長 ============= 延伸閱讀:廖錦興:為何中國能「說到做到」?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港投公司與「港產獨角獸」思謀集團今簽定戰略合作協議 聚焦智能製造大模型在大灣區更廣泛落地 透過投資驅動香港創科生態圈

商事動態

港投公司與「港產獨角獸」思謀集團今簽定戰略合作協議 聚焦智能製造大模型在大灣區更廣泛落地 透過投資驅動香港創科生態圈

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港投公司)與思謀集團今日(12日)共同舉辦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此次簽約儀式得到了特區政府的高度重視,行政長官李家超過視像致辭,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到場見證簽約並在午餐會發表主旨演講。他們對港投公司與思謀集團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產業化落地的合作,包括在粵港澳大灣區更廣泛應用,助力區域經濟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等發展,寄予厚望。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視像致辭表示:「今次簽訂的戰略合作,結合港投公司團隊的豐富投資經驗和廣闊網絡,以及思謀科技在人工智能和智造領域的卓越技術和創新能力。合作涵蓋人工智能上下游產業鏈、人才培養、提升香港算力水平等,將推進大模型創新在大灣區更廣泛應用,更將創立香港首個人工智能研究院,意義重大。我對港投公司寄予厚望,期望你們掌握前瞻策略,推動目標產業發展,推動業界擴闊業務網絡,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為香港的創科生態圈,注入更多創造力和活力,以投資助力高質量發展。」   在簽約儀式上,港投公司行政總裁陳家齊與思謀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賈佳亞教授代表雙方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並由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鍳簽,全場逾百位科技界、投資界代表及產業領導層共同見證。這一協議的簽署不僅象徵著雙方合作的正式展開,更標誌香港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加速發展將迎來新階段。 陳茂波在主旨演講強調:「港投公司的定位,一方面是發揮其資本引導和槓桿市場的力量,吸引科企落戶、讓它們更深度扎根香港,助力香港加速建構更蓬勃的策略產業生態圈;同時尋求合理的長遠整體財務回報。自成立以來,港投公司大範圍地與初創界、投資界和學術界等建立緊密的聯繫,其推動發展的方法更直接、更主動和更靈活。港投公司和思謀的合作,是一個很好的起點。港投公司未來幾個月會陸續公布更多戰略合作夥伴,並落實直接投資和共同投資項目。」 陳家齊表示:「港投公司肩負著雙重使命,爭取合理回報及推動更蓬勃的創科生態。這次與思謀集團的戰略合作成為了範例,憑藉其領先科技和對產業的深度認識,加速本港人工智能推動新型工業化及高精密製造的應用發展;港投公司的支持、網絡、影響力和發揮的群聚效應,將會助力思謀集團的進一步發展。未來我們將會繼續瞄準核心環節,與更多不同範疇的企業建立深度合作關係。」 賈佳亞教授表示:「在港投公司的支持下,思謀將以香港為家,聚焦工業4.0帶來的產業變革機遇,堅定地發力新質生產力。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大模型等新興技術積極建設香港創科生態,助力灣區工業產業煥新升級,轉型發展。通過與港投公司合作,我們相信能有效整合資源,創造科創新動能,升級香港製造、建設工業4.0發展新基礎。」 思謀同場設展並首次分享IndustryGPT 2.0版本 作為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獨角獸企業之一,思謀集團自2019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新與應用,包括可應用於不同行業的智能檢測一體機,及可直接與先進生產綫無縫銜接的新一代柔性智造工業產品,體現思謀在光學、機械、自動化能力的整合能力。上述產品在會場亮相,供與會者深度體驗與試用。 思謀集團更在現場進行全球首次揭曉的IndustryGPT 2.0版本分享。相較於去年11月發布的1.0版本,IndustryGPT 2.0新推出的多模態智能體與智能工業雲平台SMore ViMo協同,自主完成模型選擇和訓練,操作交互更簡便;多模態對話功能,令影像描述和生成等互動過程無縫銜接,溝通更直接,回應更高效。而且IndustryGPT [...]

廖錦興:中東歐發展潛力巨大

博客

廖錦興:中東歐發展潛力巨大

隨著世界格局不斷變化,經濟上「東升西降」的趨勢亦越見明顯。現時亞洲地區的經濟發展已踏上高速公路,但仍有不小有潛力的地區被忽略。中東歐(Central & Eastern Europe)國家就是一個例子,在近年來的探索及建立階段,逐漸受到投資者的重視。     中東歐地區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有望成為21世紀的歐洲製造和物流中心。由於位處於戰略位置,同時並擁有熟練的勞動力、完善基礎設施和具有成本效益等優勢,吸引不少國際企業落戶,特別是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型產業領先的公司。據歐洲最大的工業和物流地產開發商CTP的報告,2022年,中東歐(不包括塞爾維亞)出口了超過4,300億歐元的「機械和運輸設備」,佔當年歐盟27國總出口的近19%。相比之下,這一份額在2012年僅為14%,這表明中歐和東歐作為製造業中心的重要性正在不斷增加。 自2012年「中國 —— 中東歐國家合作」(合作)正式啟動以來,在經濟貿易、文化體育、青年交流、教育科研合作等領域間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密。合作作為中歐合作框架下最重要的跨區域平台,其更經受住了疫情的考驗,展現出蓬勃活力和強大韌性。中國與中東歐地區雙邊貿易總額在2021年突破1,300 億美元。此外,2021年是中國 —— 中東歐國家合作綠色發展和環境保護年,中國企業在中東歐地區的風電、光伏、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累計投資已超過40億美元。這些數字彰顯了中國與中東歐地區在綠色發展方面的合作成果。 筆者上週隨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的「一帶一路東歐考察團」,到訪近年受到全球投資者關注的羅馬尼亞和匈牙利,深入瞭解當地的工商業發展情況。在羅馬尼亞考察中,走訪了多間具規模的企業,當中包括智慧控制器行業領導企業拓邦股份(Topband)、從開關製造發展到電子電路模組等關鍵性部件的香港德豐電業(Defond)、專注汽車車燈總成的Varroc公司,以及有超過55年歷史的義大利精密模具和加工生產商OMS Besser [...]

博客

何民傑:企業「走出去」成重要經濟力量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召開會議,提到支持民企拓展海外市場、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等重要議題。事實上,「走出去」戰略實施十多年來,中國企業緊緊抓住國家綜合國力穩步提高、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和對外開放不斷深入的有利時機,結合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積極穩妥地開展境外投資合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就如車企比亞迪近年積極在東南亞、美洲、歐洲等地拓展海外市場,2023年第四季純電車型銷量總計高達526409輛,成功超越Tesla成為全球最大電動車製造商,展示中國在全球汽車市場上實力。 海上原油及天然氣生產商中國海洋石油是世界最大的獨立油氣勘探開發公司之一,集團資產篇及20多個國家及地區,包括澳洲、阿根廷、美國、加拿大、英國及巴西。集團剛公布本年度首季業績,創季度業績新高,顯示走出去策略成功。 集裝箱航運服務供應商中遠海運控股去年之整體收入約1,700億元人民幣,當中美洲、歐洲及中國以外的亞太區之營業收入達1,200億元人民幣,佔整體收入的72%,成功走出去的例子。 香港企業方面,長江基建可說為香港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的成功例子之一,長江基建於香港、內地、英國、澳洲、歐洲、新西蘭及加拿大均有業務,其多元化業務範疇涵蓋能源基建、交通基建、水處理基建、廢物管理、轉廢為能、屋宇服務基建及基建相關業務外,長江基建剛宣布夥拍長實及電能以74億港元成功收購北愛爾蘭最大配氣網絡Phoenix Energy,預料為集團提帶來可觀的雙位回報。去年,長江基建的香港及內地業務利潤貢獻佔整體的1%,可見集團環球投資組合之營運為其帶來可觀利潤。事實上,集團自上市以來股息連年增長,證明「走出去」的戰略有一定成效。 習近平主席所倡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便明確指出「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民營企業拓展海外市場,已成為重要的經濟力量,亦可加深與其他國家聯繫。   撰文:何民傑  107動力召集人 ============= 延伸閱讀:何民傑:因加得減的財政預算案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

電動車全球邁向普及 羅少雄:香港有力成區域市場交易樞紐

可持續發展

電動車全球邁向普及 香港有力成區域市場交易樞紐

特區政府2018年公布《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定下於2035年或以前停止新登記燃油私家車(包括混合動力車),及在2050年前達到車輛零排放的目標。隨着電動車技術急速發展,傳統燃油車輛轉型至電動車已成為全球大勢所趨。根據電動車首次登記稅的寬減安排,市民以舊燃油私家車,換成全新純電車,現時最多可節省28.5萬元,政策驅動下本港的電動車數目續有增加,現時本港電動車佔新車比例已突破6成。「一換一」計劃即將在3月底將屆滿,環境局局長謝展寰形容「行之有效」,檢視後將公布最新安排。有業界人士形容,眾多內地與國際品牌商落戶本港,意味本港成為中外電動車品牌展示場景,有條件成為區域市場交易樞紐。 撰文:劉智恒            攝影:張展銳 據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預測,去年全球電動車銷量增加29%,達至1,370萬輛,今年則增長27.1%,至1,750萬輛。該機構預計,大中華區仍是去年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出貨量達760萬輛,佔全球市場份額為55.5%;歐洲以320萬輛出貨量排第二;北美出貨量則為180萬輛,位列第三。該報告預期,去年全球新能源車銷售量約1,280萬輛,中國市場銷售佔比60%,並估計今年佔比為56%。 有分析師表示,電動車是大中華區汽車市場的核心增長動力,預計今年中國汽車製造商的電動車將佔大中華市場份額78%。此外,最新的電池技術和基建不斷完善,緩解了對充電的擔憂,蔚來(09866)換電聯盟、平治及寶馬超級充電網絡等充電生態系統的建立,將有助提升純電動車的市場佔有率。 國產品牌「出海」已成常態 中國是電動車大國,市場研究機構集邦科技發表最新調查報告,估計2023年中國出口約480萬輛汽車,其中新能源車佔四分之一,約120萬輛。隨着中國新能源車市場增速開始放緩,而海外市場對電動車需求漸增,預估今年中國汽車品牌在東南亞的新能源車市佔率達67.5%,集邦續指,隨著國家政策補貼陸續退場,加上內地新能源車滲透率逐漸增加,中國市場增速將放緩,與此同時,海外市場的需求強勁,促使中國汽車品牌布局海外,尤以東南亞增長較顯著。 近年內地湧現多個電動車品牌,包括比亞迪、上汽、蔚來、廣汽、理想汽車、吉利、小鵬汽車、華為、長安汽車、長城汽車等,去年底小米集團(1810)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軍透露,集團首輛電動車,研發投入逾100億元人民幣,並有3,400名工程師參與。與一般車企相比,是「十倍投入」,並抱有志在必得方式進行,力爭這一大片市場。小米籌備近3年,首輛電動車預料今年初推出。其汽車供應商早前曾表明,車廠已投入小批量試生產,管理層在不同場合也多次強調,今年年初新車將正式上市,計劃第1 年銷售達10 萬輛,此後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