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華時事

德勤:澳門可助中國新能源車企出海 進軍葡語系國家市場

德勤日前(23日)於澳門創科展場內發佈《從追隨到引領—2024中國汽車企業出海趨勢與觀察》的報告,從行業趨勢、目標海外市場、出海挑戰與風險三方面介紹中國OEM廠商的全球化發展歷程,並總結出中國車企出海四大制勝關鍵。報告亦探索了中國新能源車企如何把握澳門及橫琴的獨有優勢,積極拓展高潛力海外市場,同時協助國家新能源汽車的可持續發展。德勤中國副主席、政府及公共服務行業主管合夥人施能自表示,澳門可在協助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出海中扮演積極角色,協助新能源汽車企業進軍葡語系國家市場。 德勤中國副主席、政府及公共服務行業主管合夥人施能自 2023 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達到 490 萬輛,取代日本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其中新能源出口增長強勁,佔總汽車出口的比重提升至 25%。中國車企不斷提升產品競爭力,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建立起代際的領先優勢,加上國家政策支持等外部利好因素,推動中國汽車出口「量質齊升」,汽車出口單價從1.3 萬美元提升至近 2 萬美元。從出口國家看,歐洲、澳洲等發達市場國家的出口地位明顯提升,歐洲去年更首次取代亞洲成為中國汽車出口的第一大市場,佔中國汽車出口總量的近 40%,而對歐洲出口的一半來自俄羅斯。 報告重點分析了歐盟、東盟、海灣國家(GCC)和拉美四大區域,識別其市場吸引力、競爭環境和中國車企的投資動向。歐盟作為全球第三大汽車市場,銷量規模大且增長穩健,2035 年禁燃法規下,電動車產品投放加速、且基建市場也有望持續完善,支持其新能源滲透率繼續提升;東盟市場人口基數大且年輕化,是未來五年全球輕型汽車銷量最具潛力的地區;政府新能源汽車政策指引明確,配套措施密集出台,將開啟電動化銷量強週期;海灣國家市場容量相對小但人均收入高、購買力強;沙特、阿聯酋等通過政府採購和投資等形式支持新能源車企,且中東消費者對電動車產品的認知度高、購買意願強;拉美國家人口增長快且結構年輕化,且中產群體不斷擴大,消費基礎夯實;在區域自由貿易協定利好下,成為全球車企海外建廠並輻射周邊地區的關鍵支點。 車企面臨產品技術「水土不服」挑戰 報告指出,儘管前景向好,但出海之路不乏挑戰。隨著地緣政治衝突持久化和常態化、貿易摩擦升級、海外監管動態變化、跨區域文化差異等因素,全球化經營的複雜性和風險急劇增加。此外,中國車企還面臨產品技術「水土不服」、品牌認知度低、對海外市場法規政策洞察不足、缺少組織架構保駕護航等難題。 自《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於五年前公佈以來,大灣區不斷完善構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要素,包括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在內的重大創新平台建設也持續實現突破。橫琴深合區重點發展產業包括科技研發和高端製造業,正大力發展的集成電路、電子元器件、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等產業,均是新能源汽車產業中的關鍵環節。 德勤認為,橫琴深合區可打造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為基礎的區域研發及創新中心,持續推動新能源技術、智能汽車晶片、車聯網等的研發創新 。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澳門過去多年推行稅務寬免及行政措施等多項舉措,並在 2023 年發佈了《澳門長期減碳策略》和《澳門電動車推廣計劃》,相信將有助支持中國新能源汽車在澳門市場進一步發展。 施能自表示:「澳門可在協助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出海中扮演積極角色。澳門對葡語系國家有著先天性的優勢,澳門特區政府亦一直推動與葡語系國家的經貿往來,未來可繼續發揮在中葡雙語及葡語系國家法律方面的人才優勢 ,協助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在投資葡語系國家前充分瞭解當地的商業法規及市場動向,提前做好部署。同時,澳門可結合現時成熟的會展軟硬件配套及經驗,多舉辦與新能源汽車及相關產業的會議及展覽,展示新產品新技術,為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提供與海外市場合作交流的平台。」 車企出海量到質的蛻變 施能自表示:「中國汽車企業走出去正呈現『量到質的蛻變』,車企出海的『含金量』也進一步提升,亮眼的出口成績離不開『天時、地利和人和』的多重利好驅動。全球汽車市場銷量前景廣闊,海外重點市場加速向電動化轉型,其中東南亞、拉美等國家陸續出台新能源汽車國家政策,包括關稅減免、稅率優惠、購置補貼以及本地化建廠稅收優惠等一攬子措施。此外,中國車企積極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出海,並逐步從傳統貿易向全球化經營轉變,通過海外投資、海外建廠、設立區域研發中心、完善銷售網絡、售後服務等使用者觸點,持續提升海外市場的本土化經營水平。」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platform.hk/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本港時事

香港總商會換屆 陳瑞娟接任主席 東盟中東成港經濟增長新引擎

香港總商會日前(10日)舉行周年會員大會,阮蘇少湄卸任主席,由原常務副主席陳瑞娟接任。阮蘇少湄退任前見記者時表示,今年首季經濟按年增長2.7%,是不太理想,按季是有所下跌。她形容雖然當前有正面因素,但不明朗因素較年初有所增加,尤其利率下降時間仍未清晰,總商會預料本港今年經濟增長2.9%。 新一屆總商會理事會合照,阮蘇少湄( 前排左四)卸任, 由陳瑞娟( 前排左五)接任。 阮蘇少湄指出,香港作為開放經濟體,仍受環球利率高企、地緣政治緊張等外來因素影響,估計經濟增長動力於未來一段時間將持續受壓。除旅遊業面臨挑戰外,香港作為企業地區總部的地位,過去數年持續下降,外資駐港總部逐年減少,創近11年新低。惟她強調,不應對自己失去信心,過往香港一直能因時制宜,跨過很多挑戰,今次亦要同心協力走出逆境,香港當務之急是要鞏固及提升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必須盡快提振新股市場,擴大金融產品服務及發展綠色金融。 阮蘇少湄卸任 陳瑞娟接捧 總商會於(10日)傍晚召開周年會員大會,隨後新理事會即舉行首次會議,選出正副主席。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大中華區主席辦公室資深顧問及安永香港及澳門區前主管合夥人陳瑞娟當選新一屆主席,接替已服務兩屆、宣布卸任的阮蘇少湄。香港太古集團主席白德利獲選常務副主席,長江和記實業主席李澤鉅及會德豐主席兼常務董事吳宗權連任副主席,裕華國產百貨董事總經理余鵬春獲選副主席。 陳瑞娟表示,香港正逐漸重上軌道,可是受到外圍市場疲弱及地緣政治逆風的影響,部分本地企業仍然經營困難。然而,隨着全球經濟重心東移,東盟和中東地區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為香港企業帶來新市場和商機。 理事會為總商會最高管理層,今年共有六位理事空缺需要填補,而其中三位在周年會員大會上獲選連任,他們分別為新鴻基基建投資董事馮玉麟、Jardine Pacific 董事鄺永銓,以及中國銀行(香港)副董事長及總裁孫煜。 百威亞太控股首席執行官及聯席主席楊克、活工場董事總經理林凱章及貝克•麥堅時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及行政總裁孫偉賢當選理事。 香港總商會新任主席陳瑞娟 [...]

可持續發展

珍惜食物 等同保護環境

目前全球仍有超過8億人口正在挨餓,但諷刺是,卻有超過4成的食物被浪費。食物浪費是破壞環境的問題之一,以美國為例,從生產開始,已消耗美國10% 的能源預算、50%的土地和80%的淡水資源。美國環境保護署統計,生產的食物有97%以上最終進入垃圾掩埋場,若能至少回收一半被丟棄的食物,就能每天為美國的飢餓人口提供三餐。當然,避免浪費食物,個人除了改變囤積的習慣,避免增加過期食物外,也可以善用家電,將食物的新鮮延續,更可以為可持續出一分力。 在香港,每日棄置約3,000公噸廚餘,且絕大部份剩食仍可食用,卻被送往堆填區。然而在社區上,有過百萬長者或基層人士三餐不繼,過量的剩食造成浪費,同時亦加重堆填區的負荷。一連串因食物浪費而產生的問題,影響範圍廣及經濟至民生、環境污染到社會發展。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二項目標是「消除飢餓」(Zero Hunger),聚焦於改善營養問題,確保糧食安全並促進永續農業。為了達到消除飢餓的目標,首要之務是讓所有人,尤其是貧窮與弱勢族群都能取得安全、營養且足夠的糧食。 但面對自然資源持續消耗、人口持續成長的未來,至2050 年,全世界農業產量必須達到現在的兩倍。農業必須找到強化土地、水源等資源利用效益的方式,而非無止境地消耗自然資源。聯合國正呼籲應維護生態系統,提升土地適應氣候變遷、極端氣候、乾旱、洪水等災害的能力,提高產能與生產力,打造可永續發展的糧食生產系統。 全球有不少非牟利組織都在致力改善食物的浪費,減少飢餓人口,事實上,個人在回應「消除飢餓」的目標,也可以從日常生活中落實,包括購買自己所需的食物,並全部吃光,避免造成食物浪費;購買品質仍良好的醜蔬果,不讓它們因為外觀不佳而被遺棄;盡量選購當季盛產、在地種植、符合公平交易的蔬果,以維持糧食生產者的生計;將品質良好,但自己不需要的食物送至食物銀行等食物共享機構,讓貧窮者與弱勢族群不再飢餓;捐款支持致力解決飢餓問題的組織,或投入相關義工活動,以自身行動為議題盡一份心力。 減少食物浪費創三贏 歐盟國家每年亦有大約10%的食物被浪費,達5900萬噸,價值超過1320億歐元。平均下來,歐洲每人每年浪費131公斤食物。歐盟執委會副主席Frans Timmermans表示,有 3 千萬以上的歐洲人不能每天吃到足夠營養,全球飢餓情形再度升高,還浪費這麼多的食物,非常不應該。有見及此,歐盟執委會要求2030 年人均食物浪費要較2020年減少30%;食品加工和製造過程的食物浪費則須減少10%。歐盟統計局(Eurostat )指出,食物浪費總量的53%來自家庭浪費,零售和批發業佔比7%,餐廳與其他食品服務佔比約9%。歐盟執委會認為,積極減少食物浪費絕對是「三贏」,不僅為人類保存更多糧食、降低環境衝擊,還能幫助企業與消費者都省下不少花費。如果各國能達成這個目標,則平均每戶四口之家一年可以省下約 [...]

可持續發展

令綠色建築達到極致 從設計開始便需介入

國際吹起零耗能建築風氣,降低建築能耗,是解決能源危機的方式之一,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統計,有高達 55%的全球耗電量來自建築,先進國家推動零耗能建築相關法規,其中歐盟訂定從2021年起,所有新建築必須是近零耗能建築(nearly Zero-Energy Building)。與從前只講求節約能源的綠色建築不同,零耗能建築具有綠能發電、儲能、深度節能及智慧能源管理技術,所消耗的電力等於生產的電力,達到零排碳的境界。香港近年落成的商廈、新屋苑或商場,都致力實現具備最高能效水平及永續性,啟用人工智能的建築物預期將會急速增加。 至2050年,全球都市人口將會是現在的兩倍之多,工作、生活、娛樂等功能的建築物與其能源碳排,將佔溫室氣體排放量的40%左右。以歐盟為例,歐盟的建築能耗佔能源總消費量的40%以及佔溫室氣體排放量的36%。歐盟的建築能耗佔能源總消費量40%,執委會訂下2030年前翻新3500萬棟建築的目標,規劃投入910億歐元的億振興基金,進行建築綠色轉型。歐盟執委會推估,翻新現有建物可降低歐盟總能耗約5至6%,因此訂下2030年前翻新3500萬棟建築的目標。 德國訂定嚴格的建築法規 歐洲國家同時利用經濟誘因的補貼政策,以及訂定嚴格的建築法規和標準,鼓勵民眾選擇較節能環保的建築或翻新住所。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推出政策,無論是新屋或是既有建物,只要能耗優於法定標準且符合該銀行之方案,均可獲得貸款與節能補助。建立在成本效益上的建築節能標準,也讓將近半新建案的能效都優於德國國家標準。 除了獎勵性的補貼措施及強制性的建築節能規定,資訊透明化也是重要的一環。德國的「建築能源護照」(Energy Performance Certificate, EPC),目的就在於揭露建築實際的能耗。在德國,業主必須在買賣或租賃房屋時要附上能源護照,讓買方或租客可以清楚掌握房屋的能耗,且在民眾常出入的大型公共建築,也必須公開展示能源護照。英國則設有建築能源資料庫,提供民眾上網查詢。 不過,搭配具有強制性的節能法令,效果更佳,藉由市場經濟壓力和全民監督,讓業主願意透過翻新或改建,降低房屋能耗。法國為進一步推動房屋節能改造,提出具有約束力的措施。從2021年起禁止能源效率低的建物提高租金;自2023年起,所有房屋單位都必須遵守最低能效標準,並要求自2028年起需翻新所有高能耗建築物。而英國則是直接在《氣候變遷法》中設定,2025年住商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需比1990年的基準降低50%。 節能成功  產生更多成本效益 許多國家積極將建築翻修振興方案納入重點推動項目,因為有分析指,到2030 [...]

廖錦興:羅馬尼亞之旅

博客

廖錦興:羅馬尼亞之旅

自去年2月至今,俄烏戰爭已長達20個月,但卻仍未有結束的跡象。戰爭使世界分成兩大陣營。雖然戰爭為軍火商帶來豐厚生意,及某些國家獲取政治利益,擴大了他們的霸權優勢,但同時也帶來烏國人民傷亡慘重和家園的毁滅。此等人為浩劫實屬可恥可悲。   俄烏戰爭對全球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糧食、能源和難民等問題方面,這些影響已經擴散至烏克蘭周邊國家至非洲諸國。筆者本周親身前往幾個東歐國家體驗戰爭中的情況。首站是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的羅馬尼亞,我站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市中心,並不感覺到緊張氣氛,但的士司機說前幾天才有俄國無人機誤闖其國土,幸好沒有人受傷。 羅馬尼亞在1989年爆發革命推翻壽西斯古(Nicolae Ceauşescu)政權,於2004年加入北約,並在2007年成為歐盟成員。由於北面和東面接壤烏克蘭與摩爾多瓦,同時擁有一段位置於黑海西岸線,因此羅馬尼亞在俄烏戰事以來都處於國際關注的焦點。 布加勒斯特市約擁有200百萬人口,有「小巴黎」之稱。這座城市給予筆者一種新氣象,它是充滿活力、友善、街道整潔且物價實惠的一個年輕人城市。羅馬尼亞由社會主義變成資本主義國家只30多年,所以無論是建築物及服務業都會見到共產和民主主義的色彩。 街頭塗鴉(Graffiti)是布加勒斯特市的特色之一,差不多全市建築物都有塗鴉,而市面上不少進口名車穿梭,考慮到當地偏低的物價和工資水平,可見資本主義制度下產生不少土產富豪。當地人告訴筆者的一個有趣現象,年輕人對西歐和美國式的生活趨之若鶩,但由於收入有限,所以寧願購買二手德國汽車也不願意投資當地房地產,因為駕駛德國車在路上讓人感到自豪。 據《Romania Insider》稱,羅馬尼亞有超過3萬間賭場,這一數字超過了18,300間教堂和580間醫院的總和,當地的博彩事業比起澳門或拉斯維加斯也不遑多讓。 由於戰爭嚴重影響糧食及能源供應,自去年俄羅斯佔領了歐洲最大的札波羅熱(Zaporizhzhia)核電廠後,在羅馬尼亞尼的切爾納沃德核電廠(Cernavoda Nuclear Power Plant)的作用變得更重要。這座核電廠採用加拿大重水鈾反應爐技術在1996年啟用,為羅馬尼亞提供20%的電力。 在糧食方面,羅馬尼亞是歐洲第二大的食品生產地。筆者在黑海碼頭不遠處看到大量貨船聚集,應該是受到禁運影響而未能作業,又或等待解禁,便馬上啟動航運出海。 羅馬尼亞是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國度,遠至舊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然而經過兩千多年的戰亂,以及1965-1989年壽西斯古極權統治時期後,人民並未得到安穩生活。在1989年實行西方民主化制度及加入歐盟後,雖然社會仍有種種問題,但人民對未來充滿憧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