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迪源:數字政策辦公室成立賀文

博客

陳迪源:數字政策辦公室成立賀文

數字政策辦公室(Digital Policy Office, DPO)於今日(25日)成立,標誌著香港特別行政區在推動數字化轉型和智慧城市建設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這一新機構由原來的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與效率促進辦公室合併而成,隸屬於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旨在整合政府資訊科技資源,推動數據開放,並協調政府各部門推出更多數碼服務。 在行政長官李家超於2023年的《施政報告》中,數字政府建設被列為一項重要目標。政府將加快服務數碼化,善用人工智能推動數字經濟,並加強粵港澳大灣區數據融合,全力參與及推動「數字灣區」。數字政策辦公室的成立正是這一願景的具體體現。 數字政策辦公室的首長是數字政策專員,由政府資訊科技總監黃志光擔任。黃志光以其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知識,將帶領團隊制定和實施數據治理及資訊科技管理政策,推動數字經濟和智慧城市的發展。副數字政策專員包括蘇貝茜、麥之駒和黃敬文,他們分別負責數字政府、數據治理和數字基建,確保各領域的協同發展。 我們期待數字政策辦公室在未來的日子裡,能夠不斷提升香港的數字化水平,推動智慧城市建設,讓市民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務。同時,我們也期待數字政策辦公室能夠在國際舞台上展示香港在數字經濟和智慧城市領域的領導地位。 在此,本人謹向數字政策辦公室的成立表示熱烈祝賀,並衷心祝願其在未來的工作中取得卓越成績,為香港的數字化轉型作出更大貢獻。 撰文:陳迪源  香港創科發展協會創會主席、自由黨中央委員 ============= 延伸閱讀:陳迪源:新型商業化(四) —— 商業化AI的創新與倫理挑戰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郭玲麗:民建聯議員向行政長官表達施政報告期望

博客

郭玲麗:民建聯議員向行政長官表達施政報告期望

昨天(16日)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與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會面,就新一份《施政報告》提交意見。教育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因此玲麗就施政報告建議向在會面時提出以下期望,包括優化學歷認可機制、職專教育發展工作,完善融合教育制度和完善支援學生精神健康政策。 .提供便利專業認證機制 國家人社部就不同職業範疇推動職業技能等級制度,2022年國務院部門文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於健全完善新時代技能人才職業技能等級制度的意見(試行)》第七項促進職業發展貫通中提到建立境外職業資格證書認可清單制度,現時本港只有個別機構涵蓋4項能在港考取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為鼓勵及便利港人考獲有關證書,建議考評局積極聯繫內地相關部門,爭取香港成為考區之一。 此外,建議推動內地專上院校政府資助大灣區大專院校來港進行一次性的資歷評審,加強兩地院校在學術銜接上正式互認,有助減省內地院校畢業生在本港核實學歷程序,便利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的核實工作。 .落實職學雙軌教育 及早在中學發展職專教育工作,優化現時先導計劃,在中學職業教育要與DSE脫軌,建議可在中學開展推動資歷架構課程。 .專上學院資歷互認機制 國家教育部與香港教育局2004年7月簽署《內地與香港關於相互承認高等教育學位証書備忘錄》,讓兩地院校在學術銜接上正式互認學士學位或以上資歷,港府目前仍未正式對外公布承認內地的學歷;但現時本港在實際操作上,不少國內知名學府都是承認的。就此情況,建議政府能落實備忘錄的工作,加強兩地院校在學術銜接上正式互認,同時有助減省內地院校畢業生在本港核實學歷程序,亦便利了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的核實工作。 .完善融合教育 為有效落實教育部門的SEN三層支援模式的架構(three-tier model),建議檢視本港現行融合教育政策,採取以全校參與方式以「三層支援模式」,現時學校在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支援上第一層支援可以更明確及優化,在中、小學基礎教育第一層支援工作中缺少了班本支援,應加強支援教師在第一層班本支援的角色和工作,而在學前特殊教育學生支援第一層只重視及早識別,更沒有類近「影子教師」的班本支援。 .關注學生精神健康 完善「三層應急機制」的支援內容,現時第一層是校內;第二層是校外支援,兩者跟進工作沒有太大分別,建議確立不同程度精神健康問題,配合不同層級的支援服務,例如加強第二層支援角色,增加涵蓋服務範疇,能讓專業人士及早介入和為有需要學生提供適切支援,例如在學校增添專業輔導崗位,加強第二層支援,在學內設立初步的三層支援機制,提供即時的諮詢與轉介服務,推動社區、家長等各界別的參與,擴大學校的支援力量,並建議將該計劃恆常化及擴展至小學階段。 .理順學校聘請校內社工撥款模式 現時本港中學和小學在撥款資助學校聘用社工和聘用機制各有不同,小學是教育局撥款,其後由學校直接聘請;部份學校按其需要把該職位保留以至聘用輔導人員;或部份學校直接聘用駐校社工;或部份學校選擇購買服務。中學校內駐校社工則由社會福利署撥款,學校必須購買社署指定NGO機構的駐校社工服務。學前幼稚園撥款情況跟上述一樣,制度缺乏彈性,學校未能按其情況而配合學生需要,選擇聘用合適的社工,亦不容許聘用專業輔導人員。為讓學生能得到更合適的支援服務,建議理順現時相關撥款機制,參考小學撥款模式,讓學校因應校本需要,從而自主決定聘用社工或相關專業人員或購買服務,而一校兩社工制度應擴展至小學。 [...]

【封面故事】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 引進人才資金 鞏固亞太地位

專題

【封面故事】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
引進人才資金 鞏固亞太地位

「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自今年三月正式開始接受申請以來,投資推廣署已接獲至少85宗申請,近2,000宗查詢,當中不乏東南亞、中東和韓國等國家的投資者,反映高淨值人士對香港充滿信心。投資推廣署預計每年會有4,000人申請該入境計劃,將為香港帶來約1,200億港元的投資。「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旨在吸引資產擁有者在香港落戶發展,並透過財富的調配和管理,發掘本港多元的投資機會。然而世界各地都有類似的移民計劃,香港具有甚麼優勢可以吸引高資產人士選擇香港呢?本刊就此訪問涉及有關計劃的不同範疇專業人士,解構該計劃會對香港帶來甚麼好處,以及香港具備的優勢。 撰文:劉智恒、李樹明、鄭敏琴 行政長官李家超於去年10月發表的施政報告宣布搶人才、留人才措施,當中包括落實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並於同年12月公布有關計劃的詳情,今年3月正式接受申請。 香港投資推廣署轄下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辦公室負責審查計劃申請人的金融資產和投資,並監察獲批申請人是否持續符合投資規定和投資管理規定,而入境事務處則負責申請者的審批 / 進入許可、延長逗留期限和無條件限制逗留的申請。 根據計劃,合資格人士必須為18歲或以上的外國國民,澳門居民或台灣華籍居民、中國籍而已取得外國永久性居民身份的人士。申請人必須在提出申請前兩年,證明自身絕對擁有不少於3,000萬港元的淨資產。 此外,申請人須投資最少2,700萬元於證監會獲許的金融資產及非住宅房地產;另外,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申請人須投資最少300萬元於新的「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投資組合」,以用作支持創新及科技行業的發展,而該投資組合設有鎖定期。 計劃有助增強金融業發展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表示,財經事務及庫務局把「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列為發展家族辦公室的八大政策措施之一,吸引資產擁有人在香港落戶,並透過調配和管理財富,發掘本港多元的投資機會。該計劃將有助增強香港資產及財富管理、金融及相關專業界別的發展優勢,並為業界服務鏈的各個環節帶來更多商機和高質量就業機會。 對於政府在時隔8年重啟「投資移民」推出「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搶人才。許正宇表示,今次計劃中因應香港作為一個境外人民幣樞紐的角色,申請人持有的金融資產中,亦新加入人民幣股票等資產。希望新計劃既吸引到資本流入,亦能支持或促進到本地經濟,同時會將申請流程優化,以便加快審批。 他又表示,今次的入場門檻與相似的經濟體比較,具有競爭力;而且計劃內產品的選擇豐富,當中金融資產已包括股票、債務證券、存款證、有限合夥基金等。另外只要申請人滿足居港7年條件,取得永久居民身份後,對其出行有便利,因持有特區護照免簽證國家入境眾多。 工商物業將受惠 據了解,由於環球經濟出現較變化,因此計劃接受申請以來,申請人選擇投資產品較以往謹慎和保守。本刊訪問了有關計劃投資範疇的負責人,了解申請者的3,000萬港元主要的投資去向,對本港未來經濟發展或能帶來指標性的參考。而在可投資的範疇內,非住宅物業成為最熱門的投資項目,尤其商廈及工廈都是他們未來的主要投資意向。加上政府早前針對樓市「撤辣」,連帶有利非住宅物業市場。 業界指出,投資入境計劃當中的1,000萬元可投資非住宅物業,因此查詢者急增。特別是工廠的銀碼相對較小,得以受惠。其次是一些乙級或丙級的寫字樓都容易受到投資者歡迎。 [...]

商事動態

香港製造|創意香港 曾昭學 力推創意產業發展 助香港製造蜚聲國際

近年創意產業成為經濟發展新興動力之一,為推動香港創意產業的發展,特區政府於2009年6月成立的辦公室「創意香港」專責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本屆政府於2022年7月成立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更積極和主動參與文化發展、推動文化政策,促進文化藝術事業和創意工作的跨界融合,建立完善的文化藝術及創意產業生態圈。本屆政府把文創、體育及旅遊納入同一政策局下,可更有效地讓相關政策發揮協同效應,推動文化、體育及旅遊深度融合發展。本刊今期特邀到創意香港總監曾昭學,分享創意香港新近的工作計劃與成果,以及本港創意產業面對什麼機遇。 撰文:劉智恒     攝影:張展銳 曾昭學2017年11月被特區政府委任為創意香港總監。他投身從事創意產業逾三十載,曾為元創方總幹事、香港知專設計學院院長、上市印刷集團的副總裁(營運)、職業訓練局學系主任,負責開設有關電影、動畫、數碼娛樂和創意媒體的新課程,在行業履歷可謂十分全面。 曾昭學表示,「創意香港」一直與香港八大創意產業建立緊密夥伴關係,透過「電影發展基金」及「創意智優計劃」,為業界尋找合作伙伴,促進業界協作,主動為業界提供支援,推動市場在創意產業的產業鏈中發揮更大作用。「創意香港」致力培養創意人才和新創企業、提升香港整體創意形象、營造創意氛圍及推動更多跨界別、跨文化藝術領域的合作。 行政長官於2023年《施政報告》中表明全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包括將「創意香港」改組為「文創產業發展處」,以及向「電影發展基金」及「創意智優計劃」合共注資約43億元,並會以產業導向為原則,推動文化藝術和創意業界產業化發展,為社會帶來經濟動力,增強文化軟實力。 多元形式  資助行業發展 創意香港總監曾昭學表示,特區政府在2009年6月成立「創意香港」,致力推動香港創意產業的發展,包括透過「電影發展基金」和「創意智優計劃」,分別資助有助電影及電影以外其他創意產業發展的項目。他說:「我可以在這裡與大家分享一些數字:『電影發展基金』一直循四大方向,包括人才培訓、提升港產片製作、拓展市場,以及拓展觀眾群,支援香港電影業的發展。一些深受市場歡迎或屢獲本地或國際大獎的電影,例如《毒舌大狀》、《流水落花》、《過時過節》等,均是『電影發展基金』資助的電影計劃。截至2023年9月底,已有100多部電影獲『電影發展基金』資助,它們起用了超過100位新晉導演和監製,獲得了超過160個本地及國際獎項。」 他續指,「創意智優計劃」的四大策略重點為培育人才及促進初創公司發展、開拓市場,在社區營造創意氛圍,以及推動更多跨界別、跨文化藝術領域的合作。截至2023年9月底,「創意智優計劃」資助的項目創造了逾3萬個職位,收到逾4萬份業務查詢,令近2萬家中小企受惠,並提供逾86,800個培育機會。與此同時,在「電影發展基金」及「創意智優計劃」資助的項目中,包括一些為人熟知的本地創意盛事,例如「香港國際電影節」、「設計營商周」、「香港書展」等,以及多項取得豐碩成果的人才或初創企業培育或支援項目,例如「首部劇情電影計劃」、「設計創業培育計劃」、「時裝創業培育計劃」、「想創你未來 —— 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動畫支援計劃」、「港漫動力 —— 香港漫畫支援計劃」等。這些項目卓有成效,有效推動香港創意產業的發展。 [...]

【封面故事】開發北部都會區 加速港深高度對接

專題

【封面故事】開發北部都會區 加速港深高度對接

2021年的施政報告特別闡述了北部都會區的發展計劃,擬於20至30年內分階段實施。該發展計劃旨在形成城市空間,跨越地理及港深兩地的分界線,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不僅是香港北部的規劃,更是港深邊境未來10年的發展輸廓。自計劃公布距今逾兩年,到底北部都會區的進展是否一如規劃的順利進行?抑或面對更多始料不及的問題呢?本刊走訪相關官員,談談北部都會區的發展現況。 撰文: 劉智恒、鄭敏琴、李樹明 北部都會區開發的區域以香港北區(尤其是粉嶺、古洞、羅湖),以及元朗區北部及洪水橋為主,總面積約300平方公里。根據政府的構想,北部都會區以結合產業發展和生態保育的宜居社區規劃理念,優化經濟用地的規劃和設計,採取措施吸引以創新科技為本的產業鏈企業及創投金融、先進製造業、專業及商業服務和新興產業企業落戶,進駐北部都會區,形成支持創科產業生態系統的空間佈局與設計,為香港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動力。 北部都會區四大區域 按政府規劃,北部都會區各地區會有不同的策略性定位及主題發展,大致分為四大區域,由西至東包括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創新科技地帶、口岸商貿及產業區,以及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施政報告指出,北部都會區的規劃會以產業帶動,基建先行為主軸,深度對接深圳和大灣區其他城市的規劃。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位處洪水橋一帶,與前海深港現代化服務業合作區對接,提供金融和專業服務,藉著口岸優勢發展現代物流業。 創新科技地帶為創科發展的樞紐,覆蓋新田科技城,包括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在內,與深圳科創園區產生協同效應。 口岸商貿及產業區佔地最廣,享有羅湖、文錦渡和香園圍三個口岸的地利,帶動先進建造業、綠色產業、醫療、食品科技、現代物流業等產業發展,並可推展跨境商業服務和文娛消費,發揮強大的口岸商貿功能。 至於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包括紅花嶺、沙頭角、印洲塘等,人文和自然資源豐富,帶動康樂及旅遊發展。 單從地理上來說,北部都會區無疑很大程度需要與深圳各方面對接。早於李家超去年發表的施政報告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已表示,中央對河套區發展十分重視,北部都會區有利於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而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同樣表示,「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是「北部都會區」與「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交匯點,特區政府將全力支持,並將和深圳市政府共同推進深港兩個園區的協同發展,研究創新性的措施。 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上月率領香港政府代表團,與深圳常務副市長陶永欣率領的深圳市政府代表團在香港舉行「對接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專班」第四次會議。一如黃偉綸所說,北部都會區建設重點之一,是藉著與深圳及其他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優勢互補,實現高質量發展。特區政府將繼續與深圳保持溝通,緊密合作,協同發展。在制訂北部都會區各個區域的產業定位時,重視深圳對應地區的發展定位和潛力、港深之間的交通和口岸對接,以及彼此的合作前景,確保北部都會的規劃與深圳以至大灣區的發展互惠共贏。 人才培育高瞻遠矚 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未來發展新引擎,全面發展後可提供約50萬個房屋單位和50萬個新職位。不過,一直有聲音質疑香港的人口政策模糊,將來本港人口數量是否可以滿足到屆時的房屋供應。以50萬個房屋單位為例,以一屋四口計算,北部都會區預料可容納多200萬人口居住,然而這200萬人口從何而來,政府一直未有清晰的方向。假如加上明日大嶼預設可容納上百萬人口,即使統計處推算香港在2043年達到人口頂峰,估計有822萬人口,較現時的750萬人多大約70萬人,到時樓宇供應亦隨時供過於求。 人口政策同時帶來人才問題。香港出生率連年下跌,人口老化將越來越嚴重。政府為招攬人才,去年底新設立人才服務辦公室致力宣傳香港優勢吸引人才,並為來港人才提供支援服務。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表示,多項輸入人才計劃已見成效。截至去年10月,合共收到超過18萬宗申請,逾11萬宗已獲批,其中約7萬名人才已抵港,遠超過去每年至少輸入3.5萬名人才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