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芬:美圖商業模式轉型 為付費訂閲模式開啟新空間

博客

李慧芬:美圖商業模式轉型 為付費訂閲模式開啟新空間

剛被納入恒生港股通文化娛樂指數成份股的美圖公司(1357),獲多間大行唱好,並認為可「跑贏同業」,上週五升超6%。 美圖公司(1357)是一家以美為內核,以人工智慧為驅動的科技公司。公司打造優秀的影像與設計產品,讓圖片、視頻、設計、數位人的製作變得更簡單,並通過美業解決方案助力產業數位化升級。 截至2023年6月,美圖公司(1357)月活躍用戶總數為2.47億,其中海外月活躍用戶數約7,369萬。 未來公司的付費率提升是訂閲收入增長的主要驅動力,預計2025年付費率達5.3%,付費用户數達1,378萬人,訂閲收入有機會達到25.8億元,較2023年的預測接近翻倍的增長。 會員付費制取締廣告收益 另外,公司商業模式轉型亦為付費訂閲模式開啟新空間。集團已經重新明確工具定位,在年輕用户、付費用户背景下明確訂閲商業模式,在AI趨勢驅動下開拓生產力等新興場景,將可以迎來商業模式蜕變。 公司早期變現以互聯網導流思維為主,曾在智能手機、短視頻、美妝電商、互聯網社區等多領域探索,但效果欠佳。受導流模式業務增長受限、海外付費嘗試取得突破催化,公司於2020年起快速將訂閲模式複製到國內核心產品中,截至2020年底即獲得超過170萬活躍付費用户,截至今年上半年公司訂閲收入佔比達47.8%,取代廣告成為公司最核心的業務模式。 今年以來公司AI產品不停產出,6月美圖影像節上發佈7款以AI為內核的生產力工具,包括視覺大模型MiracleVision、WHEE、開拍等。AI功能落地有望加速客戶端的產品功能換代,構築產品壁壘並提升用户付費粘性;同時AI功能融入影像工作流,有望幫助公司滲透生產力場景,拓展諸如新媒體運營、電商從業者、短視頻KOL等在內的用户,而且這個羣體的付費需求更加剛性、使用頻率更高、付費意願更強,訂閲業務付費率及ARPU有望得到進一步提升。 撰文:李慧芬 華贏東方研究部董事 (本人並沒持有以上股票) ============= 延伸閱讀:李慧芬:自主研發全人抗體RenMice 百奧賽圖醞釀向上突破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Web3支付方式 改變未來的虛擬資產 The future of payment gateway

編輯精選

Web3支付方式 改變未來的虛擬資產 The future of payment gateway

Web3是指下一代互聯網,以區塊鏈技術為主要核心技術,其最大特色是去中心化,而與傳統著重平台連結的Web2相比,Web3更加注重使用者的隱私和資訊安全,並為其帶來更多的自主權。Web3世界與虛擬資產緊密結合,於是支付形態也隨之改變。 撰文:Jerry Hui 當Web3世界日漸變得生活化時,虛擬貨幣(加密貨幣)自然應運而生,並逐漸成為主流的支付方式之一。加密貨幣是Web3支付形態中最為重要的一種形式,它是一種數碼貨幣,利用了加密技術保護交易的安全性,同時不受任何中央機構的控制。 實現全球化和無國界的支付 在Web3領域中,加密貨幣的支付方式可通過區塊鏈網絡及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等技術來完成,由於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性,加密貨幣的支付可不須依賴任何中介機構或平台的情況下而進行交易,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時,更提高了交易效率。相比之下,傳統支付方式如信用卡需要依賴中央機構的仲介和控制,存在安全隱患,因此常會發生信用卡資訊洩露和欺詐等問題,又需要支付各種費用,包括交易費、手續費、利息等,自然增加了支付成本和時間。因此Web3支付方式的出現將為使用者提供更加安全、高效、便捷的支付方式,從而對傳統支付方式產生一定的衝擊。目前比特幣、以太幣和其他一些加密貨幣,已成為了Web3中最常用的支付方式之一。 Web3支付方式可以實現全球化和無國界的支付,不受地域限制和貨幣差異的影響。相比之下,傳統支付方式如信用卡受制於國際支付體系和匯率等因素,存在支付難題和費用高昂等問題。因此,Web3支付方式的出現將為使用者提供更加全球化和無國界的支付服務,從而對傳統支付方式產生一定的顛覆性影響。 去中心化支付通道是一種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支付方式,可以在不需要協力廠商仲介機構的情況下實現快速支付。目前已經有一些去中心化支付通道的專案在Web3中得以實現,例如Raiden Network和Lightning Network。當中Raiden Network是一種鏈下規模性交易的解決方案,基於以太坊智能合約實現,可支援所有符合以太坊ERC20標準代幣的交易,它類似於閃電網絡(Lightning Network),具有即時到賬,而且低轉帳費用,可大規模擴展,以及隱私保護的特點。使用Raiden Network的參與者在互相轉帳時,不需要通過以太坊主鏈交易確認,而是通過參與者之間創建支付通道在鏈下完成。 智能合約重要性 [...]

博客

萬物互聯 物聯網要發展安全兼備

踏入21世紀,以人聯網為核心的互聯網普及化。最初通過固網寬頻,便可透過桌面電腦接入互聯網,實現第一代人網連結;之後出現3G/4G流動網絡,我們便透過流動電話連接互聯網,實現第二代人網連結。到了現時5G網絡來臨,人工智能、雲計算及大數據等互聯網技術邁向成熟,機器已可取代人類與各種物件連接,萬物互聯的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時代已揭開帷幕。 物聯網是指人與物、物與物連接的網絡。任何物件配有傳感器(sensor)、軟件和其他技術,只要連上互聯網,便可與其他裝置傳輸和接收數據,並進行計算、處理和知識挖掘,實現人與物、物與物之間信息交互和無縫連結,形成由物件或設備組成的龐大網絡。物聯網有三大基本特徵:一是全面感知,利用感應器等隨時隨地獲取物件或附近環境的信息;二是可靠傳遞,通過電訊網絡與互聯網融合,將物件的信息準確傳遞;三是智能處理,對大量數據和信息進行分析和處理,對物件實施智能化控制。物聯網能夠透過網絡傳輸數據,無需人工操作,只要有網絡,物聯網裝置便能夠無處不在。在PC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之後,物聯網被寄予厚望,成為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的主要驅動力。 感知網絡應用三層架構 現時物聯網應用範圍廣泛,包括工業、農業、政務、交通、家居等。消費者最熟悉的物聯網裝置應是健身監測器,如 Nike Fuel Band 、 Fitbit等。根據互聯網研究機構IoT Analytics估計,2021年全球已連接的物聯網裝置達到123億個,預測2025年物聯網裝置的數目會倍增至270億個。 物聯網的架構,根據歐洲電信標準協會( ETSI)的定義,按不同工作內容,可劃分為感知層(Device)、網絡層(Network)及應用層(Application)。業界以人體的神經網絡比喻物聯網的運作機制,末梢神經(感知層)感測各種信息後,將信息經由神經網絡(網絡層)滙流至大腦;由大腦滙整信息後,做出反應與決策(應用層)。 感知層是物聯網的基礎,主要是具有感測、辨識及通訊能力的裝置,這些裝置根據各自的感測原理(如光、溫濕度、壓力、超音波等)感知和識別物體並採集信息,透過RFID、短距離無線通訊(如ZigBee、WiFi、藍牙等)傳到網絡層。由於現時的流動裝置經常內置各種傳感器(Sensor),因此感知層包括流動電話及智能可穿戴裝置。網絡層是數據處理的集送地。它將感知層收集到的數據進行交換,決定適當的指令或透過3G/4G網絡,往更上方的雲端或伺服器傳送。網絡層一般設有網關(Gateway)將來自不同通信協定網絡的數據及信息,轉化成可被另一通信協定網絡識別的信號,例如感測器透過ZigBee傳遞信號,但一般手機無法接收,這時網關將信號翻譯,透過WiFi轉給手機。 製造業應用物聯網最多 應用層就是數據、信息的分析與應用。由感知層及網絡層收集到的信息,按照不同領域的不同需求轉化成實際的應用,最終目標是通過將物聯網技術與行業應用場景結合,實現萬物互聯。應用層決定物聯網產品能否滲進一般消費者生活之中,現時經常聽到的智能工廠、智能交通、智能醫療等便是其中的例子。 根據IoT [...]

博客

廖錦興:中國互聯網法院 成新司法制度模式

在互聯網年代離不開「網」和「雲」,由網購、電競、網銀、社交平台到移動支付等組成了大家日常生活。疫情下在家工作和在家學習更已成常態,個人、企業至政府的數據都得依靠雲端服務。根據人民網資料,在中國的互聯網上一分鐘可以發生的事包括:6.5萬條微博被發出、39.6萬人登錄微信、62.5萬視頻被觀看、1388輛網約車呼叫、移動支付金額3.79億元。中國在發展互聯網科技方面走在世界的前面,自2017年設立全球首家互聯網法院「杭州互聯網法院」(Hangzhou Court of the Internet),及2018年先後增設北京互聯網法院、廣州互聯網法院。這種創新方法顛覆了傳統審判流程。審判流程從線下轉移到線上,數據信息從實體紙張轉移到雲端,所以立案、送達、調解、庭審、舉證等訴訟環節均有巨大變化,而這嶄新的審訊模式、在線訴訟程序和實體裁判規則等也需要面對不少法律問題和風險,然而中國能走出這一大步,是具有勇氣和革新的思維。 上述三家互聯網法院以先行先試的方式,利用自身組織、政策、技術和人才優勢,在案件審理、平台建設、訴訟規則、技術運用和網絡安全等方面作出了不同的嘗試。在過去四年,通過信息技術革新和司法體制改革的共同推動,互聯網法院有效實現了訴訟流程重構、訴訟規則和司法模式變革,提升了法院能力、質量、效率和公信力,形成了可複製可推廣的寶貴經驗。在進一步推廣及完善互聯網法院,未來將朝向三大趨勢: 電子訴訟法,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發佈《關於互聯網法院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確定了互聯網法院案件管轄範圍和上訴機制,明確了身分認證、立案、應訴、舉證等規則,有力推動電子訴訟制度機制,但在執行當中存在不明確因素,如電子訴訟法律地位、電子送達有效性、電子證據認定等系統問題。因此,在條件成熟時應推動立法機關出台電子訴訟法,完善相關體系。 強化司法裁判指引,過去三年間北京、廣州和杭州互聯網法院通過審理不同審例,累積了不少裁判和審判思路,如服務合同案、大數據權屬和首例公共數據不正當競爭案和科技犯案等罪行。這些案例為同類互聯網糾紛提供可借鑑的審判思路,也為社會公眾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提供指引,未來必須要強化司法裁判指引。 電子數據全面對接和共享,人工智能技術在中國的製造業界已廣泛使用,也 可循序漸進在司法工作中推行智能技術的應用,為案件審理、審判監督、司法管理、社會治理提供全方位智能輔助和決策參考。 中國的互聯網法院只是在初步探索階段,要全面落實還有漫漫長路,未來仍要克服種種挑戰和困難,如域外司法管轄範圍受法律約束、重大涉外案件因級別管轄不能受理等問題,但相信隨著科技發展和累積經驗,互聯網法院可以成為文明社會的一種新司法制度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