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華時事
【國際視野】獲中外加持,中醫藥產業勢頭勁
2018-09-22
上月,香港舉行國際中醫藥高峰論壇,中醫藥未來發展大方向成為是次高峰論壇的主要焦點。事實上,像這一類具有規模的中醫藥交流活動近年越來越多,這是因為中醫藥在全世界越來越受到認可,在外國以中醫治療傷患效果顯著,從而令中醫影響力在國際日受肯定。 撰文 蘇梓 根據《中醫藥產業現狀數據報告》(簡稱《現狀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中醫藥產業建設取得了新進展,中醫類醫療機構診療人次突破10億人次;醫療收入達到3,648億元(人民幣,下同),接近醫療機構總收入的10%;中醫類衛生人員總數達到122.5萬人,執業醫師54.3萬人,佔比44.3%;全國在業中醫館數量達到477家,年均增長78.1%。 國家全力扶持 上述報告還顯示,各類型中醫機構中,中醫院的收入佔比最高,中醫診所和門診部的收入佔比較低。但從佔比變化情況看,中醫診所的收入佔比有所增加。這表明,診所開辦門檻降低,加快了診所數量的增幅,提高了診所的總體收入規模。 另據國務院新聞辦發布的《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預計,至2020年,中國中醫藥大健康產業將突破3萬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將保持在20%。診療人次佔比提升,中醫診所發展前景廣闊。政策扶持、技術創新以及消費升級等,均為中醫藥產業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宏觀環境。 其中,隨著中國國民收入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升級,人們在醫療健康方面的消費支出越來越高。2017年,中國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的市場規模已經達到17,500億元,中醫藥工業總產值達到8,442億元,約佔整個醫藥產業工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可見中國中醫藥產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預計,2018年全國中藥工業總產值將達到13,320億元,2018至2022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20.11%,2022年將達到27,720億元。 中醫藥產業智能化 在去年年底中國舉行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全國首家「互聯網國醫館」落地,以「中醫藥+互聯網+人工智慧」等創新理念吸引醫藥界的注意。該互聯網國醫館最大的亮點是配備智能藥房系統。運用該系統,中醫師只需要將處方信息輸入電腦,智能藥房系統將自動接受處方信息指令,識別所需藥材,並自動測量劑量,再將中藥配方顆粒按需封裝,整個流程不到10分鐘,大大縮減了患者的等候時間。 該智能藥房不僅大幅提升了醫院對中藥房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同時也提升了消費者對中醫、中藥服務體驗,方便了用藥,提高了患者服用中藥的依從性;同時,也降低了藥房藥師的勞動強度,進而可以將更多的時間精力投入到用藥諮詢服務中去,提升了中醫機構藥房的現代化水平。 近年來,智能藥房開始進入大中型醫療機構,在中西醫領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有效保障了患者的用藥安全。智能中藥房系統的出現,更解決了中醫醫療機構藥房需要「確保中藥配方顆粒與傳統中藥湯劑的藥效一致」、「提升配藥效率」、「方便患者服用中藥與提升用藥依從性」等痛點和棘手的問題。未來,國家將著力推進中醫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優質中藥需求殷 不久前中國商務部發布《2017年中藥材流通市場分析報告》。報告指出,中藥材市場將呈現出一些新的變化,特別是優質中藥材需求量擴大、鮮食中藥材刺激冷鏈配送升級、中藥材市場交易創新變革。與此同時,隨著產地競爭資源日趨激烈,中藥材定製化生產、產地集中加工、託管式倉儲、供應鏈金融、中藥材視頻直播和溯源等新型業務模式和技術,都已在各大中藥材產地興起和應用。未來,醫藥企業將加速產地布局,產地市場交易也將日趨活躍。 2017年全年,中國的中藥材出口量22.35萬噸,年增長9.51%,但受國內部分藥材價格下跌影響,中藥材平均出口價格大幅跌至5.1美元/公斤,按年下降10.72%;中藥材出口額11.39億美元,按年微降2.23%。出口的主要品種中,人參、枸杞、肉桂、紅棗、茯苓分佔前五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