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港島西一條名為西源里的小街內,你會有柳暗花明的感覺,百年老字號的海味店、門面斑駁的貨倉、社區中心、豪宅、café,還有穿梭其間的小貓三數隻,以及靜靜地矗立了一年多的一新美術館,以錯落的新舊組合,構成一幅跨時空景象。如此有趣的景致,怎能不走進一新美術館蹓躂一會?美術館以中國文化為基石,努力策劃各種活動融入社區,藉此吸引大眾走進美術館,期望在香港藝術市場上佔一席位。
Text Jerry Hui Photo Cheung Chin Yui
要佔一席位,其實一新已經做到。一新創立十年,已成功培育了不少香港的年青藝術家,而其策劃的多個藝術展覽,如早期的「徐悲鴻與他的時代」,便平地一聲雷,令美術館之名不逕而走;到了今年初的「溢彩穹蒼」,展出了120件由宋至清代的彩石雕刻,更是令人目不暇給。一新十年,去年由觀塘商業區遷至現在的西源里,環境改變卻初心不變,依然以各個不同的藝術媒介,包括傳統水墨、水彩、油畫等,以高質素的藝術作品一點一滴地盤踞在藝術愛好者的心中。館內目前正舉行「歲月斑斕:梁錫源的藝術」展覽,是遷館後首個香港藝術家個展,梁老師以中國黃山及香港山水寄寓個人情懷,值得一看。
西源里上的美術館
孫少文基金會主席及一新美術館創辦人孫燕華指出:「美術館的理念,是雅俗共賞。目前的地方是個硬件,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由觀塘到西源里,我們一直堅持所有策劃的展覽,是要『靚』又要優雅,亦要令人容易接觸得到。有些美術館會出租場地,那的確可以帶來不錯的收入,但我們沒有這樣做,一直堅持所有展覽都由自己策劃,藉此保持每個展覽的質素。」
一新美術館前總監楊春棠先生令筆者非常敬佩,其個性隨和,說話幽默,而他對中國文化知識的淵博,更令人拜服。孫燕華笑稱:「楊總監曾笑說,自己是做得最耐的博物館從業員,做了50年一直未停過,一新在他的引領下,走到今日,更培育了不少藝術界人才。一新十年,我們已看到其成果,未來亦會繼續行這條路,不過我們已不是在起步階段,若要繼續行,便要行得更好,以及要去思考如何擴大各種效益。」
孫少文基金會主席及一新美術館創辦人孫燕華。
展覽策劃的豐富內涵
劉鳳霞於今年初加入一新美術館出任總監一職,亦作為楊總監的繼承者,讓美術館持續發展。有趣的是,劉氏亦跟楊總監一樣醉心這行業,自中大藝術系畢業後一直在業界耕耘,擁有三十年從事館長及策展人的經驗,不過她過去主要服務公共藝術機構,而於2022年啟用的藝術空間Oi!,更是其得意之作。她說:「一新十年前在觀塘開幕的記憶,仍歷歷在目,想不到十年後,可以參與其中。」
十年人事幾番新,香港的藝術生態亦天翻覆地。「最初做館長時,做展覽很簡單的,如簡單一個中國書畫展,已可以吸引很多人來看。現在展覽的數目愈來愈多,觀眾亦對展覽有更高要求,而展覽向來是美術館的核心活動,因此作為策展人,策劃出來的展覽,是既要有豐富內涵,亦要有多元及新的面向。過往的工作經驗,令我的策展視野不只局限於一個範疇;策展要有經緯度,當我加入一新後,便希望藉著策劃各種活動,在連結社區之餘,亦可以提高大眾對藝術的興趣。」
她舉例,如年初的展覽「溢彩穹蒼」,便同時舉辦了講座,邀請了寶石專家來講解玉石的鑑賞之道,座無虛席。至於現正舉行的「歲月斑斕:梁錫源的藝術」展覽,更有十多個周邊活動,包括繪畫示範、講座、書法篆刻及刻印工作坊等,還有講行山的聊天室活動——「古人愛黃山,港人愛行山」,愈聽愈筆者嘖嘖稱奇。
她笑道:「在21世紀,美術館跟藝術圈內其他機構不同的,是我們會強調策展的內涵,而其他周邊活動是用來輔助策展的主題。梁老師最愛山水題材,於是我便邀請了行山專家來講行山,藉此希望,就算對藝術不太認識的行山愛好者,可藉此認識山水畫,至於對行山不太熱衷的藝術愛好者,亦可加深對行山運動的了解。」這就是作為一間新世代美術館在今日的市場面向,在香港為數不多的私人美術館中,你可以在西源里找到。
館內目前正舉行「歲月斑斕:梁錫源的藝術」展覽
梁錫源作品——《獅山無恙》
梁錫源作品——《錦繡香江二》
梁錫源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