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 not available
時尚文化藝術生活
馮永基 遊走建築與藝術之間 以減法建構城市 用加法豐盛文化
時尚文化藝術生活
2025.10.07
馮永基 遊走建築與藝術之間 以減法建構城市 用加法豐盛文化
alt not available
Kannie Cheng
追蹤
Bookmark
alt not available
Loading...

一位曾主理香港濕地公園、大嶼山心經簡林、尖沙咀海濱長廊等無數經典地標的建築大師,在卸下公職後最熱衷的事,竟是自掏腰包,不辭勞苦地帶領一場又一場的「建築導賞團」,你便能窺見,眼前這位智者心中燃燒的,絕非個人的豐功偉業,而是一份對城市與公眾的深厚使命。他是著名藝術家與建築師馮永基教授,一位在香港的土地上,用建築寫詩,用藝術發聲的建築師。

不久前,由他擔任藝術節目委員會主席的香港藝術中心(HKAC),剛以「動漫藝術節」引發全城熱話,活動迴響之熱烈,印證了其團隊對城市文化脈搏的精準把握。從這個充滿活力的藝術盛事出發,我們與馮教授展開了一場深度對話。這場對話如同一趟思想的遊歷,揭示了一種貫徹他建築生涯與文化領導角色的核心哲學:一種在物理世界中主張「減法」的謙卑,以及在文化領域中推動「加法」的遠見。

建築的減法:城市哲學家的深刻反思

「Do Less for More」,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馮教授反覆申述的建築座右銘,是他作為公共建築師的良心與鐵律。在他看來,香港這樣一個極度擠迫的城市,建築師的職責遠不止於滿足功能需求。「如果你是一個公共建築家,為了得到光環,或者去做一個自己的紀念品(Monument),其實就是侵蝕了公共空間,這一點我是很強調的。」他以自己親手設計的尖沙咀海旁為例,那裡開闊的視野與舒朗的空間感,正是「不過度建造」(Overbuild)的克制哲學的體現。這是一種深思熟慮後的退讓,將舞台留給維港的天際線,將空間還給漫步的市民。因為建築師的責任不應只對業主負責,更要對整個城市、對未來數十年的公共生活負責。

這種克制,源於他對全球城市發展的一種銳利批判,他稱之為「視覺污染」。所指的污染,超越了傳統的空氣與海水,直指當代建築為了追求獨特性而陷入的「自我膨脹」的狂熱。「每個城市為了要做一些Iconic(標誌性)的地標,其實產生了對城市本來寧靜和諧感覺的擊破。」馮教授毫不諱言對杜拜的浮誇感到「難堪」,對紐約近年拔地而起的「鉛筆大廈」(Pencil Tower)感到「悲哀」,更對澳門路氹那種吞噬一切的賭城模式感到「無奈」。在他眼中,這些標奇立異的建築,正令全球城市失去原本獨有風貌與靈魂。每個地區的特性,每個城市的風貌,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地理環境,都沒有了,這份失落感,是他作為一位熱愛城市紋理的建築師最深沉的痛。

這份對城市的深切使命感,並非與生俱來。在四十歲那年,當時他被政府派往美國深造,選擇拜訪已屆七十高齡的貝聿銘。「我不是想著要學設計,而是想學處世人生,和學習對方怎樣去面對很多複雜的問題。」他親眼看到這位國際大師依然親力親為,在地庫與年輕人一起埋首於建築模型之中,那份對建築的熱情與投入,深深烙印在他心上。這次相處,讓他頓悟,為香港做建築,不能只求美觀,更必須懷有一份對城市的歸屬感與責任感。從那時起,「建築師」這個身份,對他而言,已從一份職業,昇華為一項莊嚴的「使命」。

alt not available

藝術的加法:以國際視野為本土注入能量

如果說,建築的世界因其公共性與巨大的責任而充滿了「減法」的克制,那麼水墨畫的領域,則成為馮教授揮灑其哲學思想、進行「加法」創作的自由天地。近年,他的創作已從純粹的美學追求,昇華至表達更多觀點與角度的層面。他的畫布,成為了他建築理念的延伸,是他對城市觀察的視覺宣言。那些在建築界「會觸動很多人神經」、被視為「反叛」的觀點,在畫布上找到了最誠實的表達。

明年,他計劃在倫敦大學舉辦個人展覽,其核心議題,正是他很想引起他人正視的「建築視覺污染」。「我希望作品能觸及國際性的共同議題,引發普世共鳴。因為如果題材過於本土化,西方的觀眾便難以理解和投入。」藝術,成為了他與世界對話的橋樑,將他對城市的深刻反思,轉化為一種能引發普世共鳴的視覺語言,這是一種更宏大的「加法」。他並不苛求觀眾能當下完全領悟作品的深意。在他看來,更重要的是播下一顆思想的種子。只要觀眾願意接觸、願意觀看,藝術的影響力便會如春雨般潤物無聲,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觀者的思維。

儘管對建築界的現狀時有批判,馮教授對香港的藝術生態卻抱持著無比的樂觀。「我認為現在是視覺藝術最蓬勃的黃金時期。」他將之與八十年代的電影與音樂黃金時期作比,認為單論視覺藝術,當下才是前所未有的頂峰。他觀察到,社會及家長觀念的開放,讓年輕一代敢於追尋藝術夢,這是一個社會走向成熟的標誌。曾幾何時,無人敢輕易自稱為「藝術家」;如今,這已成為許多年輕人引以為傲的身份認同。對於新一代對生計與機會的普遍焦慮,他並非不知,而是以一種更宏觀的視野開解道:這並非香港獨有的困境,而是全球藝術家共同面對的現實。因此,他更鼓勵年輕人將目光轉向當下,珍惜香港視覺藝術正處於的黃金時代,用自己的才華,為這片文化沃土注入更豐沛的創造力。

alt not available

為香港藝術中心擘劃未來

從個人創作的堅持,到領導公共藝術機構的宏觀策略,馮教授的「加法」思維一脈相承,清晰而果決。面對M+、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等大型場館的崛起,他沒有絲毫的懷舊或感傷,反而清晰地指出,HKAC看似不如往日「星光熠熠」,並非機構的退步,而是整個「社會的進步」。這種認知,讓他帶領團隊更果斷地「重新定位」,在其他機構的賽道之外,為藝術中心開闢出一條獨特的、充滿活力的道路。「我們必須審視全局,看清其他機構正在做什麼,從而找到一條既能確保生存,又獨具特色的發展路徑。」正是基於這一精準的自我定位,馮教授為HKAC的未來擘劃出「三大支柱」的發展藍圖,其核心精神,便是在香港現有的文化版圖上,不斷做出貢獻價值的「加法」。

首先,是動漫藝術的深化與推廣。這不僅是HKAC的「獨家皇牌」,更是他眼中香港城市文化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剛結束的「動漫藝術節」的巨大成功,證明了其深厚的群眾基礎與藝術價值。未來,HKAC將繼續鞏固這一優勢,並積極將香港的漫畫家與作品帶到法國、倫敦等國際舞台,讓這份本土創意在全球發光。

其次,是獨立電影(IFVA)的傳承與發揚。已舉辦近三十屆的「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比賽」,是藝術中心歷史悠久的核心項目。它早已不僅是一場競賽,更是香港電影新銳力量的試煉場與熔爐,無數導演與創作人在此處被發掘、被淬煉,最終成形。這份深厚的歷史積澱將被繼續發揚光大,鞏固藝術中心在影像藝術領域的先鋒地位。

最後,是本地視覺藝術的聚焦與扶植,其核心項目便是將於明年3月盛大舉行的「珍藏香港」(Collect Hong Kong)藝術展。HKAC巧妙地將其定位於國際藝術盛事Art Basel與ART CENTRAL同期,目的並非競爭,而是形成一種巧妙的「協同效應」。當全球的目光聚焦香港時,「珍藏香港」將成為一個專為本地藝術家而設的閃亮舞台,為他們創造一個面向國際收藏家與策展人的絕佳平台,讓本土的才華不再遺珠。

然而,HKAC的遠見不僅體現在對IFVA等單一項目的傳承。其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它建立了一個從教育到展演的「垂直產業鏈」,涵蓋兒童藝術、大學課程,直至頂尖的影院、劇場與畫廊。這正是HKAC獨特之處。因著這種結構性的完整,賦予了HKAC無可比擬的資產,讓它能源源不斷地為香港的文化版圖創造「加法」。

從建築到藝術,從公共空間到文化藍圖,馮教授展現了思想家的高度一致性與深厚的人文關懷。他是一位在物理世界倡導「減法」的建築哲學家,甘願收斂自我,將空間與寧靜還給大眾;同時,他也是一位在文化領域推動「加法」的藝術領航者,不知疲倦地為藝術家創造機會,為城市增添更多元的文化養分。在他的遠見中,香港的藝術正處於一個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而這一切,才剛剛開始。

攝影:張展銳

alt not available

Collect Hong Kong 2025

alt not available

alt not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