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發展局(FSDC)日前發表研究報告,就推動另類投資與創新融合提出六個具體建議,當中包括研究將上市私募股權基金納入強積金(MPF)可投資資產範圍。
上市私募基金,是將原本僅限機構投資者涉足的私募資產(如非上市公司股權、創投、基建項目、資產證券化產品等),透過基金形式於交易所掛牌,使一般投資者可在二級市場交易買賣。此類資產與傳統股債相關性低,當市場震盪時可有效分散風險,並具備較高的潛在回報。據Joseph指出,過去十年全球私募股權基金的年回報率達13%,顯著高於MSCI世界指數的8%。然而,此亦有一定風險,原因是私募基金本質上涉及更長的資金鎖定期、槓桿運用及對非上市資產的估值機制,透明度與流動性均低於傳統資產。
Joseph提醒,若將這類基金納入強積金,建議設定合理的投資上限,例如只允許強積金授權基金將其資產淨值的一小部分(例如不超過10%)分配至上市私募基金,並由平台先行篩選符合規模、流動性與風險管理要求的上市私募產品。此外,必須加強大眾教育與披露機制,避免誤解產品性質或對回報抱持過份樂觀的期望。
他續分享,從國際經驗來看,澳洲退休金(Superannuation)制度早已廣泛配置私募及另類資產,其私募信貸投資配置呈現增長趨勢。加拿大的退休金計劃如 CPPIB(加拿大退休金計劃投資委員會)更以投資私募、基建、房地產等另類資產見稱,目的是在經濟周期中追求穩定及長期回報。
回望香港 MPF,目前可投資工具以股票、債券及貨幣市場為主,Joseph認為資產配置選擇相對單一,潛在回報受限,難以應對未來退休人口壽命延長、通脹上升的挑戰。若能審慎引入上市私募基金,不僅擴闊 MPF 回報來源,亦能引導資金投入本地另類資產管理行業,有助提升香港作為資產管理中心的競爭力。
IPP Financial Advisers Limited董事彭永東(Jose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