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貢海鮮街的喧鬧中,六福菜館像一塊低調的招牌,靜靜矗立了近20年。2006年,六福由兩位老闆祿哥及福哥創立,他們原於清水灣一間餐廳共事,2005年酒樓結業後,福哥二話不說買下西貢現址,鼓勵昔日夥計:「你們自己搞生意,有錢就出糧,沒錢不用交租。」這份「養夥計一世」的舊派情義,成為六福的立店之本。
「無壓力,才做得得心應手。」現任六福菜館負責人陳志偉回憶著說,20年來,店租從不是擔憂的問題,員工亦毋須計算毛利,這種「零壓力」模式聽起來不可思議,卻換來驚人穩定性:店長阿萬做了16年,廚房人手充裕到「轉身都轉不到」,由於人手充沛,用心去做,外面酒樓做到的大菜,如以新鮮豬肉做生炒骨,每日以四五款海魚熬湯底等等,六福全部都可以做得到、做得好。
他說:「六福於2006年開張,當年沒有很多客人;但自2010年開始,西貢還旺過旺角,週末從早到晚都塞車。」疫情期間,西貢海濱長廊更是人滿為患,生意爆棚,「每晚可以做兩至三轉枱」,自從通關後,本地遊客大大減少,大家都喜歡北上,甚至是去台灣、日本及東南亞等地。「在香港玩一日、遊船河,平均每人要用上1,000元,這足夠到內地玩3日2夜了。」
他表示,現時西貢的食街已面目全非,開業50年的泰國雞飯都要結業。「西貢的餐廳要靠外來遊客,本地原居民會自煮海鮮,很少到來光顧。」此外,內地遊客亦減少消費,很多都是「特種兵」,不再奢華,不再影大龍蝦,「現時連做半轉枱都不敢奢望。」
志偉坦言,人力問題是做餐廳的最大考驗,「就像我們的總廚華叔,現年已60多歲,3年前退休數月,客人都要找他回來。」他表示,經濟差,請人易,但要請有心的員工難。廚師流失率高,自然令傳承困難。
自2010年起,六福連續16年獲得米芝蓮一星推介,以表揚其「海鮮原味、客家風情」,陳志偉表示,由於福哥一家是漁民,所以菜單中流傳了艇仔飯、海鹽蒸魚等菜式;而師傅則是客家人,北菇燜雞腳、客家炆腩仔等樣樣拿手。西貢海鮮遇上了客家山珍,兩者完美交融,衍生出獨特風味。
椒鹽奇趣豆腐的炸皮以麵粉、薯粉等十多種粉來調製,製造「薄、脆、鬆」三重口感,內裡則是嫰滑豆腐,是六福的招牌菜之一。
餐廳設有多款招牌菜,像金湯魚蓉羹是每天以四、五款海魚熬足四小時,隔渣後加入東星斑茸、蛋白、菇粒,最後綴以紅蘿蔔汁,既增甜又健康;椒鹽奇趣豆腐的炸皮以麵粉、薯粉等十多種粉來調製,製造「薄、脆、鬆」三重口感,內裡則是嫰滑豆腐,是六福的招牌菜之一。
海鮮方面,必吃椒鹽焗大連鮮鮑魚,選用五頭大連鮑魚,以「溫水煮蛙」方法令其慢慢死亡,鮑魚肉更加鬆弛,再蒸30分鐘、拍粉油炸,「其他食肆的鮑魚嚡得像擦膠,但我們不會。」陳志偉說。六福菜館即將迎來20周年,將推出午市20元鮑魚優惠(原價每隻120元),每人限定一隻,優惠期11月底。
餐廳設有多款招牌菜,像金湯魚蓉羹是每天以四、五款海魚熬足四小時,隔渣後加入東星斑茸、蛋白、菇粒,最後綴以紅蘿蔔汁,既增甜又健康。
海鮮方面,必吃椒鹽焗大連鮮鮑魚。
龍蝦(時價)可以來個兩吃,先來個 薑米龍蝦炒球,細粒薑米炒出龍蝦本身鮮味,再來個芝士龍蝦炒飯,飯底以雞蛋炒香,面頭鋪滿以三款芝士、一款牛油煮成的邪惡芝士汁。
主食方面,必試西貢艇仔蒸飯,飯面鋪滿蝦乾、魚乾、魷魚乾、臘腸,加以少許蝦醬調味,蒸得乾身,不需落豉油,吃起來原汁原味。
六福現時在東莞有直營店,亦於肇慶、順德設有合作店,今年12月,他們打算在深圳福田開多一間合作店,「內地做生意不容易,就像我們的東莞店,今年1月開幕,最初預計每位單價約100元,但內地內捲嚴重,大家愈鬥愈平,現時餐廳人均消費只有40元左右,唯有死守,希望等待經濟好轉。」現時六福在內地轉做合作店,賣品牌、做顧問,志偉及華叔每周都要北上指導,他希望能夠靠著食物質素,能在變局中守住一席位。他說:「最新一間分店將在深圳福田開業,請大家密切期待。」
說到未來發展,阿偉笑言「未賺到錢,怎能退休?」他希望能繼續努力,保住招牌,「六福最珍貴的傳承不是米芝蓮,也不是鮑魚,也不是鮑魚,反而是員工對食物的尊重和專注,讓食客食得心安的初心。」
自2010年起,六福連續16年獲得米芝蓮一星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