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 年,本土初創企業Sandbox VR的創辦人兼行政總裁趙子君(Steve) 看準VR體驗的潛力,打造讓玩家能以全身動態捕捉走進虛擬世界的體驗館,並很快贏得市場掌聲。短短幾年,Sandbox VR 的業務已經遍佈全球 50 個城市,設有超過60個據點。最近,Sandbox VR更第三度與 Netflix 合作,推出以《怪奇物語》(Stranger Things)為主題的全新 VR 體驗。從創科起步到部署 IPO藍圖 ,這家由香港出發的企業,正以技術與創意重塑VR體驗的新想像。

Steve坦言,自己雖然在美國出生,二十多歲便長居香港。最初選擇在港創業,既是地緣因素,也是一場豪賭。「在香港創業特別難,失敗機率很高;全球投資人看地區與人才供給,歐美地區的初創公司對投資人來說更具吸引力。」他笑說,但既然人已經在香港,就賭這個位置——而這一賭,換來了第一階段的成功與通往全球化的跳板。
如今,Sandbox VR 已擴展至全球約 50 個城市,其中 美國市場佔逾 40 個據點,成為最大增長引擎。公司策略聚焦於高收入市場,包括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內地方面,目前以上海作為試點;並正評估進軍韓國與日本,持續向全球市場拓展。
《魷魚遊戲》到《怪奇物語》:三度攜手 Netflix 的雙贏協作
Sandbox VR 最近與 Netflix 第三度展開合作——從《Squid Game Virtuals》、《Rebel Moon: The Descent》,到最新上線的《Stranger Things: Catalyst》。雙方模式的關鍵,在於客群互補與拉新效應。Steve回憶,Netflix 團隊最初試玩 Sandbox VR 的遊戲時,立即被體驗震撼:「他們認為這樣的實體互動非常能吸引粉絲。而 Netflix 的優勢在於線上內容,但線下對他們而言,是一個全新的開放市場。」他補充道:「其實很多來玩《魷魚遊戲》的人,並沒有看過影集,我們反而把新粉絲帶回 Netflix。」
對於 IP 方而言,Sandbox VR 提供的是一個能被「親身觸摸」的沉浸式入口;而對 Sandbox VR 而言,頂級影視 IP 則成為一種全球通用語言。當影集推出續作時,遊戲內容亦可同步更新,延長 IP 的生命週期。這與傳統戲院的「一檔結束」模式不同,Sandbox VR 的平台更像是一個可持續更新、可被反覆體驗的實境舞台。
在挑戰中前行 對港創科反思與期盼
創業之路從來不易,Steve 透露在過去的發展過程中,公司曾面對不少挑戰與現實考驗。Sandbox VR 近年曾與香港科技園公司(HKSTP)洽談投資及租約事宜,期望能借助政府支持的創科平台擴大知名度與研發資金。不過,雙方在合作細節上出現分歧。「我們曾與科技園探討投資合作,當時被告知若要獲得他們的投資,必須成為園區租戶。於是我們簽署了租約,但最終投資並未能成事。他們從未向我們交回正式簽署的租約,我們也從未實際使用他們的辦公空間。近期,他們就租金問題向我們提出法律訴訟,我們別無選擇,只能提出抗辯及反訴,希望法院能為公義發聲,作出一個公正的裁決。」
他坦言,事件讓他感受到創業者在本地環境中的無力感。「創業本已艱難,我們原本希望科技生態圈能成為助力,而不是讓事情更困難,或將自身的租金收益置於一切之上。」
他補充,公司現時專注於業務發展與國際擴張,也會持續與本地創科機構保持溝通。他相信,香港仍然擁有堅實的基礎與豐富的人才,只要制度和支援能再流暢一點,會有更多像 Sandbox VR 一樣的企業走得更遠。
進入增長期 Sandbox VR準備部署IPO
經歷多年擴張後,Sandbox VR 現已進入增長期。公司至今已完成B輪融資,累計募資金額超過7,000萬美元,投資方包括阿里巴巴集團、戈壁創投與Andreessen Horowitz(a16z)。這些資金支持了公司在技術開發與全球擴張上的步伐,也讓 Sandbox VR 從香港走向全球。Steve透露,公司目前的年度收入已突破1億美元,並持續保持高增長。「我們現在屬於增長期,希望能從這個階段繼續發展,最終建立一間具備上市規模的公司。」他說。
至於市場關心的 IPO 時間表,Sandbox VR 採取審慎而開放的態度。「我們確實在計劃,但時機仍有點早。現階段,美國(Nasdaq)和香港兩地都在考慮之中。」他進一步指出,團隊現階段的重點仍是強化技術創新與產品內容,確保在上市前建立更厚實的營運基礎與品牌價值,如果公司的年度利潤達到約 5,000 萬美元,就會是一個理想的上市級距。Steve認為,公司最終會以遊戲公司與特許經營模式的可比組合來定價。他預計,若一切順利,IPO 時間窗大約落在四至五年內。
Made in Hong Kong:讓世界看見本地創科力量
雖然主要市場如今遍佈歐美,Sandbox VR 的靈魂,仍然深深扎根於香港。Steve回憶,公司創立初期,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不是產品,而是技術是不是從外國買回來的?「我記得我們剛開第一間店時,有記者問我:『你們這套技術是哪個美國或以色列公司授權的?』我說不是,是我們香港團隊自己設計的。對方當場愣住,覺得不可思議。」他笑說,當時連遊戲內容也被懷疑是外購改版的。「他們問是不是從美國或中國買來修改的?我說不是,全都是我們自己寫、自己設計的。」這段經歷讓他深刻感受到——香港其實擁有一群被低估的工程師與創意人才。
「香港的名聲有點被低估,但我相信這裡有很多有才華的人。Sandbox VR 希望能成為一個成功案例,讓下一代創業者和工程師看到:他們也可以在香港創造世界級的產品。」
目前,Sandbox VR 的研發團隊仍保留在香港。公司持續招募本地工程師與學生實習生參與開發,讓年輕人能從實際項目中學習尖端技術。「我們有很強的技術團隊,也希望能把 know-how 留在香港,讓更多人對創業環境感到有信心。」
作為一個象徵,他們甚至在遊戲中埋下了「香港印記」——全世界任何一間 Sandbox VR 分店,玩家都可以選擇廣東話語音體驗。Steve笑說,「因為這個品牌是香港開始的,我們希望讓世界知道——這就是 Made in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