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香港正面對環球經濟及地緣政治影響,加上經濟正處於深度轉型期,開拓新經濟增長點乃是當前急務。立法會議員周文港認為,教育與人才兩者,對於香港產業發展和經濟轉型具有關鍵作用。在當今社會大環境和國際形勢下,特區政府在這兩個領域加以著力的話,很大機會起到立竿見影的效益和作用。他強調:「教育振興經濟,人才引領創新」是本港發展成為知識型社會及經濟城市的應有方向,為本港打造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締造有利條件。
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任內的第四份《施政報告》,把北部都會區(北都)發展視為「重中之重」,明確提出「積極發展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與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包括加速建設北都大學教育城(「北都大學城」)、推進應用科學大學發展、將八大資助院校自資非本地生比例從40%提升至50%,更有意將「留學香港」品牌延伸至基礎教育階段等。身兼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主席的周文港認為,《施政報告》在發展本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作出了長遠規劃,相信憑藉「留學香港」品牌所產生的周邊經濟效應、科研氛圍,以及高端人才集聚等效益,有利政府向外推廣北都的發展優勢和機遇,吸引海內外投資者加入,帶動北都核心板塊,以至整個北都的長足發展產生協同效應,勢可為本港經濟注入新動力。
「三高」趨勢 港有利發展國際專上教育樞紐
教育歷來是香港的核心優勢之一。香港擁有五所世界百強大學,高等教育國際認可度極高,是發展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有利條件之一。談及本港的「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機遇,周文港指出,香港正是「從無到有、從有到蓬勃發展」。香港在發展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有著「三高」趨勢,即「高學生需求」、「高收入」,以及「高儲備」。其中,在「高學生需求」方面,香港的專上院校非本地生人數由 2020-21 學年的4.7 萬人,上升至最新 2024-25 學年有 9.2 萬人,升幅高達 一倍。他預料,在政府和高教界同仁的努力、「八大」仍未用盡錄取非本地生的限額,以及美國特朗普政府的「反向支持」下,非本地生人數會繼續增長。
在錄取非本地生限額方面,港大和中大分別表示,2025-26學年非本地生報讀人數至少比上一學年增加2成,分別超過2.3萬人申請;在「高收入」方面,「八大」最新的學費年收入超過160億元,當中自資學位收入更超過100億元,而且將會是比較穩定、不斷增加的高收入;至於「高儲備」方面,「八大」現時最新的總體儲備高達1,400億元,相當於政府儲備的額外五分之一,令「八大」具備足夠能力作出長遠投資,如購入商業物業,甚至可投入率先發展的「北都大學城」等。
大學城經濟效應巨大 為北都發展提速提效
周文港表示,為北都發展提速提效,以及為高等教育擴容提質整體效益巨大。他引用外地的大學城經驗為例,力證本港發展「北都大學城」的效益。他說:「在美國矽谷,史丹福研究園區內有超過一半的僱員都是史丹福大學的畢業生,歷來孵化了大批有全球影響力的企業,對所在城市經濟的年度貢獻價值高達7億美元;另一例子是,南韓仁川國際大學城(IGC)與其所身處的地區發展相輔相成,不斷為該區企業輸送高質素的創科人才,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撐。 還有一個例子是,廣州大學城從原來單純的一座教育城,演變成一座創新城、科技城,其中少不了商業、人才公寓、科研產業載體逐步完善,各項硬件設施相繼落成和持續優化。其中,大學城便捷的交通網絡發揮了很大作用,2004年8月底,第一期進駐廣州大學城的10所大學正式開學,共有接近4萬名學生。隨著鐵路網絡的不斷完善,進一步推動整個區域深度融入大灣區發展。時至20年後的今日,廣州大學城已發展至約19萬名學生在內。」
周文港認為,本港發展「北都大學城」首會帶動交通基建發展。與此同時,在啟用後必然會刺激本地消費,如住宿、飲食、文娛、康樂消費;促進傳統工業升級轉型;助力科研成果商品化,與發展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相輔相成。同時會刺激高端製造業的發展;吸引外資,集聚高端人才及其團隊來港,長遠令高端服務業的更多元化發展。
鑒於坊間有意見認為,現時政府政策並不足以吸引龍頭企業落戶北都,帶動北都整體發展,加上特區政府現時面臨財赤及需要以發債進行融資,難以透過極具吸引力的稅務優惠「搶企業」。周文港重申,利用專上教育(即「北都大學城」)必然最能立竿見影,為北都「打響頭炮」,帶動周邊產業發展。尤其在「北都大學城」蓬勃發展的基礎上,可望產生磁石效應,進而有利於政府向外推廣北都的發展優勢和機遇,海內外投資者自會有信心前來,這與政府「搶人才」和「搶企業」的目標一致。
他說:「如在20年前,新加坡裕廊集團(JTC)為了盡快讓園區注入動能和加快推動當地經濟多元化發展,果敢決定自行開發one-north啟奧園第一期作為示範項目,增強私營界別對參與園區建設的信心;而澳洲威斯密醫療創新區(WHID)亦是透過教育、科技、人才三項元素帶動偏遠地區的發展建設。兩地經驗告訴我們,在當前市場觀望氣氛濃厚之下,特區政府既要堅定開發北都的信心和決心,更要選取合適服務或產業並將之率先打造成為北都的標桿項目,以引領北都的整體發展。」
周文港(前排左五)被委任為特首政策組專家組成員。
周文港一直關注高等教育議題,不時參觀自資院校,了解相關發展與需要。
開拓「留學經濟」 仍面對宿舍不足的挑戰
談及本港在發展國際專上教育樞紐面對什麼挑戰時,周文港認為,本港地狹人多,主要是住宿不足、非本地生生源狹窄(主要是內地)兩大問題。就住宿問題而言,政府已借助市場力量,推出「城中學舍計劃」,鼓勵市場將商廈或酒店改裝成學生宿舍,增加私營學生宿舍供應量,為建設本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提供基本條件。他認為,此舉絕對有利增加供應、同時增加非本地生來港讀書誘因,加上港府進一步放寬八大資助院校招收非本地學生的上限,勢必吸引鄰近地區如東盟等「一帶一路」學生來港就讀,同時更能一石二鳥解決商廈空置增多、鄰近大學屋苑租金不斷較快上升的問題。
至於本港「國際專上教育樞紐」衍生出的「留學經濟」,周文港認為,從社會效益而言,香港正面對嚴峻的少子化趨勢。本港建設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招收優秀非本地生,並鼓勵他們畢業後留港工作,助力補充香港青年人口,下一步要將之推展至中學教育層面,這對樓市、特別是租務市場起著支撐及穩定作用。
現時「八大」學生宿舍單位總數只有4.4萬個,連同興建中合共最多只有5萬個,而且一直優先分配予本地生,非本地生僅佔總數約兩成;非本地生的住宿需求可轉交由市場解決,更可藉此促進中、低價格的租務市場增長(例如樓價介乎300至400萬的單位,目前可以約1.2至1.4萬元的價格出租),對樓價起止跌、兜底和支撐作用。他引述市場數據顯示,今年5月,以實用面積計算的私人住宅平均呎租報約38.1元,按月上升約0.21%,連升4個月,除創近6年新高外,更直逼2019年7月紀錄高位,不少屋苑更出現破頂情況。加上去年特區政府(包括教育局、發展局)採納了他和業界的建議,推出「學生宿舍先導計劃」(最新正名為「城中學舍計劃」),以借助市場力量,增加私營學生宿舍供應量。
他認為計劃有3大目標,包括:在一個安全、符合學習主題、能夠提供群育生活、有足夠支援情況下照顧本地及非本地生的住宿需要;因應本港近年商廈過剩的問題,讓合資格的建築物通過改裝後獲得善用,成為本港打造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重要基礎,同時有效運用商廈、降低空置率;而「城中學舍計劃」,增加學生宿舍供應,將能發揮引流作用,促進本地住宅租賃市場健康發展,可見整項計劃是一舉三得。
周文港(後排右六)早前擔任教育、科技、人才委員會顧問團成員,為本港人才政策出謀獻策。
周文港多年來積極推動本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早前聯同多名學者召開國際教育樞紐記者會,引起各界關注及討論。
冀落實全方位人才政策 助港提升綜合競爭力 人才是發展經濟及創新的關鍵,早前,周文港獲特區政府委任為「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員會」顧問團成員,周文港認同,政府的「開放、包容、海納百川」人才政策,讓香港的人才競爭力大大提升,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以及放寬大學非本地生限額等措施,均具成效。他建議有關當局可以成立一個專門招攬頂尖人才的專責小組,並邀請八大院校及重點實驗室的代表加入小組,一起為香港「搶人才」。
為彌補本港早年人才外流,周文港建議港府優化香港「高端人才通行證」(「高才通」)計劃,採用特定行業先導計劃,擴大「高才通」合資格範圍至全球百強大學碩士或以上程度人才:當局應考慮優化「高才通」B類和C類申請人的學歷要求,並且在個別人才緊缺的行業中(例如資訊科技、生物科技等)先行先試,進一步容許持有全球百強大學碩士或以上學位的畢業生,透過這兩個類別申請來港,為香港爭奪最急切需要的人才,助力香港發展技術含量較高的新興產業,以配合香港經濟轉型及人才集聚目標;進一步優化「高才通」的簽發年期,招攬真正有意來港發展的人士落地生根。同時,要做好新來港人才的升學、住屋、就業、就醫、尤其在港居留時間等調查,合理組合和提供有關服務。
在「留人才」及「培養人才」方面,周文港表示,希望盡快與內地相關部委爭取更新超過20年的學歷互認協議,促進兩地人才、尤其是應用型人才的雙向互動(包括本地人才到大灣區發展)。他說:「如果兩地在學歷互認上裹足不前,在相關路途上就會困難重重:隨著特區政府近年鼓勵青年把握大灣區的發展契機,不少本地畢業生會把握機會,北上開拓就業或創業空間;但目前內地並未認可香港副學位程度的資歷,以及仍未容許相當一部份香港自資院校在內地收生;期望當局能盡快與港澳辦、國家教育部協商,爭取盡快完成更新學歷互認協議,以澳門在2019年與內地簽訂的協議為藍本,考慮將所承認的學位程度,改為由香港副學位 / 內地大專程度開始,以及將有關院校名單涵蓋至所有本地認可院校。這樣的話,除了能夠吸引境外學生修讀本港自資院校的應用學科,以至推動他們留港工作,紓緩香港技術工種的人才短缺情況,又可促進內地與香港人才的融合。」
另外,他提及,以河套作為試點,盡快實現兩地人員需求急切的職業資格互認、兩地往來的無感通關,以及科研設備和數據資料的綠色通道,創造有利兩地科研人才流動的環境。當前本港正推動經濟邁向高增值模式轉型,知識產權經濟(如「IP經濟」)憑藉其強大的外溢效應,可望成為關鍵的增長引擎之一。
周文港續指,香港應該更加重視培育和吸引知識產權估值的專業人才,例如,通過與內地院校合作開設相關的課程,培養更多融合技術和金融知識的多功能人才。只要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強強聯手」,完善灣區人才標準和共同善用彼此培養出來的人才,對香港作為「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的地位必定更有影響力。
周文港提到可以借鑑深度求索(DeepSeek)、宇樹科技、遊戲科學、雲深處科技、強腦科技和群核科技為代表的「杭州六小龍」科技企業,分別在人工智能、機械人、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等尖端技術領域科技創新的經驗。本港的創科事業要更上一層樓的話,須從政策、人才,以及資本三方面加以發力。他認為在法律層面,當局應構建起適應科技創新、以及新興產業發展形態的法律框架;為促進高校科研轉化,可探索實施「教授創業假期計劃」,保障學術創業者的雙重身份,鼓勵更多教授參與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和市場化拓展。當局亦可考慮進一步優化港股上市規則,令更多未盈利、但具備核心技術競爭力的科技中小企在港上市,吸取對方的寶貴經驗,進一步揚長避短,從而加快創科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