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人社會,「富不過三代」道盡了家族財富傳承的艱辛與挑戰。然而,隨著現代金融工具的發展和家族辦公室 (家辦) 的興起,「富不過三代」這道魔咒絕非牢不可破。在香港,立法會議員陳仲尼的父親陳元鉅早已洞察到家辦制度的重要性,於2000年創立了單一家辦,可謂開創先河。隨著近年對專業管理與合規操作的重視,在香港當前經濟格局下,吸引不少本地和內地客戶尋求家辦協助。家辦更從財富管理延伸至解決客戶各種需求的層面,成為一門貫穿不同領域的專業金融服務。
撰文 端木雅 攝影 張展銳
作為家辦的主理人,陳仲尼認為,一個設計精良且運作得當的家辦,其核心目標,不僅在於財富的保值增值,更在於家族的和諧與精神的延續。以西方的德國猶太裔羅斯柴爾德(Rothschild)家族為例,歷經了七代、超過250年;而美國洛克菲勒(Rockefeller)家族也有逾百年歷史,至今這兩個家族依然基業龐大,聲名顯赫,正是家辦理念的有力佐證。即使香港,家喻戶曉的李錦記通過設立完善的家族憲章與治理架構,成功實現了基業的長青與和諧的代際過渡,成為打破傳承困局的本地典範。李錦記的成功,正正揭示了憑藉家辦獨特的制度架構,化解傳統繼承模式的潛在風險。
事實上,傳統華人社會的繼承概念,往往傾向於透過遺囑進行一次性的資產分割。這種模式的風險在於,後人若賢能,或可將財富發揚光大;但若時運不濟或經營不善,其所繼承之一脈財富便可能付諸東流,對家庭成員造成重大影響。家辦的設計則截然不同,透過設立信託與持續管理的架構,資產得以不斷滾存壯大,並在特定時間節點,以分期、分批的形式將部分收益分配予家族成員,避免資產一次性全盤分盡。這種「細水長流」的機制,既保障了後人的生活,更守護了家族財富,有效防止資產被一次性耗盡的風險。歸根究柢,一個運作成熟的家辦,其價值遠不止於財富管理。更重要的是,它能成為一個避免家族內部潛在爭執、維繫成員和諧共處的關鍵機制。
早在特區政府大力倡導之前,陳元鉅已在2000年成立單一家辦,至今運作超過25年。源於其父親的前瞻遠見,其初衷並不僅僅是管理財富,而是建基於三大核心理念。陳仲尼指出,成立家辦的首要目的,是將一筆安全的資金與家族的主營業務明確分離。這筆資金是為了保障家族後代而設,目標是一直能夠傳承下去,確保家族基業長青。他坦言,家辦的價值在於設計出一套清晰的制度,預先規劃下一代的權責分配。這種前瞻性的規劃,能有效避免未來可能出現的內部紛爭。「很多家族不理解,家辦其中一個功能,是將家族的價值觀傳承下去。每個家族的價值觀各異,或注重法治,或崇尚和諧,或強調孝順,這些如同古代的『家訓』,需要一套制度和教育機制才能延續。」
陳仲尼肯定香港家辦領域的發展水平已相當成熟。然而,普及的同時也帶來了普遍的誤解。他觀察到,到今天為止,不少人仍以為家辦只是一個財富傳承的工具。幸而隨著市場認知加深,以及香港財富傳承學院(HKAWL)等官方機構的推動,社會才逐漸對家辦建立起更全面、更準確的理解。
香港憑兩大獨有優勢突圍
在家辦的領域,香港與新加坡的競爭常被相提並論。儘管兩地在法律體系、資金自由度、社會環境及教育水平上可謂「不相伯仲」,但香港擁有兩項是新加坡無法企及的「明顯優勝之處」。最核心的優勢,便是「一國兩制」下「背靠祖國」的獨特地位。陳仲尼強調,這種優勢,是新加坡所不具備的。對於希望投資內地的外資企業而言,香港是其首選且最便捷的聯繫點,外資經港進入內地是自然而然的路徑,中國未來經濟將持續向好,香港作為橋樑的角色便無可替代。與此同時,內地企業「出海」拓展國際供應鏈和市場份額的需求日益增長,香港正是協助他們安全「遠航」的關鍵平台。內地企業若缺乏引導,很容易因不熟悉國際規則而蒙受損失,但香港所擁有的法律、會計、投行等一系列頂尖專業服務,能為這些企業提供堅實的支援。「國家對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持續政策支持,是其他地區無法獲得的,這種獨特的制度安排,鞏固了香港不可動搖的門戶地位。」
另一方面,香港資本市場擁有的深度與廣度,與「背靠祖國」的優勢環環相扣。目前,香港IPO市場正逐步恢復,其中絕大多數是內地企業。特別是國家給予的「A+H股」機制,允許已在A股上市的龍頭企業來港作H股上市,極大地豐富了香港市場的優質投資選擇。這對尋求投資標的的家辦而言,十分具吸引力,因為他們在香港能夠直接投資到眾多國家級的優質企業。而這樣的優惠政策,新加坡難以複製。「充裕的市場流動性對於家辦的大型投資者至關重要,因為這意味著大額資金可以靈活進出,是他們部署資產時的關鍵考量。」
在面對新加坡如「13U」計劃等明確的入場門檻,香港的審批框架則顯得更具彈性。陳仲尼解釋,香港家辦的入場門檻清晰且務實,資產管理規模達到2.4億港元,每年在本地聘用至少兩名員工,營運開支為200萬港元即可。「香港的吸引力在於其營商環境與清晰易明的條款,加上稅務優惠政策涵蓋多種投資產品與工具,極具競爭力。吸引投資的關鍵在於『拆牆鬆綁』,不應以繁複的規條限制創業者。只要在風險管理,尤其是反洗黑錢等資金監管的框架上嚴謹監管,其餘環節便應最大程度地便利客戶。」正是這種務實而開放的態度,讓落戶香港的家辦數量能迅速增長至近三千間的規模。
作為家辦的主理人,陳仲尼認為,一個設計精良且運作得當的家辦,其核心目標,不僅在於財富的保值增值,更在於家族的和諧與精神的延續。
目前香港IPO市場正逐步恢復,其中絕大多數是內地企業,這對尋求投資標的的家辦而言,十分具吸引力。
構建多元化專業人才生態圈
過往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家辦客戶多以國際人士為主。然而,近年內地客戶的比例正顯著攀升,其背後的核心驅動力,與內地企業來港上市的趨勢密不可分。當內地企業成功在港上市後,其主要股東便開始考慮到個人及家族層面的財富規劃。關鍵在於,這些企業在上市之初,已取得國家相關監管部門,例如外匯管理局等的所有必要批文。因此,上市多年後,股東依法出售其持有的部分股份時,所得資金便被視為合法的境外資金。
對於是否需要為家辦訂立專門的合規法則,陳仲尼明確表示,一套嚴謹的監管框架早已就位。他解釋,在香港營運的聯合家辦,必須持有證監會發出的牌照,方可合法地為客戶提供投資建議或資產管理服務。一旦持牌,機構便會受到證監會的嚴格規管。這套規管體系的核心,在於強制執行的「認識你的客戶」(KYC)程序與全面的盡職審查。家辦機構有責任對客戶的背景及資金來源進行深入查核,確保其財富的正當性。更重要的是,監管並不止於此。由於家辦的資金通常需要透過銀行或基金公司等金融機構進行操作,這些合作夥伴會對同一位客戶進行第二輪獨立的審查與把關。這種「雙重把關」的機制,雖然不能保證萬無一失,但已將潛在風險降至極低水平。陳仲尼相信,市場監管並非靜態不變,現階段的監管措施已相當足夠,但業界與監管機構必須時刻保持警覺,密切觀察市場動態。若未來發現任何潛在的漏洞或出現突發事件,相關法規亦必須與時俱進,作出適時的調整與完善。
隨著家辦數量激增,保持高水平的服務質素成為了新的課題。要令整個產業蓬勃發展,需高度依賴健全而多元的周邊專業服務生態,並涵蓋法律、會計、保險以至教育規劃等多元化領域。這種專業需求更延伸至非金融領域。例如,為家族的下一代規劃教育路線,便需要熟悉全球頂尖學府的教育顧問提供專業建議。此外,藝術品收藏與投資是許多國際大型家辦的重要一環。隨著香港將在亞洲國際博覽館二期設立全港首個藝術品儲存設施,市場對藝術品鑑定、買賣及管理的專才需求也將應運而生。
要支撐這個龐大而多元的服務生態,歸根結柢在於人才。對於如何儲備足夠的專才,陳仲尼提出了雙軌並行的建議。對內,可依靠香港財富傳承學院持續培養本地人才。對外,他建議在政府的輸入人才計劃中,增設家辦的專屬類別。由於香港在此領域的人才儲備不足,從海外引進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並不會對本地人才構成惡性競爭,反而能填補市場的迫切需求。歐美等地的家辦歷史悠久,許多頂尖人才身處海外,適度引進將能迅速提升香港的整體服務水平,鞏固其作為全球家辦樞紐的地位。
雖然德勤與瑞銀的報告均提到,全球家辦對數碼化的採納率普遍不高,香港的情況亦不例外。但陳仲尼表示,假以時日,所有家辦都將會跟上這股浪潮。因為家辦管理的財富金額龐大,無論是防範駭客入侵等外部威脅,還是管理內部人員的操作風險,都必須做到萬無一失。隨著人工智能(AI)技術日益普及,以及數碼資產在全球範圍內興起,家辦終將加快其數碼化的步伐。特別是美國近期通過旨在監管數碼資產的法案,以及香港亦已為法幣穩定幣發行人設立發牌制度,這些法規層面的進展,都標誌著數碼資產正逐步納入主流金融體系。
陳仲尼表示,香港家辦的入場門檻清晰且務實,資產管理規模達到2.4億港元,每年在本地聘用至少兩名員工,營運開支為200萬港元即可。
國際化氛圍與優質生活成致勝關鍵
要鞏固並提升香港作為全球家辦樞紐地位,僅僅依賴稅務優惠與投資計劃似乎並不足夠。陳仲尼認為,更深層次的吸引力,在於香港整體社會的國際化程度,這一核心優勢只可加強,不容削弱。家辦的客戶群體主要由國際人士與內地人士構成,而這兩類群體都高度欣賞香港獨特的國際化面貌。對於內地企業家而言,香港是中國最國際化的城市,無論在城市管理、商業模式乃至生活細節上,都展現出與內地城市截然不同,這種差異正是他們所珍視的體驗。
對國際投資者來說,香港的國際化氛圍更是其安居樂業的基礎。這種「氛圍」不僅體現在與國際接軌的商業制度上,更體現在生活化的層面。一個城市是否擁有來自世界各地,包括「一帶一路」國家、東南亞及中東地區的多元社群,以及英語作為通用語言的普及程度,小至街頭標示是否配有英文,這些看似細微之處,對於攜帶巨額資產移居香港的家庭而言,卻是影響決策的關鍵因素。
此外,完善的周邊配套設施構成了香港難以複製的「軟實力」。從多姿多彩的文體旅遊活動,到世界頂尖的教育資源,香港擁有五所世界百強大學,為家族後代提供優質的教育路徑。更重要的是,香港享譽全球的治安水平,提供了一個安全無虞的居住環境。「這些高淨值家庭擁有在全球任何地方生活的選擇權,他們不僅是尋找一個財富增值的地方,更是尋找一個他們自己以及家人都真心喜歡並能安心生活的家園。因此,一個地方的治安、生活便利性與整體宜居性,往往成為他們做出抉擇時,與財務回報同等重要的考量。」
當然,要成功設立家辦,其關鍵始於客戶內部。陳仲尼指出,首要之務,在於創辦人必須率先與所有在世的家族成員進行坦誠對話,確保大家對設立家辦這一決策有共同的認同。若從一開始就存在分歧,例如僅有部分成員支持,那麼這個家辦的根基便不穩固,未來極易因內部紛爭與閒言閒語而步履維艱。因此,全員一致的認同,是成功的第一步。
其次,家族成員必須對家辦的真正意義與功能,有著全面而深刻的理解,避免一知半解。其功能遠不止於資產管理,更可涵蓋慈善事業的規劃與執行。陳仲尼補充道,他見過不少案例,家族中的年輕成員或許未直接參與核心業務,但卻能透過主理家族的慈善基金會來貢獻社會,這本身就是一種極佳的家族安排,與國外常見的基金會模式一脈相承。
在達成共識並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家族必須清晰地確立設立家辦的具體目的,以及期望達成的長遠效果。這個初始目標將直接決定家辦的組織架構與功能板塊。陳仲尼提醒,家辦的建立並非一蹴可就,而是一個持續學習與完善的過程。整個家族應在實踐中不斷調整與優化,才能讓家辦真正發揮其傳承財富、凝聚家族的長遠價值。
公職為先的取捨與犧牲
能夠對這些宏觀的產業建言,源於陳仲尼在業界與公職上的雙重深耕。要平衡立法會議員、全國人大代表等多重身份,其背後必然有所取捨與犧牲。他強調,每日首要任務是履行全國人大與香港立法會的職責。這兩項職務責任重大,工作量之繁重,遠非公眾在電視上所見的立法會會議片段所能概括。此外,作為功能界別議員,還需處理大量社會事務,在此基礎上,他所兼任的香港大學校董、機場管理局董事及資歷評審局主席等公職,均是無法推卸的公共責任,其履職情況亦受公眾監察,必須有序處理。
在公職優先的原則下,最先被犧牲的,必然是個人的公餘時間與部分商業事務。不過,他會盡量每星期與家人聚餐,並保持每年一至兩次的家庭旅行。正因摒棄了無謂應酬,他得以在繁重的公務與珍貴的家庭時光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點。不論是管理家族財富,還是參與社會治理,陳仲尼肯定的是,「一個穩定、繁榮的未來,始終建立在專業、務實與恪盡職守的基石之上。」
陳仲尼強調,對於希望投資內地的外資企業而言,香港是其首選且最便捷的聯繫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