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開放的「塱原自然生態公園」佔地37公頃,是一片生態價值極高的淡水濕地。在發展北部都會區(北都)的機遇下,政府得到土地擁有人的同意,用5年時間把這片荒地修復重整,為水鳥和兩棲爬行動物提供良好的棲息地,發展成孕育豐富生物多樣性的樂土。
整個公園分為三大管理區域,分別為訪客區、農業區以及生態區。筆者最欣賞公園將農業區的農地,出租給原本在塱原耕種的農戶繼續耕作,既建造了石籠水道方便灌溉,又在農田附近建造全新的儲物設施,方便農戶存放耕作設備,農田也種植了不同的本土農作物,包括有稻米、通菜、西洋菜、生菜、馬蹄等,讓這種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耕種技術得以傳承。
與此同時,政府又撥款在新界古洞南設立「現代化科技農業園」,落實新農業政策。項目共分兩期:第一期分別以傳統、有機和現代化3種模式發展;第二期透過公私營協作模式,促成本地農民團體牽頭發展,協助提升本地農場的競爭力,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北都幅員廣大,總面積3萬公頃,單是去年開放的紅花嶺郊野公園已佔530公頃,還未計其他產業項目。北都《行動綱領》指會因應北都不同地區的特色和優勢,作不同策略定位,又以產業發展為導向,規劃及提供區內用地。這橫跨20年的發展進程,要維持生態平衡及確保產業發展營運暢順,難度甚高,必須運用各種先進科技去協助監察進度,例如以無人機結合地理空間人工智能(GeoAI)技術、人工智能物聯網(AIoT)、激光雷達(LiDAR)等技術,將科技融入保育與發展中,令產業降本增效。
事實上,要構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智慧城市,必須達致發展與保育並存,而北都是振興未來香港經濟的動力來源,當局在推動發展之餘,還適當地保留原來的生態環境,可謂智慧城市5.0的最佳示範。
撰文:鄧淑明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創會會員 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