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流感高峰期,新春外遊後不少人陸續病倒,如何妥善調理身體成為當務之急。坊間常言「感冒出身汗就會好」,這說法是否真有道理?今期從中醫角度剖析感冒的應對之道,並分享實用調養方法,助您在新一年迅速恢復活力。
「感冒出身汗即癒」的觀念並非空穴來風,中醫稱之為「解肌」,意指通過疏通肌膚表層的邪氣來緩解症狀。天氣驟變或風寒入侵時,邪氣與病毒滯留於表層,便引發鼻塞、頭痛等不適。適度出汗能驅散風寒,幫助身體恢復平衡。因此,「汗出而解」的確有其理論依據。
既然「出身汗」就會痊癒的說法不無道理,除了治療外,要如何出汗才是對?感冒時可選擇食用熱稀粥,讓身體有出汗的機會;休息時亦可以於通風良好的情況下蓋緊被子保暖,有助排汗。若出現多汗或難以排汗的極端反應,就應當好好注意。因為汗乃是反映身體運作的一大關鍵要素,「汗出而解」反映排汗的機能有著重要地位。
別以為所有的感冒症狀都是用一樣的方法處理,處理方法不當會拖慢康復進度!外感風寒由外在風邪而引起、轉季穿不夠衣服、冬季赤腳走動、吹風、冷氣等外間的風邪入侵身體而引起的感冒;反之「內感」的說法中醫名為「內傷」,乃是因自身的氣虛或陽氣不足而由起的,與外感的症狀相似,所以大家都會慣常認為發燒、疲憊、頭重頭痛、骨痛的反應都是感冒,不過在中醫的理論中卻有大不同的分別!
雖然難以判斷自己的情況,「脾旺四季不受邪」指有健康的脾臟運作就可以抵抗邪氣入侵身體!由春日開始好好養護脾臟,身體更添活力。日常可多揉按足三里、曲池等穴位,有增免疫力之功效。春日亦可飲用有健脾補氣功效的湯水幫助扶植正氣,抵禦外邪減少染病的機會。
材料: 黨參30g、淮山藥30g、陳皮1角、五指毛桃30g、黑豆10g、蜜棗3粒 步驟: 材料浸水10-15分鐘;大火煲20分鐘再轉小火煲40分鐘 (可按喜好加入肉類及鹽調味)
材料: 黨參30g、人參片3g、沙參10g、陳皮1角、薏仁15g 步驟:材料浸水10-15分鐘;大火煲20分鐘再轉小火煲40分鐘 (可按喜好加入肉類及鹽調味)
香港註冊中醫,「一如堂」及「一願」中醫診所主理人,浸會大學針灸系碩士,現於香港執業,主要治療婦科、皮膚科及以中藥調理身體、改善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