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 not available
名家觀點
芯泳空間:香港茶餐廳 vs 紐約Café —— 餐廳設計不可再一成不變
名家觀點
2025.05.06
芯泳空間:香港茶餐廳 vs 紐約Café —— 餐廳設計不可再一成不變
alt not available
Editorial Team
追蹤
Bookmark
alt not available
Loading...

時代不同,餐飲空間設計已經不再單純是一個食飯的地方,更是一場「文化翻譯」。香港茶餐廳的熱鬧與紐約咖啡館的藝術隨性,看似是截然不同的感覺,但兩者的設計也藏著當地文化的詮釋。我們又試試把兩種不同的文化拆解,看看它們各吸引那些不同背景的顧客。

先拆解再重組

說到茶餐廳 / 大排擋,大家便會想到舊式的鐵皮檔口、卡位、霓虹燈 / 燈箱、膠框餐牌、玻璃台面夾著餐牌等。而紐約的Café則偏愛使用磚牆、工業風的設計、藝術畫作、黑板的牆身餐牌。兩者的設計風格完全不同,但同樣具備「混血」的特質 —— 香港的茶餐廳有英式下午茶文化混入中式快炒;紐約的Café則加入咖啡混搭日本抹茶。

alt not available

再看看紐約的Kava Café以威尼斯靈感打造水磨石地板與螺旋木紋牆,卻保留美式工業風的鐵柱結構。

alt not available

又例如Hokee Hong Kong Café將傳統冰室的三色階磚改為灰白拼花,卻融英式長椅沙發及木藤椅,最關鍵是保留「一眼能辨認」的核心符號 —— 霓虹燈招牌。

alt not available

空間的壓縮也需要釋放

香港寸金尺土,茶餐廳的設計以緊密的卡座及「搭枱文化」為特色。而紐約的Café則擅長用挑高空間和長桌來營造社群感。這兩種極端其實可以互補 —— 不妨參考Happy Bones Café的以極簡白牆配上天窗,把一個小小的空間營造出通透感,牆身位置更可利用鏡子、玻璃等延伸視覺效果。

alt not available

材料的文化翻譯

香港茶餐廳愛用仿古瓷磚、綠色皮椅,紐約則偏好再生木材、水泥與黃銅。兩者也利用不同的材質來說故事,但不是照仿製出一樣的就是好,更重要的是概念與創新才能帶來新鮮感,再細說當中的故事才會更吸引。例如找來舊式的鐵閘門作屏風之用,既保留當中的故事,又能增加顧客的新鮮感。

alt not available

燈光的煙火氣與儀式感

香港茶餐廳的鎢絲燈、霓虹招牌,塑造了「街邊即食」的親切感;紐約Café則擅長用射燈聚焦藝術品,營造「慢食儀式」的休閒舒適。作為設計師可根據顧客群而調整,若想吸引年輕族群,不妨搭配聚焦暖光和燈槽,創造打卡亮點;而想高端一點可加入壁燈及吊燈,將港式「奶茶檔」升級。

alt not available

設計與功能之間的平衡

香港茶餐廳的設計本質是「高效翻桌」,紐約咖啡館卻希望客人久坐。但現代消費者其實兩者都要,不妨加入多一些具功能性的特點,例如快速充電座。又或者設計時可劃分「快區」與「慢區」,例如靠窗的bar台為快速用餐,店鋪較內處的沙發區則可搭配書架與插座,從而滿足不同的需求。

文化詮釋不單純是複製貼上

無論是香港茶餐廳或者是紐約的Café,成功的空間設計永遠在「熟悉與新鮮」之間找平衡。又可以問問自己:

一、哪些特質能讓當地人一眼認出文化基因?

二、如何把擁擠轉變成熱鬧、冷調轉為質感?

三、哪些材料與燈光能「說雙語」—— 既懷舊又符合現代審美?

當設計成為文化的翻譯機,你的餐廳自然能跨越地域,吸引那些既戀舊又求新的客人。

撰文:李芯泳(Monique Lee)

Mas Studio Ltd.設計總監


延伸閱讀:芯泳空間:數據化樣板房設計 —— 如何用「痛點工程學」縮短32%去化週期?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alt not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