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近年香港人愛北上消費,但因法律和行政制度各異,粵港澳三地間跨境交易和資訊互換仍面對不少挑戰。
根據國家於2019年2月18日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在第五章第二節便提出要建立智慧城市群,加強粵港澳智慧城市合作,「推進電子簽名證書互認工作,推廣電子簽名互認證書在公共服務、金融、商貿等領域應用,共同推動大灣區電子支付系統。」
要推動電子簽名互認,建立互信認證機制和系統非常重要,全球法人識別編碼(Legal Entity Identifier, LEI)便成為當中重要基礎。LEI是國際標準組織(ISO)認證的一種識別碼,主要目的是為了在全球金融市場提供一個統一的法人實體識別方式,它由一組20位數字和字母組成的代碼構成,提供一個標準化且獨一無二的號碼,以識別金融交易上雙方的身份。
在大灣區推廣使用LEI,不僅可加強金融服務領域的互聯互通,還有助於三地提升人流、物流、資金流和資訊流的管理。例如在跨境支付與結算時,通過應用LEI,使交易雙方身份可快速識別,有助反洗錢活動及提高支付和監管效率。
同時,由廣泛應用LEI碼構建的信任,更可成為解決爭議和有效調解的基礎,為「一國兩制三法域」的獨特局面提供解決良方。假如灣區能共同建立「線上爭議解決」(ODR)機構協作平台,要求企業須登記LEI,再對接三地爭議解決服務規則,便可形成統一的調解機制。 建立大灣區ODR是個新嘗試,為免除監管機構和企業的疑慮及了解實際施行過程的問題,建議香港政府設立ODR和LEI「沙盒」,在特定環境下試驗其可行性,並邀請大灣區的銀行、金融機構與更多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參與,協助灣區以FinTech建設可持續的智慧城市群。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主動推進大灣區城市共建這沙盒以求共贏,實在當仁不讓,相信此舉有助大灣區發揮更大的經濟潛力。
撰文:鄧淑明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創會會員 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