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 not available
名家觀點
陳勄如:六大領域全面優化公共文化政策 推動香港成為世界級文化之都
名家觀點
2025.08.07
陳勄如:六大領域全面優化公共文化政策 推動香港成為世界級文化之都
alt not available
Editorial Team
追蹤
Bookmark
alt not available
Loading...

香港作為國際文化都市,公共文化政策不僅影響藝術發展與遺產保護,更是促進社會包容、經濟創新以及國際交流的重要推動力。然而,現時政策在資源分配、數字轉型、社區參與、文化教育、遺產保育及國際合作方面,仍存在多方面挑戰。為此,本文從六大關鍵領域出發,提出針對性的優化建議及具體目標,並深入分析其可行性及社會效益。

1. 強化資金與資源分配

香港的文化預算在政府總開支中佔單位數低位1-2%,直接導致部分文化項目因資金有限而無法持續或擴展。為解決資金短缺問題,必須推動資金來源多元化,例如積極引入公私營合作(PPP模式)、企業贊助與眾籌平台,並透過稅務優惠吸引企業及個人投資文化事業。這種模式不但能緩解政府財政壓力,還能激發社會各界對文化發展的參與熱情。

短期目標方面,政府應在一至兩年內,積極推動PPP項目及稅務激勵措施,令文化項目的資金來源增加至少30%,同時,應建立績效評估機制,尤其針對資助項目(如盛事基金)進行審查,確保資金用得其所。

長期目標則是在三至五年內,建立起一套多元且穩定的資金體系,讓私營投資比例超過公共資助的50%,和其他世界大都會接近,如紐約佔70%,倫敦佔60%。此外,應著力培養本地文化人才與管理專才,減少對外來文化及人力資源的依賴,從而推動整體文化產業的自給自足與可持續發展。

2. 推動數字化與科技融合

現今數字經濟發展迅速,但香港文化產業的數字化轉型相對滯後,限制了藝術創作、文化保存及推廣的方式與成效。為此,必須加快建設數字文化平台,將科技與文化深度結合。這不僅能提升文化內容的創新性和可及性,也有助於吸引年輕一代參與文化活動,並拓展數字經濟新領域。

在短期內,政府可以在一至兩年內,投入資源開發數字文化平台,並主動促成至少五個跨界合作項目,特別是文化與創新科技、旅遊或金融等產業的聯動,從而提升文化內容的多樣性與市場競爭力,並有效彌補因疫情而加劇的數字鴻溝。

長遠來看,在三至五年內,應實現文化產業各環節的全面數字化,將香港打造成亞洲數字文化樞紐。透過持續的技術創新與平台建設,不僅能提升文化創意產業的全球競爭力,更可為本地經濟帶來新的增長點和就業機會。

3. 提升文化包容性與社區參與

香港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擁有豐富的中西文化交融傳統,以及嶺南、潮汕、客家等本土特色。然而,現時不同社區的文化參與度不一,部分地區甚至缺乏對本地文化的認同與歸屬感。為此,政策應推動文化活動深入18區,發掘並推廣各區的獨特文化特色,並有系統地融入多元文化元素。

短期目標可包括在一至兩年內,於全港18區舉辦文化活動,並為每個地區發展一項具代表性的文化項目,如地方節慶、傳統工藝展或社區劇場,同時推動中西融合等多元文化交流,力爭提升社區參與率30%。

長期目標則是構建一個高度包容的文化生態,讓各種本地及外來文化共同成為香港社會核心價值的一部分。這不僅有助於增強社會凝聚力、提升文化認同,更可為應對人口老化等社會變遷提供強大的軟實力支援。

4. 強化文化教育與人才培育

高質素的文化教育與人才培育,對於文化產業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當前,香港的文化教育資源分布不均,且終身學習風氣有待提升。政府可利用公共圖書館、社區中心等設施,積極舉辦免費文化講座及線上課程,鼓勵不同年齡層參與,並加強藝術與文化在學校課程的比重。

在短期內,可於一至兩年內舉辦不少於100場文化講座或網上課程,讓更多市民認識香港本地及世界多元文化,從而增強公眾文化素養和終身學習意識。

長遠而言,三至五年內應建立完善的文化教育體系,並設立文化人才培育基金和職涯發展計劃,吸引更多青年投身文化行業,提升香港在國際上的文化創新與影響力,培養出能自給自足的本地文化專才。

5. 文化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香港擁有豐富的歷史建築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但部分文化資源因活化不足或缺乏保護而面臨流失風險。同時,全球對可持續發展及綠色文化的關注日益增加。政府應積極活化空置歷史建築和校舍,將其轉化為主題博物館、創意工坊或社區文化中心,為創意人才和初創企業提供可負擔的空間。

短期目標可在一至兩年內,完成至少十個歷史建築或校舍的活化項目,並在大型文化活動中推行環保措施,如使用可再生材料、減少一次性用品等,從而保護嶺南等本地特色文化,亦減輕對環境的影響。

長期目標則包括積極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申報世界遺產,提升香港的國際文化地位。同時,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所有文化活動,實現文化遺產的長效保護與綠色發展,並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與香港本地特色。

6. 促進國際合作與文化輸出

面對區域競爭和全球化挑戰,香港需要進一步強化作為亞洲文化樞紐的地位。透過文化外交計劃,政府可積極組織本地藝術家及表演團體參加海外巡演和展覽,並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文化合作平台。此外,應加強對本地文化產業參與國際藝術節及大型活動的資助,並推動「香港文化品牌」國際宣傳。

短期目標是在一至兩年內,藉「一帶一路」和其他國際框架,組織至少五個海外巡演或展覽項目,並資助本地創意產業參與國際文化盛事,提升香港的國際曝光度。

長期目標則是建立完善的「香港文化品牌」推廣計劃,每年至少達成十個國際合作項目,進一步提升文化產業的出口能力,吸引更多海外旅客,並鞏固香港在國際文化地圖上的領導角色。

綜合以上建議,香港必須以多元化、創新及可持續為核心,全面優化公共文化政策。透過完善資金分配、推動數字轉型、落實社區參與、強化教育培育、保護文化遺產及拓展國際合作,香港將能有效提升城市的文化活力、社會凝聚力及國際競爭力。建議政府定期檢討實施成效,廣泛聽取業界及公眾意見,確保政策能與時俱進,持續推動香港成為世界級的文化之都。

撰文:陳勄如

龍矚傳承董事總經理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會員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藝術史學士 北京清華大學公共管理碩士 香港城市大學工商管理博士在讀生

alt not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