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濟多元化發展的浪潮下,香港一直積極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教育產業作為一個具有巨大潛力的領域,正逐漸展現出其成為香港經濟重要驅動力的可能性。筆者在本文將從多維度探討香港教育產業的發展優勢,尤其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宏大背景下帶來的發展契機。
一、名校薈萃:國際化師資吸引全球學子
香港在教育產業方面擁有眾多強大的優勢。首先,香港擁有一批國際知名的高等院校。2024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顯示,香港五所大學穩居全球前100強,其中香港大學更在「國際化程度」指標蟬聯亞洲第一。它們擁有優秀的師資隊伍,不少教授來自世界各地的一流學府,諾貝爾獎得主及院士級研究人員數量居亞洲前三,具有豐富的學術研究經驗和國際視野。高水準的師資能夠吸引大量本地及海外學生前來求學。每年,來自內地、東南亞乃至歐美的學生紛至沓來,這不僅提升了香港教育的國際知名度,更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學生的學費、生活費等支出直接刺激了本地消費,促進了餐飲、住宿、零售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在大灣區概念推動下,香港高校的輻射範圍進一步擴大,吸引更多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優秀學子,他們將香港視作通往國際教育舞台的重要門戶。
二、地利之便:亞洲中心促進教育交流
其次,香港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教育產業發展的理想之地。香港位處亞洲中心,是連接東西方的重要橋樑。這一地緣優勢使得香港在國際教育交流合作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香港的學校能夠輕易地與世界各地的教育機構建立合作關係,開展交換生計劃、雙學位項目等。對於海外學生而言,香港既具有東方文化的魅力,又有著高度國際化的生活環境,是他們體驗多元文化、獲取國際化教育的首選之地。此外,香港便捷的交通網絡也為教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便利。國際機場的高效運作,使得學生和學者能夠快速、便捷地往返世界各地,促進了教育資源的全球流動。在大灣區建設中,港珠澳大橋等交通基建的完善,使得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聯繫更加緊密,形成「一小時教育圈」,有利於教育資源在區域內的共享,如香港的高校可以更便捷地在大灣區其他城市開展學術研討會、合作辦學等活動。
三、理實並重:校企合作打造就業優勢
香港的教育體系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高等教育階段,許多大學都與本地及國際企業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學校會根據企業的需求設計課程,安排學生到企業實習,使學生在學習期間就能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這種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深受企業歡迎,提高了香港教育的就業競爭力。吸引了更多學生選擇在香港求學,期望能在這裡獲得更好的職業發展機會。就業市場的良好反饋又進一步提升了香港教育的聲譽,形成了良性循環,促進了教育產業的持續發展。大灣區龐大的產業集群為香港教育提供了更廣闊的實踐平台,香港高校學生可以在大灣區內不同城市的企業中實習,接觸更多元化的產業場景,畢業後也能在大灣區內獲得更多就業選擇,從而增強香港教育對於求學者的吸引力。
四、經濟引擎:產業發展創造就業多元
從經濟貢獻的角度來看,教育產業的發展不僅能直接帶來收入,還能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除了教師崗位外,教育產業還涉及到教育管理、教育諮詢、教材出版、教育科技研發等眾多領域。這些領域的發展需要大量不同專業背景的人才,從而為香港本地居民提供了廣泛的就業選擇。此外,教育產業的興旺還能吸引更多海外人才來港工作,進一步提升香港的人才競爭力,促進整個經濟的發展。在大灣區背景下,香港教育產業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教育產業互補合作,能創造更多跨區域的就業崗位,例如教育科技企業可以利用香港的國際化研發資源和大灣區其他城市的生產製造能力,拓展業務範圍,吸納更多人才就業。
總之,香港在教育產業方面具有雄厚的實力和諸多優勢。在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框架下,香港教育產業正經歷從「城市功能」到「區域引擎」的歷史性轉型。這種轉變不僅帶來直接的經濟收益,更重要的是培育出可持續的知識經濟生態。通過制度創新與模式突破,香港有望將教育產業打造成為具有全球示範意義的「知識經濟轉化器」,成為驅動大灣區建成國際一流教育灣區的關鍵引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動下,這些優勢得以進一步放大。香港若能充分發揮這些優勢,進一步加大對教育產業的投入和支持,必將在教育產業的發展上取得更大的成就,並為香港的經濟增長注入強大的動力,同時也將促進大灣區整體教育水平的提升和經濟的協同發展。
撰文:辛建國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會員 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資訊科技及財務專家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