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直以來以高效、高質量的醫療系統引以為傲,而公營醫療系統亦充分發揮全民安全網的角色。然而,人口老化導致市民對於醫療的需求持續上升,公共開支預料亦將會繼續增加,醫療系統現正面臨各種挑戰。故特區政府提出全面進行醫療改革,除推進基層醫療服務的發展以外,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更是作為醫療改革必不可少的一環,期望確保有限醫療資源可精準幫助最有需要的病人。
香港現行的公營資助架構為低税率簡單稅制,而且不設全民醫保,市民不需要按年或按月供款。當市民使用公營醫療服務時,也是以一個超低的共付率,政府的資助達到97.6%。公營醫療系統現時也面對系統失衡、資助錯配、服務浪費以及求過於供的四大困境。隨著市民對醫療的需求不斷上升,預料公共開支將會繼續增加,不但會對醫療系統造成壓力,亦會影響財政方面的可持續。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根據「承擔不減」、「能者/輕症共付」、「有加有減」、「高度資助」及「循序漸進」五大原則,加強精準資助,以達致三個主要目標,包括改革資助架構、減少浪費濫用,以及加強保障「貧困、急症、重病、危疾」病人,從而加固全民醫療安全網,強化公營醫療系統的可持續性,改善公私營失衡。
筆者支持政府推動公營醫療收費改革,因為世界上絕大部分政府沒有能力全數承擔所有人民的永久健康醫療開支,故應設立機制,從而教育市民自行負責自身健康狀況。筆者也支持遵循「能者自付」或「能者共付」原則,加強保障「貧、急、重、危」病人,安全網應涵蓋所有貧困人士。如出現危急情況或重要疾病,政府應負擔所有人的醫療費用,至於其他情況則由市民自行負責自身健康狀況。是次改革並非以增加政府收入為目標,而是糾正市民對個人健康的概念。
另外,由於不少市民或未能全額負擔醫療費用,故醫保也需要做到協同聯動。自願醫保的涵蓋範圍需具備足夠闊度,條件亦應相對寬鬆。政府需與保險業界協商細節,以更好推進有關政策措施。此外,政府也要持續完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進一步擴闊社區醫療網絡,達到預防勝於治療的目標。
根據醫院管理局轄下急症室現行實施的分流制度,分流護士會根據病情將病人分為五類,包括危殆、危急、緊急、次緊急及非緊急。政府公布的改革方案中亦提及急症室分級收費建議,建議被列為危殆與危急類別的病人可獲豁免急症室服務費用,而緊急、次緊急及非緊急類別的病人則收取每次400元費用,以期引導非危急的病人使用非急症服務。方案亦建議非緊急的放射診斷和病理檢驗等服務會採取共付收費模式,以及普通科門診和家庭醫學專科門診建議劃一收費150元等。筆者支持政府提出的急症室兩級收費制度,認為有關分級較清晰,可避免市民引起誤會。
筆者認為當局應循序漸進推行有關改革,同時應向公眾詳細闡述有關細節,並認為病人的分流工作雖由醫護負責,惟前線醫生現時的工作量已甚為龐大,而且醫生的主要工作為治理病人,而分流類別將會影響病人需要支付的費用,故難免會引起爭拗,故當局應設立相應機制以處理有關情況,不應讓前線醫生成為磨心。筆者建議以病人是否需要住院為決定其類別的其中一個考慮因素,如該名病人需要住院,則可視為危殆、危急級別,並可在出院時豁免其急症室服務費用。如該名病人不屬於這兩個級別,則不需住院。
最後,是次公營醫療收費改革與整個社會息息相關,惟特區政府在提出有關改前未有預先諮詢醫療界意見,故期望政府未來在推出同類重大改革時多與業界溝通交流,以免給予外界閉門造車的觀感。期望特區政府繼續凝聚共識,與社會各界攜手建設更高質、高效及可持續的醫療體系。
撰文:周伯展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