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人工智能(AI)在企業界的角色已經徹底改變。過去兩年,生成式 AI 從「新奇工具」變成「業務必需品」,不論是跨國企業還是本地公司,都在思考同一問題:「AI 如何真正帶來業績,而不只是節省幾分鐘時間?」
AI 普及但價值差距開始拉開
全球數據顯示,企業採用 AI 的比例已經突破七成,投資金額更創歷史新高。推理成本大幅下降,讓更多公司有能力在內部部署模型,甚至嘗試自建代理(Agent)。但現實是,只有極少數企業能把 AI 的效益轉化為財務成果,大部分仍停留在「試驗」階段。
問題出在何處?不是技術,而是「流程與治理」。很多公司只是把 AI 當作「加速器」,卻沒有重設流程,結果效益被局限在個人層面,無法擴展到整個組織。
生產力紅利:不只是快,而是「會學習」
AI 的價值不只是幫你寫快一點,而是讓整個團隊「學得更快」。例如有研究發現,引進 AI 助手後,客戶服務團隊的平均處理效率,提升約 15%,而且新手的進步幅度最大。原因很簡單,AI 把高績效員工的隱性技巧「複製」給其他人,形成一種組織層面的學習效應。
對知識工作者而言,AI 更像一個「能力外掛」。即使沒有資料科學背景,員工在 AI 協助下,也能完成數據分析與建模,縮短學習曲線,擴大人才的可用範圍。這對香港企業尤其重要,因為我們長期面對人才緊缺,AI 可以幫助企業「放大」現有人力的價值。
從 Copilot 到 Agent:流程自動化的臨界點
過去一年,AI 的角色從「輔助」走向「代理」(Agent)。所謂 Agent,不只是回答問題,而是能根據目標,自動規劃、執行並回報結果。這種模式已經在部分企業試行,例如自動處理客戶投訴、生成報告、甚至協調跨部門工作。
對香港企業來說,這既是一個機會,也是一個挑戰。機會在於Agent 可以幫助企業突破人手瓶頸,提升流程效率;挑戰則在於這需要更嚴謹的治理,包括權限控制、風險監測和合規審核。
合規與風險:香港的遊戲規則已經寫好
國際上,歐盟《AI 法案》已經開始分階段實施,美國也推出 NIST 的風險管理框架。香港方面,特區政府數字政策辦公室(DPO)在今年 4 月,發布了《生成式 AI 技術與應用指引》,涵蓋私隱、智財、安全等五大範疇;私隱專員公署(PCPD)亦推出《員工使用生成式 AI 指南》,並完成對 60 間機構的合規檢視。金融業更走在前面,金管局旗下 HKIMR 的研究顯示,本地銀行已有 75% 正在試點進行 AI 應用。
換句話說,香港企業已經沒有「觀望」的藉口,因為規範和指引都已經清晰,現在比拼的是誰能在合規的前提下,最快把 AI 變成競爭力。
香港企業的三個行動重點
首先,企業須立刻建立 AI 使用政策與治理框架:不只是寫一份文件,而是要有實際的流程,包括提示安全、數據脫敏、輸出標示、權限管理,全部要落地。
其次,選一條流程跑通,並設定財務 KPI:不要從「全公司導入」開始,而是挑一個能直接影響盈虧( P&L)的流程,例如催收、客服或庫存管理,並設定明確的投資回報( ROI) 指標。
第三,把人才策略與 AI 結合:AI 不是取代人,而是放大人。企業需要設計新的角色,例如「AI 流程教練」、「提示工程師」、「代理監督員」,並把這些能力納入培訓體系。
2025 是「流程重塑年」。AI 的紅利已經不是「會不會用」,而是「能不能規模化」。
對香港企業來說,政策環境已經成熟,市場競爭壓力也在加大。展望未來,誰能把 AI 從工具變成流程,誰就能在下一波競爭中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