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辦學機構及企業正面對少子化帶來的收生挑戰,同時需應對快速變化的環境。本年度學與教博覽2025提前至7月初舉辦,眾多年輕教育創業者亮相。他們以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與數學)為起點,結合可持續發展、文化傳承及科技創新,為教育注入新可能。在這困難局勢下,他們的初心是什麼?是對教育的熱愛、對社會的責任,還是更深層的驅動力?本文訪問 Grow Something和良木教育(Learn Root)創辦人,探討這些問題。
Grow Something 創辦人Karen 從小熱愛種植。大學畢業後成為假日農夫,開始實踐有機耕種,並注意到香港許多小朋友對食物來源完全陌生。「我希望孩子們能親身接觸土地,從實踐中學會珍惜食物、尊重大自然,並愛護地球。」這份熱愛促使她和拍擋創辦Grow Something,致力於將耕種體驗帶給學生,並將都市耕作打造成教育媒介。
對於良木教育創辦人阿恒,興趣來自對多元學科的探索與實踐。「我們希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獲得知識,更能親手創造和體驗。」以「先習而後學」為理念,良木教育設計了結合STEAM元素的課程,例如中草藥種植、3D建模和環保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找到學習的樂趣。
無論是耕作中找回土地的連結,還是通過多元實踐激發創造力,這些創業者的起點都源自對教育的熱愛。他們相信,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啟發與陪伴。
然而,僅憑熱愛不足以支撐教育創業。這些創業者還肩負著對社會的責任,致力於通過教育改變行為與思維。
Karen 提到:「我們不只是教學生如何種植,更希望通過耕作讓他們明白可持續生活的意義。」她的課程加入廚餘堆肥環節,學生將廚餘轉化為土壤,再用其種植蔬菜。這種體驗讓學生理解資源循環的概念,也改變了他們對垃圾和資源的看法。
同時,良木教育則聚焦學生的未來。「我們的課程不僅是傳授技能,更是培養責任感和生涯規劃能力。」阿恒的中藥課程讓學生學習植物特性,並與中醫師和環保行業工作者互動,了解職業選擇。他們的3D建模比賽則通過設計作品表達對香港文化的理解,結合文化傳承與科技創新。 兩位創辦人認為,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不僅學會知識,更學會如何成為對社會負責任的人。通過教育,他們將熱愛轉化為對未來的承諾。
良本教育的活動結合文化傳承與科技創新,如參觀香港傳統紮作技藝,也有參加3D建模比賽。
良本教育的活動結合文化傳承與科技創新,如參觀香港傳統紮作技藝,也有參加3D建模比賽。
良本教育的活動結合文化傳承與科技創新,如參觀香港傳統紮作技藝,也有參加3D建模比賽。
愛與責任之外,這些創業者還有對未來的願景。他們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對社會產生深遠影響。 Grow Something的願景是將科技融入都市農業教育。「我們希望學生能學會用科技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利用IoT感測器監測土壤濕度與溫度,優化植物生長條件。」這種結合STEAM的創新模式,讓學生既學習種植,也掌握數據分析和科技應用技能。至於良木教育則希望通過多元化課程設計,讓學生探索更多可能性。「我們將開發更多跨學科課程,例如AR博物館和AI課程,讓學生用最新科技解決現實問題。」阿恒相信,教育的目的不是限制,而是打開通往世界的門。
教育創業並非一帆風順。Karen 提到,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讓都市農業融入學校的日常教學。「我們需要說服校方,耕作不僅是一門課程,更是一種全方位的學習體驗。」至於良木教育,挑戰在於平衡學校需求與學生興趣。「我們需不斷創新,確保課程既能吸引學生,又能滿足學校的教育目標。」儘管如此,兩位創辦人仍選擇堅持。他們深信,教育的力量能改變個人,甚至改變世界。
「新生代教育創業者,是愛﹖是責任﹖還是…」這個問題或許沒有標準答案。對於 Grow Something 和良木教育的創辦人來說,他們的創業之路始於對教育的熱愛,延續於對社會的責任,並最終指向對未來的信念。他們用 STEAM 教育啟發學生對世界的好奇,讓孩子們在土地上播下的不僅是種子,更是一份對環境的承諾;在 3D 模型中構建的不僅是作品,更是一份對文化的傳承。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教育創業不僅是一份賺取盈利的事業,更是一種使命,承載著改變世界的可能性與初心的力量。
撰文:袁若愚 《綠金Afternoon Tea》
涉獵財金傳訊界逾十多年,修讀文化研究,中女一名,早於2015就涉足ESG,瑜珈、冥想、閱讀、貓咪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