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早前發布《香港營商環境報告》,闡明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各項優勢和未來發展前景,有助增強海內外對香港的投資信心。事實上,香港是連接內地與世界的最佳橋樑,香港中華總商會期待即將發表的新一份《施政報告》,必須思考如何進一步鞏固和提升香港作為聯通內地與國際的“超級聯繫人”角色,支援香港優勢產業和具潛力的新興產業發展,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同時亦要加強與內地產業聯手開拓海外市場,讓香港“內聯外通”的獨特優勢更有效發揮。
打造北都發展新引擎
北部都會區是推動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動力源,也是擔當對接大灣區的關鍵節點。施政報告應制訂靈活機制,加強主導北都土地發展,透過更靈活批地方式,以及探討由政府成立和牽頭的公司負責招商引資,吸引企業進駐。當局可考慮採用“產業園區建設”和“產業招商前置”模式,吸引更多內地科創企業和資金參與,加速科創項目落地,並構建深度融合的國際教育、科研與產業創新樞紐,形成完整的創新創業生態鏈。
特區政府可積極推動國際科技組織選擇在港設立地區總部,促進前沿科研項目國際合作,提升香港在全球科技領域的影響力。當局亦要完善風險投資等多元化資本市場,發展天使投資、產業投資基金、科技信貸等多種金融工具,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科技產業,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應用。
“抱團出海”深化國際合作
香港已成功舉辦了首屆“世界品牌大會”,為推動品牌“出海”打好基礎。特區政府可提供政策措施協助業界推廣本港及內地產品,並建立權威公正的品牌認證和知識產權保護機制,為品牌增值,長遠將“國際品牌中心”打造成為香港第九大國際中心。當局更可支援推動更多本港和國際企業在港舉辦展會和推廣活動,搭建高質量世界級的品牌交易平台。
跨境電子商貿已成為推動貿易的重要新生力量。特區政府應推動建設智慧港口,並加強與內地海關合作,建立跨境物流綠色通道,提高流通效率。此外更可鼓勵香港會展企業與內地跨境電商平台合作,配合內企在港參與國際展會,拓展國際市場。
目前,內地已有不少技術和產品走到世界最前沿,建議特區政府制定國際標準推廣路線圖,配合國家在不同產業及領域建構認證新標準。當局亦可推動建立權威的“內外貿標準認證中心”,為內地企業提供國際標準驗收服務,並加強與內地質檢機構合作,確保產品同時符合國際標準和內地市場准入的要求。 推進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必須進一步強化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的角色,例如加快研究“期貨通”、“南向互換通”、“新股通”及“私募通”等互聯互通產品,鼓勵更多內企與地方政府來港發行人民幣債券,以及精心設計適合“全球南方”和“一帶一路” 相關市場的人民幣投融資產品。另外,香港可探討開拓科技企業高收益債券、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和證券化等市場,並發起建立亞洲的自願碳市場標準,助力內地與國際碳市場的對接。
總括而言,新一份《施政報告》應提供清晰的策略發展方向,透過增強本港產業的競爭力,推動工商各業積極探索內地市場發展機遇,提前部署對接“十五五”規劃,進一步強化香港作為“內聯”大灣區以至內地其他市場的重要引擎;同時亦要發揮與國際高度接軌的獨特優勢,提升本港經濟及營商環境吸引力,為“外通”國際市場做好部署。
撰文:蔡冠深 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