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持續改革,跨國巨頭更是積極推進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環球經濟波動難測,投資GenAI成為推動發展的利器,對區域型銀行而言,GenAI推行與否已經不是選擇題,而是勢在必行。
事實上,有環球投行已向旗下15,000名財務顧問交付GenAI工具,幫助紀錄客戶會議及生成建議,亦有銀行透過聊天機械人向全球10個市場3,700萬名客戶提供服務。就我觀察所得,銀行業今次在推動GenAI上比以往其他科技都要快,以下4個現況正好作出明確展示。
由內到外,應用面向客戶
生成式AI及其他人工智能技術重塑銀行內部的營運模式和對客服務方式。起初,AI技術僅運用幫助客戶經理處理數據、加速軟件開發、自動生成信貸報告等銀行內部應用,但我觀察所見,現時GenAI已由內走到外,向客戶端延展,最易見如AI客服機器人、並向客戶提供超個人化服務協助營銷。
智能體應付複雜工作,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 年來技術急速發展,部份業界已同時在用多智能系統,可透過工具規劃行動及執行、與其他智能體以及員工合作、更能透過邊實踐邊學習而自我改進。我估計,生成式AI智能體可能成為實務工作者的虛擬同事。多智能體就如一個虛擬職場。每個智能系統都有自己專長,並統一受「協調智能體」調配,就如人類一樣,由主管協調,完成任務。
未來3年令銀行利潤逐步提升60%至80%
管理人都關心投資回報,我估算,GenAI將驅動所有產業產能躍升,其中銀行業受GenAI的影響在所有產業中排第3位,潛在生產力提升可望達2,000億美元至3,400億美元。若充分釋放AI潛力,將有效提升銀行效能,可望在未來3年內令銀行潛在利潤逐步提升到60%至80%。其中軟件開發、業務營運、市場推廣、風控與法務這4個板塊的增效潛力最大。
GenAI硬性門檻低,留心軟性門檻高
管理人要留意,儘管已見技術紅利,但讓GenAI有規模化應用仍面臨阻礙,要留心資料孤島是首要難題。麥肯錫研究顯示,4成企業存在50個以上資料孤島,導致模型精度下降20%至30%;另一方面複合型人才短缺,預計2030年中國AI人才缺口將達500萬,兼具演算法與金融業務能力者更不足15%。
眼見環球銀行在GenAI應用上已進入白熱化,我認為未來2年對區域型銀行十分關鍵,資源有限、渴望成效,更要平衡創新與自家的組織生態,GenAI是核心競爭力,區域銀行就要找對策略支點、構築差異化優勢。
策略上,我認為區域型銀行必需掌握「路徑選擇、策略融合、生態協同」3大重點:
選對路徑
目前銀行業的GenAI應用主要可歸納為3大類,包括注重建造的業者會深度重建核心業務;傾向革新的銀行則選擇重塑中後台流程,單純採用的業者則利用GenAI提升效率。區域型銀行要衡量本身資源及戰略形勢,在3者中作出選擇,定好路線。
戰略融合
無論選那一條路,我認為區域型銀行都要建立貫通全銀行的深度耦合AI框架,包括要讓AI價值與管理層的財務目標一致,避免技術投資淪為「空中樓閣」。銀行要有決心作全面性AI布局,並留意數據管理及保安,將運作變成有系統的規則,成效就會顯現。例如有銀行在模型微調階段嵌入反洗錢規則庫,就能自動作出高風險交易指示。
生態協同
對區域型銀行而言,找到合適的生態合作夥伴可大大減省成本,加速技術推進,具經驗的合作夥伴亦可更快速度導入在市場已成熟的解決方案。
至於GenAI應用場景,市場亦已有不少成功個案,管理人亦可按銀行本身的特質及優勢作盤算。綜合而言,市場現時以下6種應用最具價值,包括信用風險管理、客戶關係管理、提升軟件開發效率、智能客服中心、超個人化服務及知識管理與洞察。
GenAI對整個銀行業帶來正面衝擊,成效已見,區域型銀行不宜再抱觀望態度,或胡亂嘗試,必需要有等同於環球銀行般的視野,看清楚市場形勢及GenAI的技術進化,找適合的人才及夥伴,築建新的智能銀行。
撰文:周寧人 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夥人 暨 大中華區金融機構諮詢業務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