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 not available
名家觀點
廖錦興:拆彈專家
名家觀點
編輯精選
2025.11.05
廖錦興:拆彈專家
alt not available
Editorial Team
追蹤
Bookmark
alt not available
Loading...

香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尤其是日軍入侵時,遭受了嚴重的空襲和炮擊,導致大量炸彈襲擊。而盟軍反擊時亦在香港投下數以百計的炸彈。據《重光之路——日據香港與太平洋戰爭》記載,美國海軍第38特遣艦隊曾派出471架飛機、投下150噸炸彈攻擊香港。單在一天,美軍就投下了649枚炸彈,目標包括軍艦錨地、啟德機場、太古船塢、黃埔船塢、油庫、維港船舶及一些港口設施等。從參與飛機的數量及火力而言,這是香港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承受過最大規模的轟炸。

因此,香港市區埋藏而未被發現的炸彈估計數目不少,這些隱藏在市區的炸彈可能對市民的生命財產構成威脅。最近一次發生在今年九月,於鰂魚涌濱海街16至22號的一個地盤,發現一枚約1.5米長、重1,000磅的美軍「ANM65」空投戰時炸彈。當局大規模疏散現場附近18座大廈,涉及1,900戶、約6,000人,然後進行拆彈工作,並成功拆除。

多部港產電影如《拆彈專家》、《高度戒備》等,都以香港警隊中的爆炸品處理課(Explosive Ordnance Disposal Bureau, EOD)的工作為主軸,令市民對這個高度專業及危險的工作有更深的印象。EOD於1972年成立,隸屬於香港警務處行動處行動部,主要責任為處理爆炸品(包括陸上及水下的爆炸品:爆竹、煙火、炸藥、炸彈、手榴彈、簡易爆炸裝置及炮彈等)、防範輻射、化學及生物危害、檢查子彈(小口徑彈藥除外,由軍械法證課負責)及爆炸品的儲存庫和設施,以及進行銷毀等工作。

alt not available

爆炸品處理課位於香港島灣仔區渣甸山畢拉山道150號的基地。

alt not available

EOD的專家向學員介紹各種特別工具,尤其是處理爆炸品和化生輻核物品的工作與裝備。

alt not available

爆炸品處理課專家向學員介紹本年九月鰂魚涌濱海街一枚重1,000磅的美軍「ANM65」炸彈的拆彈工作。

筆者上月與香港東區青藤學員一起,前往爆炸品處理課位於香港島灣仔區渣甸山畢拉山道150號的基地參觀,了解他們的工作。這座基地原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已經存在的礦場,後來荒廢,並且遺留下當時被挖掘的隧道。1997年,爆炸品處理課將該處改建為臨時基地,用作貯存及處理爆裂物;部分範圍改建為練靶場,供各支香港紀律部隊使用。EOD的長官和專家首先向學員介紹了處理工作、入職條件和各種特別工具,尤其是處理爆炸品和化生輻核物品的工作與裝備。

處理課的專家更即場進行了引爆不同炸藥的示範。當一眾學員了解到,即使引爆極微量的炸藥所造成的爆破、高溫和衝擊波,已足以造成嚴重破壞時,更深深意識到上月鰂魚涌所發現的1,000磅戰時炸彈,一旦誤爆對生命和財產所構成的莫大威脅,以及即時進行大規模疏散的必要性。

學員對於爆炸品處理課利用專業、經驗和最新技術,短短10小時左右便成功安全引爆拆彈鰂魚涌濱海街1,000磅的炸彈,迅速解除危機,深感敬佩;亦很榮幸能夠親身感謝處理課隊伍,以生命保護生命,守護香港。

alt not available

東區青藤學員對於爆炸品處理課利用專業、經驗和最新技術,短短10小時便成功安全引爆拆彈鰂魚涌炸彈,迅速解除危機,深感敬佩。

撰文:廖錦興博士

萬通集團國際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榮譽會長

alt not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