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施政報告》聚焦關愛民生、拼經濟,提出進一步打造新景點,包括推廣香港工業品牌旅遊。與此同時,香港正推動網約車合法化,目標在於提升點對點交通服務,有利於日常運輸交通系統及旅遊產業。筆者是市民兼「用家」當然支持,因為在自由經濟和公平競爭的環境下,上述計劃不但帶動行業可以更蓬勃及健康發展,消費者也能享受更高的「性價比」。
車齡標準懸殊 車資規管雙標
然而,近日與的士業界從業員的談話中得知,現行政策在車輛車齡限制和車資管制兩大關鍵上,網約車和的士之間存在較大的門檻差別。根據現行法例,運輸署嚴格規定新加入車隊的士車齡不得超過三年。相比之下,網約車的初始車齡上限為七年,現在計劃放寬至十二年,這種經營成本的劣勢使得的士業在市場競爭中無疑是未戰先敗。
另外,的士必須嚴格遵守法定車資,禁止減價搶客,調價則屬違法,而網約車的車資則容許平台自由定價。內地網約車平台在港普遍通過「派優惠」策略搶佔市場,將原價車程透過優惠大幅減少實收車資。隨著多個平台牌照的發出,價格及優惠戰勢必加劇。在這種環境下,收費僵化的的士又如何生存?市民可能在短期內享受到低價,但這絕非長期之計。惡性價格戰的結果往往是服務質素與價格同步下滑,經營者退出市場導致選擇減少,消費者最終可能成為輸家。因此,建立平衡各方的起跑線,才能惠及市民的長遠福祉。
打造的士「移動城市標誌」品牌旅遊
事實上,的士不僅是香港公共交通,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小紅書或海外博客文章可見,坐的士是體現香港獨特城市文化風貌的「景點」之一。正如在世界級城市中,倫敦的黑色計程車、紐約的黃色出租車,無不代表著城市文化的流動名片。如果香港因的士行業經營環境失衡導致的士消亡,我們失去的不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塊重要的城市文化拼圖。
網約車的引入原本是為了補足傳統服務的不足,提升整體體驗。如果香港能透過統一車齡上限標準,讓所有點對點客運服務提供者承擔相近的車輛成本,並實施對等的車資下限規管,防止割喉式傾銷破壞市場秩序,那麼在公平的規則下競爭,的士和網約車才能各自發揮優勢,共同為市民提供可靠、舒適和多元化的出行選擇。相信這不僅是維護行業健康生態的必要之舉,更是保障廣大消費者長遠利益的基礎。
撰文:艾明資本董事總經理庾婉華(Avy Yu)
曾任職上市公司投資者關係部門,現時為專業投資者,金融財務學碩士,定期撰寫內地文章並每月錄得近百萬閱讀量。筆者並出任商業顧問公司執行董事至今,專長引入及深化投資者關係及企業融資策劃方案。投資涉及風險,本文內容為供參考,亦不構成投資建議、邀約、購入、出售任何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