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104 年歷史的香港潮州商會,是一個在全球商業版圖中,以堅韌、團結與智慧著稱的顯赫社團。當香港意得集團主席高佩璇,去年以首位女性身份榮任香港潮州商會第54 屆會長一職時,外界好奇與審視的目光,無不聚焦於此。然而,僅僅一年時間,她以果敢的魄力與前瞻的佈局,悄然改寫了故事的開篇。在她的字典裡,「性別」從來不是關鍵詞,真正的核心是「實幹」與「開拓」,上世紀八十年代,當市場目光仍高度集中於南方城市時,她已揮師北上,在廣闊的東北地區市場尋找一片藍海。這份源自個人傳奇經歷的膽識,與植根於潮人傳統的仁愛之心及對信仰的慈悲智慧,交織成一種獨特的領導哲學,為香港潮州商會這艘百年巨輪注入新時代的澎湃動能!
撰文 端木雅 攝影 張展銳
剛獲政府頒授銀紫荊星章的高佩璇自言所做的微不足道,十分感謝特區政府的垂愛。在她眼中,這份榮譽不僅是對她個人的肯定,更是鞭策她未來繼續服務社群的動力。作為香港潮州商會與香港汕頭社團總會的領導者,她同時將這份榮譽視為對這兩個團體仝人的鼓勵。
事實上,女性擔任重要角色或職級時,一般都備受關注。高佩璇被外界的目光聚焦,更是由於冠上「百年香港潮州商會首位女會長」的身份。然而,在她看來,性別從不是工作的屏障或特權。真正的領導力,源於實幹與共識。「香港潮州商會不會因為我是女會長而有特別優待,也不會因為我是女會長而有所為難。我們都像以前一樣,所有事情以社會利益、會員利益為前提,大家都是同心協力為商會作出貢獻。」這種高度的團結與共識,讓她的工作得以順利推進。在她的領導下,商會的決策高效而一致,這份默契,源於她數十年如一日的務實作風,也源於百年商會深厚的文化底蘊。她用實際行動無聲地證明,領袖的光芒,在於凝聚人心,而非身份標籤。
破格北上拓藍海 為百年商會覓新途
甫上任,高佩璇便迅速行動,為香港潮州商會的未來發展擘劃藍圖。她深知,要與時俱進,就必須緊扣國家發展脈搏。因此,她將工作重心放在加強「一帶一路」與「粵港澳大灣區」的重大政策上。她的策略不僅是宏觀佈局,更體現在細微的會員活動上,親自帶隊拜訪內地會員企業,深入了解其營運實況,主動探尋商會可以協助之處,力求會員之間的企業有更多配合、融和,找尋商機。她亦敏銳地捕捉 到香港發展國際教育樞紐的未來趨勢,帶隊考察粵港澳大灣區的潮商民辦大學,為會員探索新的投資領域。在維繫政商關係上,她繼承傳統,恆常拜訪廣東省政府相關部門,為的是更精準地掌握政策動向。「希望會員企業可以適應國家的大策略來做好自己企業的發展。為融入大灣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作出最好的選擇。」這份為會員鋪路搭橋的深切用心,盡顯其領袖的遠見與擔當。
在她的戰略藍圖上,除了深耕南方的大灣區,更有一片有待開拓的北方藍海。她打破了過往潮商主要集中在南方發展的固有思維,於今年5月,帶領會董及企業家北上,遠赴黑龍江與遼寧考察。這一「破格」之舉,背後是深思熟慮的商業判斷。「東北地區未來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瀋陽市更被國家定為東北亞中心城市。」她清晰地看到,當南方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時,國家的東北振興戰略正帶來全新的機遇。
更重要的是,她將「抱團出海」這一合作理念付諸實踐。在她的推動下,香港的企業家與來自家鄉汕頭的服裝、玩具、食品協會代表,共同在瀋陽搭建合作平台。此舉旨在集結香港的資本優勢、國際視野與潮汕地區的產業基礎,共同開拓東北亞市場。考察歸來後,會員企業反應熱烈,她計劃將此模式推廣至揭陽、潮州等地。「這是一個新的發展空間,可以給香港和潮汕地區的企業,共同開拓一個新領域的經濟。」這不僅是為商會尋找新的突破,更是為香港和家鄉企業 的未來,開闢一條充滿想像力的發展新路。
香港意得集團主席高佩璇,去年以首位女性身份榮任香港潮州商會第54 屆會長一職。
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劉賜貴主任(左)、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陳茂波司長(右)頒發會長委任狀予高佩璇(中)。
親授卅載東北心法 「社企」精神堪借鏡
這次北上考察,不僅是一次商業探索,更是一場由高佩璇親自「傳道授業」的深度體驗。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她已經到遼寧深耕細作,擁有豐富的實業經驗,成為這趟考察最寶貴的無形資產。
對她而言,帶領會員走進自己奮鬥過的地方,是希望帶來超越商業層面的啟發當會董與會員踏足她在東北創立的企業時,所感受到的,不僅是企業的規模,更是一種時代的印記與精神的傳承。「透過實地考察,他們能夠更真切地理解我們企業創立的時代背景,以及我們從始至終所堅持的那份超越商業利潤的社會責任與企業初心。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們已將香港的『社會企業』理念引入當地,這在當時的東北是一種頗具前瞻性的思維。它所強調的社會責任,為傳統的商業模式帶來了新的啟示。」她的企業,就如同一座橋樑,展示了香港的專業服務與管理模式,如何能為內地發展作出深遠貢獻。
這趟考察之旅衝擊是巨大的。「我覺得大家的心情都很激動。」這份激動,源於親眼目睹一個成功範例,更源於一種思維上的觸動,她希望自己的經歷能為他人提供一面鏡子作為參考。而她所傳承的,不僅是營商的智慧,更是一種兼具膽識、仁心與社會責任的企業家精神。誠然,她的商業版圖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緊貼國家發展的脈搏,步步為營地拓展而成。她的遠見,源於對時代的深刻洞察。1975 年來港後,高佩璇一直用心學習香港的經營模式。當國家在1978 年底迎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篇章時,便開始思考如何投身其中。
她率先回到熟悉的汕頭,將香港的模式與優勢帶回內地,並以此為基點,穩步將業務從廣東拓展至全國。早在198 年,她便 踏上東北,在遼寧大連與瀋陽開始業務,讓她對當地社會經濟獲得了深刻的洞察。她敏銳地捕捉到國企改革浪潮下的兩大社會痛點:一是大量「下崗工人」亟待解決的生計問題,二是商販們惡劣簡陋的露天經營環境。一個能同時回應這兩大需求的構想應運而生,便是創辦一個現代化的室內商城。這不僅為下崗工人創造大量崗位,更能徹底改善商販的經營條件。於是,瀋陽的五愛市場服裝城,便在一個兼具社會責任與商業潛力的宏大計劃下就此萌芽。
然而,這是一場硬仗。在一個以計劃經濟為主的環境中,要引入市場經濟的理念;在一個從未有過如此巨大單體建築的城市,要興建一個單層面積達1.8萬平方米、總面積12.7萬平方米的現代化商城,挑戰可想而知。高佩璇的致勝關鍵,是善用香港的專業力量。「我們借用香港很多專業技術,例如從大樓的設計到未來的營運都一併考慮。」這個前瞻性的決策,使得五愛市場服裝城自 1997年開業至今,依然是全國公認的成功典範。這個項目不僅解決了就業,改善了民生,更創造了財富,成為「香港人的智慧」在內地成功實踐的輝煌例證之一。
今年 5 月,香港潮州商會考察交流團在五愛市場服裝城,與遼寧省商務廳、瀋陽市政府及商務局、汕頭市商 務局及行業協會等舉行「香港、遼寧、汕頭三地商貿合作交流座談會」。
高佩璇率先回到熟悉的汕頭,將香港的模式與優勢帶回內地,並以此為基點,穩步將業務從廣東拓展至全國。
1998 年廣東(瀋陽)食品節在五愛市場服裝城舉行。來自廣東省食品行業 300 餘人和東北三省的經貿洽談代表 400 餘人出席開幕式。
2007 年五愛市場服裝城開業十周年慶典。
仁心化解危機 鐵腕柔情定乾坤
如果說,先進的硬件設施是五愛市場服裝城成功的骨架,那麼高佩璇「以人為本」的營運哲學,則是其生生不息的靈魂。面對人事管理的複雜挑戰,她的答案簡單而純粹:「你所做的每一件事以人為本,同時你是用你的愛心,去愛護每一個在你這裡參與的成員。」
這份「愛心」,並非空談,而是經歷過生死考驗的。她憶述了一段驚心動魄的往事:一位被視為「壞份子」的刑滿釋放人士,手持利刃前來敲詐。在高佩璇眼中,看到的卻是另一個畫面:「我心目中沒有將他當壞份子,我只是將他當成需要找尋生活、生機的人。」
面對突如其來的暴力,甚至對方自殘的極端行為,她雖然驚懼,卻始終堅守原則,拒絕在威逼下妥協。「你要來這個市場,參與這個市場的經營,你一定要走正道,你不可以用壓迫人的方法。」她展現了驚人的膽識與定力,給對方定下一個月的冷靜期,並許諾只要對方知錯悔改,便給予機會。一個月後,那人回來認錯,高佩璇兌現承諾,為他安排店舖。二十年後,昔日的持刀者已成為擁有多家店舖的商人,並在重遇她時由衷致謝。這個故事,只是眾多實例中的一個縮影。高佩璇道出了她最核心的信念:「由心出發,你怎樣看待他,他就是怎樣的樣子。」這份將心比心、導人向善的仁愛與智慧,或許才是她能夠創造一個又一個商業與社會成功個案的根本原因。
經商本能 植根潮人DNA
高佩璇的營商哲學,其根源並非僅為個人獨創,更多的是來自潮汕人血脈中代代相傳的商業本能。她認為「工字不出頭」的傳統信念,是驅動整個族群寧願小本經營,也要自主創業的根本動力。正是憑藉這份矢志上進的精神,涓滴之流方能匯成江海,微小的生意也能孕育出大事業的契機。這種力量早已超越地域,成為一種全球性的文化印記。正如她所說,放眼世界,凡是有潮人聚居之處,潮商都在當地經濟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至於誠信、刻苦、堅毅、團結,這些深植於潮州文化中的特質,是否就是高佩璇一生為人處世的宗旨?她毫不猶豫地予以肯定,並將其歸結為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在這當中,母親的影響至為深遠。她回憶道,母親讀書不多,卻有著大家閨秀的風範與智慧。童年時聽到的教誨或許懵懂,卻早已深植腦海,「當踏足社會工作,遇到困難的時候,兒時聽過的教誨每每都會自動閃出來。」
母親的愛更成為她力量的源泉。她憶述母親獨力撫養七個兒女,其自律與慈愛堪稱典範。最讓她感懷的,是母親那份細緻入微、順應 天時的關愛。在深夜,母親會輕輕拍醒睡夢中的孩子,無需他們睜眼,只需張口,便將一碗根據時令精心熬製的湯水餵入,再溫柔地為 拭淨嘴角,讓他們繼續安睡。「這種身教對我們造成非常長遠的影響,」她感慨地說,「我覺得我的身體質素,是比很多同年齡人好,所以我碰到再辛苦的時候我都能抵住。」正是這份源自母愛的深厚滋養,鑄就了她堅韌不拔的體魄與意志。面對外界對潮州人「重男輕女」的普遍印象,高佩璇認為,這是對傳統社會分工的誤解。她認為,「男主外,女主內」並非價值貶損,而是傳統分工智慧。將「女主內」誤讀為受到傳統窒礙,恰恰忽略了真正的內涵:女性作為家庭的守護者與男性事業的支撐者,可以默默煉就出強大的內心力量。當時代給予機會,這份深厚的內在修為,便成為潮州女性走向前台的堅實基石,讓她們在各領域 中嶄露頭角,坊間有女校長、女特首、女會長的出現便是明證。歸根結底,傳統賦予的「內在要求」從來不是枷鎖。相反,它是一種深刻的錘鍊,賦予潮州女性出眾的能力與超凡的韌性,幫助她們在更廣闊的舞台上走得更穩、更遠。
感恩榮譽 隨緣而行
「我是很幸運的,有潮州人的 DNA,也都有佛教的根基。」這份信仰的基石,對她人生的影響至為深遠。談及宗教,高佩璇坦言,其人生深受恩師、被譽為佛門泰斗的本煥老和尚影響。她八十年代初有幸追隨恩師,三十載的耳濡目染、言傳身教,早已成為她心中「一個清晰的榜樣」。
師父的教誨,從不空談玄理,而是直指人心。他給予的指引極為質樸:「只要對社會有利的事,只要對佛教有利的事,儘管放心做。」他教導世人,遇到煩惱時,簡單一句「念佛啦」,並非讓人盲從,而是管好自心、開啟智慧的法門。更讓高佩璇銘記於心的,是師父反覆強調的人生智慧:「捨得。先捨後得,有捨有得,無捨就無得。」這短短幾字,成為她日後經商處世的核心哲學。這位百歲高僧,從無苛求,一切隨緣隨心,卻從「根本」上給予弟子最深刻的啟迪。這份源自信仰的慈悲與智慧,如同一顆善種子,在高佩璇的心中深深扎根,讓她在面對最艱難困苦的環境時,亦能感到「自在」。
國學泰斗饒公點撥 赤誠心搶救滿語文脈
在高佩璇的身上,除了企業家的敏銳,更沉澱著一份對文化的深厚情懷。這份情懷,深受國學泰斗、同為潮州鄉賢的饒宗頤教授 影響。「他的言傳身教,為我們日後的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正是這份師承,讓她在商業世界之外,開闢了一片同樣波瀾壯闊的文化保育事業。
2010 年,一個偶然機會,她得知黑龍江有重達60噸、記載著清代邊關歷史的珍貴滿語文獻,因鮮有人懂滿語而瀕臨失傳。心急如焚的她向饒宗頤教授請教,對方只給了她兩個字:「搶救」。高佩璇至今仍清晰記得饒教授當時的譬喻:「他說這隻手,五根手指,少了一根,你覺得好不好看?我說不好看。好不好用?我說不好用,所以就搶救。」饒教授這番話意謂著漢、滿、蒙、回、藏五大族群缺一不可,讓她瞬間明白了事件的嚴重性與迫切性。
一場「滿語搶救行動」就此展開。十五年如一日的堅持,換來了豐碩的成果:不僅成功培養了百多位滿語人才,讓這門被聯合國列為「瀕臨失傳」的語言得以薪火相傳,更為國家儲備了重要的學術力量。回望這段歷程,高佩璇充滿感恩與欣慰:「15年前如果我們不是有饒教授,我們可能就錯過了這個機會,最重要是我相信饒教授所說的,一定是對的。」這不僅是一次成功的文化保育,更是對恩師遠見卓識的最好告慰。
深耕潮汕文化瑰寶 弘揚非遺傳承
在文化保育的宏大版圖上,高佩璇的目光始終聚焦於兩大板塊:一是她已傾注十五年心血的滿族文化;而另一塊,則是植根於她血脈深處的潮州文化。她感嘆道:「潮州文化充滿內涵,還有很多方面的事情需要我們去做。」她如數家珍地列舉潮汕地區燦若星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剪紙、漆金、木雕、陶瓷,到精巧絕倫的繡花;從響徹寰宇的潮劇、氣勢磅礴的英歌舞,到品類繁多的潮州美食。
在眾多文化瑰寶中,高佩璇認為當前最應傾力推動的,是潮州菜。「因為在全世界,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潮州菜,當今潮州菜廣傳海外,就等於將潮州精神傳揚四海。」為此,她提出了一個極具 前瞻性的構想,推動潮州菜的標準化,仿效「米芝蓮」的評級體系,讓其在全球舞台上擁有更清晰的品質標竿。 更令人津津樂道的是潮州人「融食於藥」的傳統。原來幾乎每個潮州家庭都會珍藏數樣兼具藥用價值的「傳家寶」,如陳年的老菜脯、老橄欖、鹹金桔等。這份信手拈來的健康智慧,是潮汕文化中最貼近生活、也最溫潤人心的部分。正如高佩璇所說,隨手拈來都是藥。一句話,道盡了潮州菜餚背後那份天人合一、寓養於食的深厚底蘊。
新一代需要洞察時代需求
時代在變,新一代的潮州人亦在蛻變。高佩璇坦言,年輕一輩不僅傳承了前輩「抱團」發展的集體精神,更關鍵的是,他們具備「與時俱進」的創新視野,對新興產業擁有敏銳的捕捉力。她認為,年輕人的優勢在於其無限的可能性,猶如一張白紙,能夠繪製出最契合時代的藍圖。為此,她將自己對商業本質的洞見贈予年輕人:「商業的成功,無非是精準回應社會與時代的需求,並在其中找到 屬於自己的立足空間。」
面對時下年輕人普遍對缺乏上流機會充滿焦慮,她重申那個經典比喻:香港的土地,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遍地黃金。機遇的土壤從未貧瘠,改變的只是開採的方式。她一針見血地指出,黃金需要親手發掘,而非坐等他人奉送;而金礦的確切位置,正是「社會與時代的迫切需求之處」。這並非空泛的口號,而是她們那一代人白手起家的真實寫照,從來都是自己主動尋找機會的結果。因此, 她給予年輕人的最終建議是:不僅要積極開創,更要懂得珍惜,唯有將每件事都做到極致,才能在時代的階梯上不斷躍升。
人生桂冠 不曾虛度光陰
走過數十載風雨,閱盡人間繁華,對於何為人生最引以為傲的成就,高佩璇的答案,是一個充滿哲思的終極回答:「我此生最大的自豪,是未曾浪費分秒。」這份自豪,源於對生命最純粹的敬畏。它體現為一種永不懈怠的行動哲學,力求將每一分鐘的價值最大化,創造對社會有益的價值。而這份驕傲,更深藏於那些未被聚光燈照亮的角落,從搶救瀕危的滿語文化,到投身瀋陽的市場建設與內地落後山區的精準扶貧。這些在旁人看來或許偏遠、艱辛的事業,卻是她回憶中閃爍著溫暖光芒的篇章,每每讓她念及便會心生歡喜的珍藏。
她的人生並無精心繪製的藍圖,一生信奉「順其自然」。然而,這並非被動的隨波逐流,而是一種以「盡心盡力」為前提的積極承擔。正是這種不問前程、但求無愧於心的態度,賦予了她人生無限的可能與厚重的質感。她對未來的期許,一如既往地樸素而堅定:「我希望永遠有能力,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
從勇闖東北的實業家,到搶救文脈的文化使者;從身體力行推動「精準扶貧」的先行者,到掌舵百年商會的領航人,高佩璇的人生經歷,豐富而深刻,展現了膽識、智慧、仁愛與慈悲的結合。身上那份潮州女性特有的柔韌,讓她能在複雜的環境中找到出路;那份源自血脈與信仰的膽魄,正是讓她敢於在無人涉足的領域,開拓前行的動力。
今年 4 月 28 至 30 日香港潮州商會組織「大灣區考察團」,前往大灣區考察及拜訪。圖為會長高佩璇率領考察團前往廣州拜 訪廣東省委統戰部,獲廣東省委常委、省委統戰部部長王曦,省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郭漢毅等接見。
今年 5 月,香港潮州商會高佩璇滿族文化研究基金暨第三期滿族文化搶救研究項目啟動儀式,及以「賢聚黑大.創啟未來」為主題的黑龍江大學與香港潮州商會戰略合作簽約大會在哈爾濱黑龍江大學隆重舉行。
今年 4 月,香港潮州商會會長高佩璇率香港潮州商會訪問團一行逾 20 人前往深圳,在深圳福田好日子酒店佳寧娜潮州菜酒樓,與深圳潮商領袖舉行「港深潮商高峰座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