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 not available
創科創科
從語言哲學窺見人工智能的嶄新視界
創科創科
2025.04.22
從語言哲學窺見人工智能的嶄新視界
alt not available
Loading...

不久前,筆者閱讀一篇有關奧地利哲學家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的文章,文中一句話引發了深層的思索:「我語言的界限,就是我世界的界限。」(“The limits of my language define the limits of my world.”) 維根斯坦這句話,不但道出語言與思想、認知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也為我們理解人工智能(AI)帶來了嶄新的視角。

語言,不只是工具,更是現實的結構

維根斯坦認為,語言不只是溝通的手段,更深層地反映出人類理解世界的方式。語言與現實有着共同的邏輯架構,語言能夠「描繪」世界,因為它與世界共享某種形式的秩序。若我們將這樣的觀點延伸至人工智能,便可理解:AI若欲真正參與人類社會、理解人類世界,其基礎必然也立足於語言之上。

長久以來,人工智能的發展受限於其語言處理與理解能力。即便演算能力驚人,若無法掌握語言的邏輯與精妙,AI便難以真正「理解」我們的世界。然而,自從大型語言模型(LLM)問世後,AI終於具備了一種與人類溝通的「共通語言」,可以進行邏輯推演、語境理解與創意生成。

邁向類人邏輯:AI的進化方向

這項突破,猶如為AI開啟了一扇大門,促成AI被高度應用於不同範疇,無論是學生在撰寫報告時的靈感輔助,還是醫師在診斷過程中借助AI分析,語言驅動的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滲透至各種領域。

當下,AI領域的焦點之一,就是如何讓AI的思考模式更貼近人類的學習過程。筆者團隊亦正致力於此方向,套用創新的AI語言邏輯,模擬人類逐步拆解問題、進行邏輯推理的過程。

我們亦探索讓AI具備某種「自我校正」能力,使其在遭遇矛盾或錯誤時能主動檢查、修正,進而在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這不但能提升了AI的實用性,更使其成為企業解難、創新過程中的強大助力。

AI是夥伴,不是敵人

不少人憂心AI會取代人類工作甚至思考能力,但筆者認為毋須擔憂。更健康的觀點是:AI應是我們的延伸與夥伴,是助力而非對手。人類與AI的協作,不是「零和」,而是「共生」。事實上,最佳的合作模式已逐步浮現。例如:

 設計師結合AI,讓AI生成初步草圖,人類再注入文化與情感;

 法官運用法律AI助理快速查找案例,人類則根據社會價值與人情衡量做出裁決;

 軍事決策中,AI軍事系統提供即時分析,最終戰略則由人類基於倫理與全局思維主導;

 氣象學家搭配AI模型,由AI去監測、處理及分析龐大科學數據,人類用以研發預防極端氣候的創新科技。

面對這樣的未來,人類自身亦需不斷進化。人類要學會「問對的問題」,設計精準指令(Prompt Engineering),這將成為極具價值的能力。而真正屬於人類的特質——情感的觸覺、理解他人、建立連結的能力——將愈發顯得珍貴。AI的未來,將不只是技術的競逐,更是語言與理解力的升華。而在這新世界中,最關鍵的,不是誰更聰明,而是誰能提出更有價值的對話。

作者簡介:

陳智銓(Arthur),思路富邦集團(SagaDigits)創辦人 暨集團成員隨賞科技有限公司(Compathnion)行政總裁

alt not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