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為《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五周年,隨著大灣區的持續融合發展,為本港學生的升學及就業創造了無限機會。今年10月,香港善德基金會獨家贊助「香港學生大灣區生涯規劃教育發展問卷調查(學生)」和「香港學生大灣區生涯規劃教育發展問卷調查(教師)」,並邀請到香港教育大學專業團隊協助籌辦,旨在讓社會更了解本港學生在大灣區生涯規劃教育的實況。今日(18日),大會發布調查結果,最新調查發現,近九成受訪學生曾到訪過大灣區,但有43%受訪學生表示對大灣區文化僅有一般瞭解,另有不少學生對大灣區的升學和就業機會了解不足。
是次「香港學生大灣區生涯規劃教育發展問卷調查(學生)」及「香港學生大灣區生涯規劃教育發展問卷調查(教師)」由香港教育大學、香港教育大學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及香港教育大學學校協作及體驗事務處執行,並由新界校長會、九龍地域校長會、香港島校長聯會、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協辦。兩項調查的問卷發出後一個月內,分別收回5,623名來自官津、直資及私校中學生的有效問卷回覆,以及收回279份來自官津、直資及私校教師的有效問卷回覆。
「2024 香港學生大灣區生涯規劃發展調查發布會」今日(18日)舉行,香港善德基金會主席董吳玲玲致歡迎辭時表示,國家的「十四五」規劃及《粵港澳大灣區》為香港帶來了歷史機遇。香港的青年人精通兩文三語,擁有創新精神和國際視野,在大灣區的建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善德基金會今次調查報告及專家建議將助力業界協助青少年了解大灣區的發展現狀,把握時機及早規劃升學及就業。
善德基金會常務副主席湯修齊發表調查報告表示,由學生填寫交回的「香港學生大灣區生涯規劃教育發展問卷調查(學生)」結果顯示,近88%受訪學生曾到訪過大灣區,其中深圳和澳門為最常到訪的城市。惟約有43%受訪學生表示對大灣區文化僅有一般瞭解,顯示需要加強文化教育。調查亦發現,約41%受訪學生對大灣區的升學機會了解不足,僅有少數學生表示很瞭解相關資訊,而學校和社交媒體就是學生獲取升學及事業發展資訊的主要渠道。調查結果所見,在學生們的未來升學和就業計劃上,只有少數學生有明確的在大灣區升學或就業的計劃,大多數學生對此尚未做出決定;另只有約四分一受訪學生對大灣區事業發展的前景展望樂觀。對於考慮在大灣區升學或就業的學生,生活成本、對當地環境的喜歡和發展機會是主要的考慮因素。在家庭因素方面,大多數家庭對學生在大灣區升學或就業沒有明確意見,支持和不支持的比例都較低。
根據調查結果,湯修齊作了兩個具體的建議:
一、現時中學生大灣區的遊學團大部份以認識歷史、文化、科技和經濟發展,以參觀活動為主, 較少為中學生提供數天在大灣區大型公司或機構的親身工作體驗。建議教育局及民間團體將大灣區遊學團優化為中學生親身參與數天在大灣區大型機構的工作體驗團。可以在暑期或香港學校假期考慮將一個五天的大灣區遊學團優化為工作作體驗團。第一天由老師帶隊到達大灣區機構接受介紹;第二至四天讓中學生在機構作親身體驗工作;及第五天由老師,學生及機構代表共同作總結,然後由老師帶隊學生返回香港。大灣區工作體驗團期間由主辦機構為香港中學生在提供住宿(由香港教師帶隊)。
二、調查結果顯示,大部份家長對大灣區升學就業的機遇認識和支持似乎不足。對於家長教育及加強幫助家長認識大灣區升學就業的機遇與優勢,現時教育局透過學校及直接給予家長教師會的經費部份可以用來津貼家長前往大灣區交流,但比例上嚴重不足。建議教育局可以接納考慮設立專款給學校或家長教師會申請,津貼家長前往大灣區作主題交流,加強了解大灣區升學及就業機遇。
至於由教師填寫交回的「香港學生大灣區生涯規劃教育發展問卷調查(教師)」結果發現,雖然絕大多數受訪的本地教師(約95%)曾到訪過大灣區的城市,其中深圳和澳門是最常訪問的地點,但是受訪教師對於大灣區文化的深入瞭解還是較為有限,只有約3%受訪教師表示對大灣區的文化很瞭解。在教師對於學生在大灣區的升學和就業機會的看法上,多數持正面態度,認為大灣區提供了較好的發展機會,尤其在人脈網絡的構建和職業前景的開展方面。不過,教師認爲推行大灣區升學及就業生涯規劃發展面臨不少挑戰,包括人力不足(約49%)、課時不足(約48%)和學生對於大灣區概念的認識薄弱(約46%);而家長認知不足(約41%)也是阻礙進一步推廣的因素。
香港教育大學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聯席總監陳君君教授在發布會上指出,香港高等院校可以在主導、橋樑以及援助三方面,協助老師和學生認識大灣區升學就業的機遇與優勢。包括為教師、校長提供相關的職前或在職培訓課程;促進建立教師和學生的灣區實習基地合作夥伴關係;在技術與情感上援助學生對灣區升學與就業的認知等。
出席調查發布會的立法會議員陸瀚民和郭玲麗均認同善德基金會今次的調查,有助香港學生融入大灣區,升學和就業做得更好,兩人都認為可以為學生提供在大灣區的工作體驗,令他們認識內地的工作文化。
陸瀚民議員表示,讓青少年認識大灣區越早越好,有助他們的升學和就業,家長的支援亦很重要,可讓學生及早規劃未來,建立大灣區朋友圈。郭玲麗議員亦表示,調查顯示老師和學生對大灣區都有初步認識,但缺乏深度認知,認為政府、家校、商界的合作很重要,及早讓青年深化對大灣區的認識。
(左起)立法會議員郭玲麗、善德基金會常務副主席湯修齊、立法會議員陸瀚民、香港教育大學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聯席總監陳君君教授
記者會上,就讀圓玄學院妙法寺內明陳呂重德紀念中學的三位學生分享了對大灣區升學及就業的看法。中四級的陶譽天同學分享時表示,他對程式或編程方面特別有興趣,早前跟學校親身到深圳瞭解他們的科技發展,令他更憧憬未來在大灣區發展,其目標是升讀深圳科技大學。他希望學校能給予更加多的機會到大灣區進行深度學習,例如和大灣區的一些學校進行課堂上的體驗、生活上的互動等。
同校的中六級同學麥詩琪亦分享稱,她對體育和創科範疇有興趣,曾跟隨學校到過深圳、惠州、廣州、中山珠海等地進行體藝交流活動,眼見內地科技發展迅速,發展空間相對香港比較大,機會也比較多,加上普遍物價較低,因此,她目前正考慮到內地珠海的中山大學升學。她希望學校及社區可舉辦更多大灣區發展的講座,讓她更清晰了解大灣區發展的好處及機會。
總結而言,調查結果強調了在推動大灣區生涯規劃教育方面已取得的進展和存在的挑戰,同時也指出了未來改進和發展的方向。這將有助於相關教育機構和政策制定者制定更有效的策略,以支持香港學生充分利用大灣區的教育和職業資源。香港學生大灣區生涯規劃教育發展,社會上不同持分者均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隨著大灣區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香港學生需要增強他們在大灣區內多元文化環境中的適應能力,並具備國際視野和多元技能,以應對未來的挑戰和機遇。
就上述學生問卷調查報告,香港善德基金會提出了十二項有關學校、家長及大學方面的具體建議:
一、建議學校在設計生涯規劃及相關課程或活動時,深化學生對大灣區文化和歷史的理解; 二、加強大灣區升學和就業指導服務如升學諮詢、職業講座會等; 三、利用和優化社交媒體平台,定期接收大灣區的升學和就業資訊並回應學生的疑問; 四、為家長開設工作坊強化家庭參與支持; 五、建議家長多與子女溝通以提供情感和實際上的支持; 六、透過家長講座和工作坊等活動認識灣區的最新發展和機遇;建議教育局設立專款給學校或家長教師會申請,津貼家長前往大灣區作主題交流,加強了解大灣區升學及就業機遇; 七、建議大灣區的企業和機構與學校建立合作關係,鼓勵學生參與實習和工作體驗計劃。同時,建議教育局及民間團體將大灣區遊學團優化為中學生在大灣區大型機構的工作體驗團。 八、教育機構加強跨境教育合作如交換生計劃; 九、開設加強融入和適應能力培訓課程,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當地社會; 十、建議大專院校定期研究和評估學生的升學和就業興趣和需求; 十一、為教師提供培訓課程,幫助教師掌握專業知識實踐技能,以緊貼趨勢,增強協助學生的能力; 十二、為學生提升助力,通過提供實用的課程、促進跨境交流、校友經驗分享和支持創新等,為學生的未來保駕護航;
至於就教師問卷調查報告,香港善德基金會亦提出了六項建議,包括:
一、建議學校設計和推動符合大灣區發展需求的生涯規劃課程; 二、加強大灣區交流與合作,增強他們對大灣區的了解和歸屬感; 三、定期舉辦研討會和工作坊,提升家長對大灣區發展的認知與瞭解; 四、加大學校的教育資源和支援,為學生提供升學指導; 五、拓展學校與外部機構的合作,為學生提供實習和學習交流的機會; 六、制定並實施一套全面的標準操作流程,力爭所有學校均能推廣大灣區的升學和就業計劃。
另外,香港善德基金會將於12月10日下午3時,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賽馬會演講廳舉行「香港學生大灣區生涯規劃發展」論壇,邀請到全國人大代表林至頴及香港教育大學李子建教授主講,為教師搭建專業交流平台,加強教師對大灣區發展的了解,協助學生規劃前路、裝備自己、創造機遇。論壇歡迎全港中小學校長、老師和家長報名參加,額滿即止。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