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美國三大戰場 難敵中國


 

 

如無意外,中美雙方在下月將進行第十三輪會談。

中美貿易僵局持續了一段時間之後終於有望解凍,雙方將於十月初舉行第十三輪貿易談判。雖然在談判之前,美國又「出口術」威嚇,但在現時三大戰場上看,美國的贏面較低。中國有望突破5G封殺、美國不願離開中國,加上中國的數字經濟將會進一步加速,美國繼續無招可出。

消息人士透露,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會在下月第二個星期到訪華盛頓,與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和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Steven Mnuchin)進行高級別經貿磋商,爭取在十月十日前後舉行高級別會談。

原先第十三輪貿易談判定在本月進行,可惜貿易戰再度升級,令談判亦需要推遲,但中美副部級的官員九月十九至二十日,已在華盛頓舉行了工作磋商,為下月的高級別會談鋪路。近期雙方已相繼釋出善意,希望改善到會談氣氛。

美國貿易代表署公開文件顯示,由蘋果提出的十五項關稅豁免申請中,有十項與半成品電子零件相關項目已獲得批准,意味包括蘋果在內生產電腦設備廠商,將不受關稅影響。十項獲批的關稅豁免項目中,分別包含電路板、電源供應器等半成品電子零件。

豁免部分額外關稅

此外,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上週刊憲的三份文件,亦豁免了四百三十七種中國貨品繳交中美貿易戰額外關稅,相關貨品屬於美方去年向二千五百億美元中國貨實施百分之二十五的關稅的類別之中。中國方面亦「禮尚往來」,傳再向美國訂購大豆。

《彭博》引述消息人士報道,在中美副部長級貿易談判結束後,中國進口商已再次向美國購入大豆,而作為買家的國營及民營企業,均無須支付報復性關稅。知情人士指出,部分公司於週一(二十三日)在美國西北地區購入了二十艘船的大豆,合共一百二十萬噸,買家包括中糧、中儲糧及其他五家榨油企業。

雖然談判有望重回正軌,但雙方關係在過去一年多起伏不定,故市場始終不敢對這一回談判打定勝算。分析最擔心,是中美難以達成全面協議,最後只能達成一份部分的臨時協議,而美國最在意的知識產權問題,則暫不能有妥協,而此方向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預期的正好有落差,他於上週再次強調,「不要部分協議,只要全面協議」。

美國總統特朗普顧問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接受傳媒訪問時更作出「威嚇」,指若中美短期內未能達成協議,特朗普已準備將貿易戰升級,對中國貨關稅可由目前低水平關稅增至百分之五十至一百的關稅。白邦瑞指,認為特朗普只是虛張聲勢的想法是錯誤的,當局還有更廣泛的選項可升級貿易戰,包括將「戰線」擴大至金融市場。

中國的5G設備已獲得大量海外訂單。

損害國內消費力

雖然美國態度強硬,但實際上特朗普手上已沒有幾多可出的牌,即使是加百分之二十五的關稅,亦已令國內企業痛不欲生,並大削美國市民的消費能力,若加五成至一倍關稅,美國經濟自己先受重創,根本難以實行。之前美國出的牌,在現時的局面上,亦已失去勝算,才需要虛張聲勢。

美國一直在5G上與中國糾纏,政府去年八月通過《國防授權法》,禁止政府機構採購任何華為和中興通訊(00763)的產品,而現時只要採用這兩間中國企業產品的民營企業,亦被禁止與美國政府交易。美國一直想拉攏其他國家加入對抗華為的陣形,最近一個應對網絡威脅的國際組織「應急事件及安全團隊論壇」(FIRST)諮詢法律意見後,決定暫時停止中國電訊商華為的會籍。華為拒絕評論事件,但批評美國用盡一切手段擾亂公司業務。

不過,美國的計畫未如預期般順利,現時只有日本及澳洲跟隨美國,歐洲方面未有配合,而東南亞國家更積極與華為簽約。華為副董事長胡厚崑上週表示,最近華為5G業務收穫的商業合約很多,目前已有六十個5G合約,當中包括亞洲市場客戶。

除此之外,華為亦有另一招數,證明自己的技術並無問題,就是大開中門予美國企業購入。美國經濟學家弗里曼(Thomas Friedman)早前與華為創辦人任正非進行訪談,任正非表示華為願意將整個5G平台技術轉讓給任何美企,並幫助美國建立5G產業,以釋除美國對華為的疑慮。他建議集團或以收取一次性費用的方式,向西方買家出售現有5G專利、牌照、代碼、技術藍圖和生產技術竅訣的「永久訪問權」。他解釋,收購方可以修改源代碼,意味華為或中國政府都不會對使用新公司設備所建設的電訊基礎設施,擁有假設控制,讓各方都能以其滿意的方向推動技術發展。

售5G技術堵藉口

任正非表示,若美國帶着誠意接觸,承諾改變對待華為的荒謬做法,華為會很歡迎對話。任正非亦批評,美國不應因為一點小事就想毁掉華為,雙方可以認真討論,尋找合理的解決方案。」其後胡厚崑今在上海舉行的年度科技峰會上亦作出回應,指出售技術並不是複雜的問題,5G的市場快速而且供應鏈龐大,出售技術可以帶來更多競爭,有助推動整個5G產業。

若美國企業購入華為技術,其實就可以打破到美國政府對華為的憂慮,解決對國家安全的疑慮,而美國就不能再用此為藉口,打壓華為。

美國在另一個議題上,與中國的對壘亦注定要輸。特朗普不斷威脅要撤出中國,並已號召美企行動。不過,現實是美國企業不會願意離開中國,一來美企在中國的生意一直賺錢,二來就算被迫離開中國,亦不會重返昂貴的美國市場,只會轉頭生產成本較為便宜的東南亞國家,對美國來說亦是沒有任何得着。

任正非揚言,願意出售華為技術予美國企業。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上月底公佈本年會員調查,顯示會內約一百個在華美企中,百分之八十七都未開始撤出市場,亦沒有計畫從中國轉移業務,雖然比率較去年調查略低三個百分點;只有百分之三受訪美企表示,在華業務無法盈利,比率與去年一樣。調查報告指出,大部分美企仍然致力投入中國市場,選擇離開的只屬少數。

仍擬對華增投資

上海美國商會最近的一份調查顯示,有差不多一半的在華美國公司表示,將在明年提高對華投資。調查亦顯示,上海及週邊省份有百分之七十七的美國公司仍然認為在中國有利可圖。美國公司仍願意留在中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認為中國消費支出在不斷上升,對商業前景看好。研究人員指,過去數十年外商投資在中國形成的供應鏈難以被取代,遷出中國的代價太大。目前,越南雖然承接了部分轉移的生產線,但當地並沒有足夠的能力取代中國,而且生產成本也在迅速提高。

就算美企因擔心前景已離開,但大部分都不會搬回美國,振興「美國製造」只是特朗普自己一廂情願,最後只是肥了其他東南亞國家,如越南及泰國。《彭博》引述泰國工業地產商WHA,預期與中資商定的合同,該公司土地銷售合約大約一半,較去年有明顯增加。WHA旗下工業開發子公司負責人指出,目前有廠房正轉移部分生產,對泰國及越南經濟將產生重大影響。

泰國投資促使委員會(BOI)數據顯示,中國向泰國申請的外商直接投資淨額增加,在今年上半年按年大增四倍。泰國亦已推出減稅等措施,以吸引更多為規避美國關稅的企業落戶泰國。至於越南,則暫時在這場搬廠潮中領先,野村的數據顯示,計畫遷往越南投資的企業數目,為計畫前往泰國的企業數目逾三倍。

美國科技巨頭Google,亦正在進行撤出中國的計畫,惟始終不會搬回美國。《日經新聞》報道,Google正與合作夥伴重新整頓位於越南北寧省、原來生產Nokia手機的工廠,準備用來生產Pixel手機。報道指,雖然Google最終希望,可以將絕大部分與美國關係密切的硬體產品撤出中國,包括Pixel手機及Google Home,除了越南之外,Google Home的產線未來可能部分移往泰國,美國的製造業仍然不能受惠。

「數字經濟」遙遙領先

上述兩個範疇,特朗普的戰術都不能成功,而在主戰場─科技戰上,中國更是胸有成竹。雖然出口業務受貿易戰打擊,但內需仍然強勁,可幫中國頂上一段時間,而中國最強的戰線,就是崛起中的「數字經濟」(Digital Economy)數字,成為推動經濟的最大動力,有效令經濟不會出現失速狀態。

數字經濟的發展帶動產業與消費者、競爭者和供應者之間出現更加多元的互動協調模式,亦可以帶動產業朝跨世代、跨境、跨領域、跨虛實等趨勢發展。數字經濟可定義為在新經濟時代下,透過各種創新數位科技,並結合跨域整合平台與創新服務模式,重新塑造針對B2B及B2C使用者之商品與服務的買賣結構和經濟價值,產業包括數碼科技產業、科技應用產業以及創新數碼科技產業三種產業等等。

為了釋出善意,中國再向美國購入大量大豆。

據中國信通院的數據顯示,中國於去年的數字經濟規模已升至三十一萬三千億人民幣,較○八年有增加七倍,現時佔GDP比重已高達百分之三十五,居位全球第二。雖然與全球第一的美國有差距,但距離正在收窄。

中國電子商務商協會聯盟主席聶林海指出,雖然美國的數字經濟規模達到十一萬美元,但佔GDP的比重接近六成,而其他發達國家如日本及英國,佔比亦達百分之四十六及五十五,反觀中國的佔比只有三成,意味增長空間巨大。

工信部部長苗圩上週便表示,中國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進一步加快,智能製造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製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在不斷提升,截至今年六月,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就是用數字化的工具去搞研發設計,達到七成;工業互聯網的發展也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國內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台已經超過五十間,重點平台平均連接的設備數量達到五十九萬台。

民生滲透率高

除了商業場景數字化,現時中國的民生服務亦已高度數字化,包括數字交通健康指數、交通出行支付指數、教育服務指數、醫療服務指數、生活繳費指數等。

數字經濟發展得最好的地方,為阿里巴巴的發跡地杭州,《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畫(二○一八至二○年)》提出,今年長三角數字經濟指數報告顯示,杭州與上海總排名分列第一、第二位,共同組成數字經濟發展的第一梯隊,蘇州、南京、寧波、金華、合肥、嘉興、溫州和常州排名第三至第十位。長三角地區的優勢在於有世界級產業集群、優化重點產業布局,能共同推動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創新。

即使中國的網購及第三方支付等發展已非常成熟,但不代表數字經濟欠缺進一步的增長空間。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週二(二十五日)在「巴巴二○一九投資者大會」上稱便表示,阿里數字經濟體中國年度用戶逾九億六千萬,其中包括阿里巴巴集團的七億三千萬年度活躍消費者,以及支付寶超過九億年度活躍用戶,料未來五年集團將至少實現超過十萬億人民幣以上的消費規模。

未來數字經濟仍有巨大的增長空間, 張勇指出,在七億三千萬年度活躍消費者中,只有百分之二十五的人在使用服務平台「口碑」和外賣服務「餓了麼」,亦只有百分之十二是視頻平台「優酷」的付費會員,意味單計阿里巴巴經濟體,應就能帶來巨大增長。所以未來五年阿里巴巴的目標是至少實現超過十萬億人民幣以上的消費規模,服務至少十億消費者,料到二○三六年,可以服務全球二十億消費者,創造一億就業機會,幫助一千萬間中小企業錄得盈利。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