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港交所上市新規 坑股民逾二百二十億


小米作為首隻「同股不同權」掛牌股分,股價表現叫人失望,也影響了投資者對這類股的支持度。

由於證監會反對「同股不同權」制度,港交所(00388)在二○一三年失卻阿里巴巴這宗上市大生意後,一直深深不忿,至二○一七年舊事重提,最後得證監會允許,今年四月起引入上市新規,包括容許「同股不同權」及無盈利的生化股上市,目的當然是為爭取首次公開招股(IPO)生意。結果反應未如理想,由四月至今引用新規掛牌公司只有七間,且跌多升少,總計更坑了股民超過二百二十二億元。

其實曾幾何時,香港都有一家名叫阿里巴巴的公司上市,上市編號「01688」,二○○七年掛牌,適逢當年港股大時代,這家阿里巴巴上市集資逾一百三十億元,並獲股民熱烈追捧,公開發售部分超額認購逾二百五十六倍,凍資四千五百億元。該股的招股價十三點五元,首日掛牌曾高見近四十元,之後曾升至逾四十元。

市場追捧阿里巴巴,原先憧憬其母公司會注入淘寶網,結果希望落空之餘,加上業績欠佳,阿里巴巴股價愈跌愈多,至二○一二年更被母公司私有化,作價與招股價一樣,難怪公司曾被譏為「四十大盜」。其實該次私有化,已被推測是為日後阿里巴巴整體上市鋪路;結果,阿里巴巴確實於翌年展開上市研究,並以港交所不容許「同股不同權」制度上市,轉往美國掛牌。

在錢的世界裏,港交所當然不會記著這家曾經令股民損手的公司,而是記著為何會失去這宗IPO大生意。因為阿里巴巴(美國上市編號:BABA)二○一四年在美掛牌首日,就以九十二點七美元開出,較招股價六十八美元足足高出三成六,之後愈升愈高,今年更曾高見二百一十一點七美元,近日股價則在一百四十元附近徘徊。

 

美團點評在港知名度低,其上市以來股價表現較小米更差。

引入「同股不同權」

因為被證監會否決「同股不同權」,港交所失卻這宗IPO大生意,二○一七港交所舊事重提,並曾提出為「同股不同權」設立新板;至二○一八年二月,港交所就上市制度向公眾刊發諮詢文件,當中涉及容許不同投票權架構公司及尚未通過任何主板財務資格測試的生物科技發行人來港上市,以及在海外上市、屬同股不同權公司選擇香港作第二上市地等的安排。

從當天發出的諮詢文件可見,港交所欲涵蓋的上市公司特別多,即使「同股不同權」會損害小股東利益,港交所連香港作第二上市地的生意也想吸納過來。所謂同股不同權,自然是相對於同股同權,這是假定公司創辦人等的目光及遠見較其他人為佳,所以他們可以僅持小量股權,就可取得公司較多的投票權。以香港最終於今年四月三十日起生效的「同股不同權」方案,每持一股最多可擁有十票投票權,即特權股東持有一成股權,就足以控制公司。

然而,「同股不同權」的公司是否一定出眾呢?從今年以來上市的兩家「同股不同權」企業而言,答案是否定的。香港首家「同股不同權」股分是小米集團(01810),其在招股書的風險一欄裏亦提到,「同股不同權」安排將限制股東影響公司政策的能力、特權股持有人未必以獨立股東最佳利益行事等。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似乎只關心IPO數量,而不太關注質量。

小米美團表現差

小米連同超額配售權,共發售了逾二十五億股,以每股十七元招股價計,集資額四百二十六億一千一百萬元。然而,其二○一八年七月九日首日掛牌就破底,開價十六點六元,已較招股價低百分之二點四,未計手續費每股先蝕八十元,雖則之後小米一度愈戰愈勇,曾高見二十二點二元,惜也只是曇花一現,年尾計數,其十二月三十一日收市報十二點九二元,即較招股價足足跌了兩成四,其在港吸納投資者資金逾四百二十六億元,如今計已損失一百零二億二千七百萬元。

香港第二隻「同股不同權」股分為一八年九月二十日掛牌的美團點評(03690),由於香港人對其認知度較低,加上有小米前車可鑑,以致其招股公開發售部分僅錄得零點五倍超額認購,共一萬七千人入飛認購,一手中籤率百分之百。相對於小米當初招股公開認購部分超額認購近八點五倍,確是天壤之別。

不過,少人認購不代表股價不濟,其首日登場就比小米首日表現佳,最少高開百分之五點六報七十二點九元,收報七十二點六五元,較招股價六十九元高百分之五點三。可惜好景不常,其掛牌第四日就已穿底,之後反覆向下,年尾收市價四十三點九元,即較招股價低逾三成六,以其集資額三百三十一億三千九百萬元計,蒸發了一百二十億五千六百萬元。

生化股贏多輸少

「同股不同權」的股分表現不濟,無盈利的生化股又如何呢?總結今年五隻生化股掛牌,整體表現遠遠好於「同股不同權」股分,這可能是股東同股同權較公平,最起碼較容易趕走管理不善的管理層。至於盈利與否,其實與當年的基建股一樣,大家都需要投資期,願者上釣。只是生化股的風險就相對較大,皆因科研成敗變數太多,不似基建較易看得見未來。

百濟神州是首隻從美國回港作雙重上市的生物科技股。

在一八年內掛牌的幾隻生化股──歌禮製藥(01672)、百濟神州(06160)、華領醫藥(02552)、信達生物(01801)及君實生物(01877),最先掛牌的歌禮及百濟都已成為潛水艇,華領醫藥力保不失,以十二月三十一日計,收市價微微高出招股價不足百分之一,而信達生物及君實生物就大豐收,兩股分別比招股價高出逾七成二及近兩成半。

可惜的是,即使部分生化股掛牌後表現理想,但因為兩隻「同股不同權」的股分集資額都較大,小米及美團加起來的集資額就高達七百五十七億五千萬元,而五隻生化股加起來的集資總額只是一百八十二億六千五百萬元,所以埋單計數,這七隻新規上市股分,仍然令股民損失了超過二百二十二億一千萬元。

上海科創板競爭

同時,港交所這次上市新規破壞了本港恆久以來的公平原則,以「同股不同權」引入新經濟股引來眾多爭議,但未來卻未必能取得預想中的IPO數量,皆因上海的科創板已籌備得如火如荼,料最快明年首季推出,首批預計有二十家公司掛牌,且肯定質素都有保證,因這是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提及的項目,自然不能損其形象。

內地掛牌公司估值一向比香港高,即使目前內地水緊,但以中國人賭性之強,加上有習主席加持,監管當局又保證了首批股分的質素,或多或少會搶走港交所的生意,港交所可能只吸引到一些質素欠佳的公司來掛牌,這對股民來說當然非好事。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