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本地行冷待虛擬銀行牌 中資勢搶先機


虛擬銀行暫時未能吸引到很多傳統銀行的興趣。

香港的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一直被批評嚴重落後,近兩年政府已開始加緊追趕,除了於二○一六年發出多個移動支付工具牌照之外,另一項德政就是最快於今年底發放虛擬銀行牌照。不過,近期不斷有銀行表態,對虛擬銀行牌照沒有興趣,包括大行匯豐銀行。虛擬銀行早在內地及歐美市場落地開花,香港的步伐已遲一大截。市場人士認為,傳統銀行單靠提升現有的網上服務,其實仍有不足之處,所以虛擬銀行有很大的存在價值。

自金管局於去年九月宣布引入虛擬銀行以來,已有超過五十間機構向局方查詢及表示有意經營虛擬銀行,金管局上月底公布《虛擬銀行的認可》指引修訂本後,亦已有銀行公布立即「去馬」,現時已有數間機構向金管局提交虛擬銀行牌照申請,該局正審視相關資料,當中包括金融機構和科技公司。渣打銀行對虛擬銀行似乎最為積極,其控股公司渣打集團(02888)已拍板在港申請虛擬銀行牌照,目前正草擬業務營運計畫,力爭成為首批獲發牌機構之一。港產網貸平台WeLab及電子錢包TNG亦表明積極準備入紙申請虛擬銀行牌照。不過,卻不是所有銀行都對虛擬銀行有興趣,匯豐銀行近日就表態,無意參與兼認為成效一般。

匯豐香港區零售銀行及財富管理業務電子服務平台主管艾俊安出席公開活動時就表示,該行會持續投資在科技基建,未來兩年會在科技發展方面投放多達一百五十億至一百七十億美元,有信心能夠為客戶提供到數碼銀行服務,但不覺得現時申請虛擬銀行牌照會有特別的好處。作為大行之一的匯豐作出此言論,無疑是向虛擬銀行服務潑了一盤冷水。

事實上,如艾俊安所言,匯豐過去數年的確積極發展新的金融科技,對相關範疇非常感興趣,只是不太看重虛擬銀行的前景。匯豐其中一項甚有成績的服務就是個人電子支付平台「Payme」。艾俊安指,對於PayMe用戶增長感滿意,但不願透露用戶數量及市場分額。

金管局預期最快於今年底發放虛擬銀行牌照。

PayMe變革持續

以往若用戶沒有信用卡可以捆綁帳號的話,就不能使用PayMe轉帳,相對於騰訊(00700)旗下的微信支付早已可以在便利店增值,無信用卡亦可以使用。為了增加競爭力,匯豐近日終於肯改變策略, PayMe用戶可連結匯豐個人銀行戶口增值,而每月增值上限由現時的五千元大升至三萬元,若用戶再提供香港地址資料,更可以進一步提升增值限額至五萬元,而未來PayMe亦允許客戶使用其他本地銀行戶口進行增值。

除了轉帳之後,電子支付平台最重要的元素,就是商戶的支付功能,兩大中資支付工具微信及支付寶亦已一早做到。匯豐方面,已在籌備P2M(個人對商戶)支付功能,料短期內可以推出,不排除會採用二維碼(QR Code)技術。

雖說有五十間機構向金管局表態對虛擬銀行牌照有興趣,但其他本地銀行的反應其實普遍偏淡。恒生銀行(00011)副董事長鄭慧敏就指,恒生將集中火力發展網上銀行服務,並很快推出流動保安編碼,因此短期內不會申請虛擬銀行牌照,該行亦參照過外國的虛擬銀行,認為大多數產品恒生亦能提供。

至於在印度及印尼均有虛擬銀行「Digibank」的星展銀行,亦暫無意申請香港虛擬銀行牌照。華僑銀行集團旗下華僑永亨行政總裁藍宇鳴早前接受訪問時就表示,現階段無意申請虛擬銀行牌照,但會與數間有興趣申辦的金融科技公司聯絡洽談,研究營運模式及雙方有否合作空間。

中銀態度積極

反觀中資在這次的虛擬銀行甚為積極,今次發牌有機會為中資機構再締造上位機會,繼移動支付之後,成為另一個被中資主導的範疇。中銀香港(02388)早前表態,會積極研究發展虛擬銀行的可能性。

市傳中銀香港內部已組織團隊研究成立虛擬銀行,並計畫與科技公司共同發展,合作主要在科技運用上,未必涉及股權。中銀香港的取態不一樣,因為現時一般銀行在分行及網上服務的客戶多屬同一客戶群體,但設立虛擬銀行可吸引一些過去接觸不到的客戶群,尤其是年輕客戶。

支付寶香港有興趣在港提供更多金融服務。

傳統銀行因為成本問題,會向小額存戶收取月費,市場上亦有不少人未廣泛使用銀行服務,例如住在偏遠地區住的人士或家庭主婦,但虛擬銀行的經營成本較傳統銀行低,可以全盤接收這批客戶,為銀行發掘出新的客源。

長和(00001)去年與螞蟻金服成立的合資企業APSHK,在港推出港版支付寶AlipayHK,而該公司亦已表明,正研究申請虛擬銀行牌照。至於在移動支付市場已雄霸半璧江山的騰訊,對香港的虛擬銀行亦感興趣,並稱騰訊正積極研究。騰訊的殺著,除了是在港成熟運作的微信支付外,其新服務數碼身份認證項目「E證通」,將來亦可以助騰訊在虛擬銀行領域上跑贏其他對手。

騰訊的「E證通」,可於一部手機上承載多張證件,包括身分證,回鄉證、微信通行證(電子港澳通行證)等,雖然目前只供內地居民登記,但騰訊已表明,希望服務擴展至香港,並可以配合香港於二○二○年推出的數碼個人身分(eID)。騰訊已向內地部門爭取,優先在粵港澳大灣區試點推出服務。有了「E證通」,除了方便港澳居民出入境,亦可解決香港人於內地網上開戶時缺乏身分認證的問題,未來亦可以用在本港虛擬銀行服務之上,令開戶、轉帳及其他銀行服務的流程更為順暢。

缺乏競爭動力

不少本地行及外資行對虛擬銀行牌照沒有興趣的理由,大多是認為可以透過加強現有的網上及數碼化渠道便可,毋須另設虛擬銀行。有分析指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早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西方銀行系統,而即使近年大型銀行大削分行,銀行分行仍然是多過米舖,香港人已習慣輕易地就能用到實體銀行服務,所以金融業在某種程度上陷入「舒適區」,缺乏增加競爭力的動力。不過,內地的金服基礎設施向來較為貧乏,所以內地的機構會較積極爭取,兩地的風格截然不同,若香港繼續安然留在「舒適區」之內,其優勢很快亦會被中資搶走。

年輕人較接受新科技,成為創新金融服務的目標客戶群。

摩根士丹利之前發表的報告便預期,虛擬銀行的出現短期內不會對本港銀行業構成即時威脅,但一九年起,本港銀行在存款,收費服務和客戶方面的競爭將會加劇,而小型銀行或成初期輸家,而大行最終亦要提升技術產品,以確保虛擬銀行出現後仍可繼續保留客戶。銀行覺得虛擬銀行是多此一舉,其實是痴人說夢話。

相比內地以及歐美,香港在發展互聯網金融方面一直較後落後。中國銀監會自二○一四年起批准試點民營銀行的籌建互聯網銀行的申請,目前已有近二十間民營銀行獲批,亦令內地的互聯網金融規模急速冒起,除了一般銀行服務,網貸更是如雨後春筍。以微眾銀行的服務為例,僅透過手機應用程式營運,便可提供存款、貸款、理財產品銷售等金融服務,而「微粒貸」產品更只需要申請人的姓名、身份證、電話號碼,就能獲得信貸額度。艾瑞的報告指出,到一七年內地的互聯網金融放貸規模已達四萬四千億人民幣,預期到二一年更會翻近十倍至四十六萬六千億人民幣。

海外方面,歐洲的虛擬銀行亦大行其道,英國近年積極推廣數碼銀行,在英國稱之為「Challenger Bank」(挑戰者銀行),申請者獲取銀行牌照後,只要配合監管當局「開放式監管沙盒」,就可向大眾推出有限度服務。虛擬銀行沒有傳統銀行的包袱,能更大膽使用創新技術去配合銀行服務。專門針對中小企貸款的英國虛擬銀行OakNorth,便成功用人工智能平台Acorn Machine(橡實機器)加快貸款的審批流程,並能改善信貸質素,開業三年一直保持「零壞帳」的紀錄,並能將貸款審批時間大幅縮短。OakNorth已計畫今年進軍香港、中國及東南亞等市場。

客戶喜數碼渠道

虛擬銀行在全球已是大勢所趨,香港人對服務亦一早引頸以待。J.D. Power早前發表一八年香港零售銀行滿意度研究顯示,百分之五十七的銀行客戶已準備好接受主要金融機構採用虛擬銀行營運模式。調查發現,雖然約七成的客戶在過去十二個月內,曾使用其主要金融機構的網上銀行服務,但只有三成受訪者曾使用手機銀行服務,比例遠低於中國、澳洲及新加坡。

J.D. Power服務行業總監Anthony Chiam表示,對比分行和電話中心等傳統渠道,自助服務渠道例如自動櫃員機、網上及手機銀行服務等,獲得更高的客戶滿意度。即使數碼渠道的用戶體驗有所不足,但與傳統渠道相比,客戶仍然較滿意數碼渠道,因為客戶樂於使用便利的全天候服務。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