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智能城市大勢所趨 專家解構中港發展藍圖


政府選定九龍東作智能城市試點

上月在港舉行的互聯網經濟峰會,由智能城市聯盟籌辦的「智能城市提升生活質素」專題論壇,專家講者包括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中國智慧城市發展聯盟理事長李鐵;港府資訊科技總監楊德斌等,他們分享了中港在發展智能城市方面的機遇和挑戰。

 

李鐵指出,中國的智能城市發展離不開城市化發展,高速的城市化發展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目前,內地的城市化比率已達到了57.5%,城鎮人口7.93億。按照目前的發展,到了2030年內地城鎮人口將達到9億。「這代表了一個巨大的市場,是世界史上前所未有的規模。」另外,中國千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有6個,500萬至1,000萬人口的有10個,300萬到500萬的有21個,100-300萬的103個,5萬人口以上的城市近1,500個。「這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群,美國1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只有9個,而中國有16個人口超過香港的城市。這麼大的城市發展,也構成了龐大的基礎設施投資商機。」

另外,在互聯網發展方面,內地擁有世界上最大的互聯網系統,全國互聯網用戶7.3億,73%是城鎮用戶,27%是農村用戶,而手機網民更達6.95億。「互聯網、流動通訊的發展速度驚人,騰訊的活躍用戶是8.9億,中國移動是8.5億,阿里巴巴是世界上最大的支付用戶,活躍用戶5億,年度活躍買家4.39億,都是中國互聯網發展的最重要基礎。

數據科技提升生活方便度

中國智能城市發展在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取得重要的增長,其中約有300個城市已跟三大營運商(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簽署了智能城市的協議,發展覆蓋了二十多個領域的智能城市系統,包括市政服務、教育、交通、治安等。
在促進智能城市的發展中,中國政府特別強調要滿足一系列的目標。李鐵指出:「第一是生態城市,必須要促進綠色發展;第二是有利環境友好、節能減排;第三是方便居民,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上離不開智能城市的因素,比如說快遞,建基於互聯網背後強大的數據系統,再加創新,通過市場的力量進行研發,提高居民生活的方便度。」而中國政府促進智能城市的發展有四大因素:智能的家庭、智能的社區、智能的園區、智能的城市,不同的單元主題中有不同的企業提供市場服務,像一些科技企業、房地產企業、家電企業、互聯網企業,都建立了智能城市部。
李鐵認為,中國的智能城市發展有以下的趨勢。「第一是服務從碎片化轉變為系統化,目前為止,全世界的智能城市,絕大部分仍處於碎片化階段,各個企業根據自身的發展進行智能城市服務的發展。我們正在出現整合,希望在一個空間、平台內,能把各種最先進的智能要素(如大數據、支付、醫療)集中起來,再把它實現系統化。過去是每個企業在做自己的智能城市,我們努力搭建平台,讓不同的企業進行融合,進行互補。」

政府主導轉向市場主導

第二個趨勢是由政府主導轉向市場主導。「過去智能城市是政府主導,出現碎片化,現在政府轉型,不再搞政治工程,更多的提高城市的效率。舉個例子,最近在內地出現共享單車熱,在短短半年內,各地出現一片黃、一片綠,一片藍,其實以往政府也提供了共享單車,包括北京、寧波,但只限於固定的站點讓人取車,使用完後要交還回原點,這沒有解決最後一里路的問題,因為站點與住所有一定的距離。而現在的共享單車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只要每年交一、兩百塊錢,就可以在任何地方享用單車,可以將單車停放在任何地方。有了摩拜一類共享單車後,人人都在騎,成為了中國智能城市發展非常重要的新元素,解決了人民生活方便的問題,也是由政府主導轉向市場主導的典型例子。」

第三是促進互聯網和IT產業和城市運營商、開發商的合作,過去電訊企業、互聯網企業是各自為政,而接下來可望與房地產企業、金融企業更多的合作,從而實現很多的創新,在智能城市的系統化有更堅固的基礎。

移動數據角色關鍵

第四是數據源的變化。「政府強調大數據,認為對管理可以起很大的支持作用,而過去大數據系統主要是通過政府的商貿數據,可是現在移動的數據源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數據的概念。比如說,現在整個城市的交通管理基本上靠移動數據的支持。事實上,人口管理、產業發展等的數據可以每分每秒變化,移動數據源有利掌握其中的狀況。而且很多的大數據公司,它們的數據源既依託了網絡企業,像摩拜單車、滴滴打車、三大電信供應商等,這些數據源將會對政府的管理帶來革命性的變化,無論對於智能城市的規劃、管理和信息的掌控,都有大的便利性作用。」

李鐵指出,接下來中國的智能城市要進一步實現市場化、系統化,各個企業都在加大研發實力,而國家發改委、智慧城市聯盟等亦在促進企業跨界別合作,讓更多企業在這個平台上進行合作、利益分享。」

人口與建築老化挑戰

在2016年的施政報告中,特首梁振英提出將香港發展成智能城市,並於同年9月委託顧問,就發展智能城市的藍圖展開研究。港府資訊科技總監楊德斌指有關報告將於今年中出台,他在「智能城市提升生活質素」專題論壇上分享了有關藍圖的一些主要方向。
為何香港要發展智能城市?楊德斌表示,首先香港作為一個城市,每天面對新的挑戰,就人口而言,香港人口正在老化,今天有16%人口在65歲以上,10年之後將會上升至24%,20年後會升至29%,即是每三人中就有一人是65歲以上。而香港人的壽愈來愈長,女性平均壽命達87歲,取代日本成為全球最長壽,而男性的壽命平均也達84歲。人口老口將會對社會構成重大負擔,特別是醫療系統。「香港今天擁有非常良好的醫療系統,但假如當人口老化持續,而我們仍然沿用現時的健康檢查方法,這負擔將難以承受。」
其次,香港1,000平方公里的面積居住了730萬人,人口以至建築密度都非常高。在人口老化的同時,建築物亦面對同一問題,全港有超過30萬幢40年以上樓齡的建築物,因此有大量的建築物和地區需要重建。在重建的過程中,智能的綠色元素將令城市出現新景象。第三,香港經濟傳統上依靠四大支柱:金融服務、貿易物流、專業服務和旅遊,而過去幾年本港的GDP增長介乎1%-2%,未來有何新的增長點?智能城市發展可以提供新的出路。最後,香港簽署了巴黎氣候協定,要在實踐減排承諾的同時達到可持續發展,必須從城市管理上進行革新。

香港發展六大元素

港府委託顧問就以下範疇展開研究。首先是政策目標,借助資訊科技應對一些傳統上難以解決的挑戰。「現在,憑藉新技術的引入,出現新的模式以應對城市挑戰。像李鐵理事長提到的單車共享,利用流動電話與單車的連接,大家都可以更好的利用單車。智能城市發展的政策目標當然是令生活質素得到提升,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更高效率,以及吸引國際人才和投資,協助年青人及市民繼續創新。」
第二是智能城市的發展計劃。楊德斌提到學者布特高漢(Boyd Cohen)提出的「智能城市輪」(Smart City Wheel)中智能城市的六大元素,將會是香港發展智能城市的重要指標,包括:智能經濟、智能環境、智能流動、智能市民、智能生活和智能政府。
在智能經濟上,香港需要新的經濟發展方向,可以利用科技和創新作為增長引擎。具體而言,政府將會開拓金融科技、數據樞紐、智能製造、區塊鏈(Blockchain)、智能生態系統。香港近年在這些領域都有快速的發展,亦得到良好增長。而創新科技局的成立,會專注於以上工作,令香港經濟有更多元化發展。

港鐵模式成功輸出

他以港鐵為例,它們創建了一套優秀的模式,借創創新科技去提升服務水平。「當年港鐵率先引進八達通,在全世界屬非常先進的工具,但其實這技術最先是由日本引入,但最初的過閘時間需時10秒,對香港人而言是太長了,而港鐵成功將過閘時間減至2秒,以適應香港人急促的生活節奏。這是香港發展智能城市的一個指標,我們不一定需要自家發明新的技術,只要將技術調校至適合香港環境,假如能在高速、高密度的香港取得成功,就有條件輸出海外。而港鐵在這方面做得十分出色,已經可以將經營模式輸出多個地方,包括北京、深圳、澳洲、倫敦、瑞典。內地將有超過500個城市邁向智能城市發展,香港在這方面有很大的發展機遇,加上一帶一路的規劃,可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第二,是智能環境,環境局剛公布《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行動藍圖》),概述應對氣候變化的中長期工作及2030年的碳排放減排目標。楊德斌指這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將香港發展成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元素包括綠色建築、加大LED照明使用、利用太陽能和風能。

第三智能政府,楊德斌認為政府可與私營機構分享資訊,以更好的為市民服務。他指,政府已為開放大數據推三部曲,首先推動政府部門開放更多大數據,第二部曲是優化應用程式介面(API),讓人更易在平台拮取大數據去寫應用程式,第三部曲則是將私人企業的大數據,一併公開。而發展局正準備就「空間數據共享平台」開展策略研究,目標是日後的土地規劃數碼化,從而與其他政府部門、私人機構在同一標準下進行溝通,令工作更有效快捷。

研推電子身分證

第四智能生活,這是港府致力建構的一環。他提到日後的醫療體系難以承受長者例行的身體檢查,如要解決長者的醫療問題,可考慮使用數據、視像醫療、智能醫院去應對。

第五是智能流動,香港在公共交通的發展非常成功,90%市民日常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日後能否讓公共交通工具更易於使用和多元化?他認為可以考慮在連接住所與公共交通工具之間,建設智能步行通道。另外,港府已在2015年的施政報告提出以九龍東作試點,安設智能交通燈,以提升人與車輛的暢達度。

第六智能市民,楊氏指出,隨著科技應用的普及,將會令職業工種大幅轉變,市民的技能亦要進行提升,以應付日後工作所需。同時,因應日後需要更多的電子服務,包括銀行、支付以及政府服務等,為市民提供一個安全的電子身分證亦在政府研究之列。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