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鄧耀昇:「廣深港澳科創走廊」與 香港科創發展


鄧耀昇 「Stan Group主席」「 粵港澳大灣區經貿協會會長」 sgcc@stangroup.com.hk

今年公佈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大灣區戰略定位之一,是成為具有全球影響的國際科創中心。為實現這一目標,規劃中也明確提出,核心措施就是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據了解,香港與澳門納入這一科創走廊,其實是在大灣區規劃綱要出台前不久才成為定案,此前的規劃只是廣州到深圳。

目前問題所在,是走廊上在科技與製造業成績突出的三個重要城市廣州、東莞、深圳之間,創新要素的流動並不順暢。除了廣深之間爭奪地位,也有發展歷史限制:廣州的商貿歷史悠久,高等教育與科研院所實力雄厚,但製造業起步較晚,金融服務水平也有限。深圳創新型企業多,科技應用能力強,沒有歷史包袱,更得益於金融優勢,但科技教育仍較遜色。地處廣州深圳兩大城市之間的東莞,這些年來,在從傳統製造向創新「智造」轉型的過程中,付出了極大努力,效果明顯。

廣州、深圳、東莞這些城市各自為戰,搶奪自然資源、人才資源、金融資源的競爭有走向惡化的隱憂。正是基於這一問題,在政府協調下,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概念應運而生,其目的在於通過對區域內創新要素的整合與配置。得益於大灣區規劃綱要,科創走廊將香港、澳門納入其中,無論從範圍還是層次上都得到提升。站在整體的視角,具有突出高等教育實力和深厚科技創新能力的香港,能夠成為科創走廊的重要節點。同時,科創走廊也是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機遇。

首先,科創走廊為香港科創發展奠定現實基礎。香港高等教育十分發達,在世界權威科研雜誌上發表的論文數量不低。但沒有轉化為產品及走向市場的能力,科技發展終歸是閉門造車,或者科技成果無法落地,成為極大的資源浪費。因此我們必須看到產業基礎、全產業鏈、轉化能力、市場規模、人才儲備等,珠江三角洲所蘊蓄的實力,為未來香港的科技創新發展提供了無限的動能。

其次,《綱要》的頂端設計,也為香港科創發展提供了協作機制。大灣區要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香港必然是當中的核心,這既是由實力地位決定,也是由香港中西交匯的位置所決定。制定《綱要》時,相信內地政府充分考慮到港澳地區的重要地位,以港澳因素為突破點展開規劃,可謂用心良苦,其惠及港澳同胞的初衷亦躍然紙上。

回顧大灣區概念提出和《綱要》印發以來的發展,科創走廊上的內地城市已經按照規劃逐個項目開展工作,如廣州的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目前已經吸引微信、復星、唯品會、環球市場、阿里巴巴等互聯網龍頭企業為主的20個項目落地。7月初,環球夢大廈率先落成,建築期只耗時14個月!緊接著,阿里巴巴、唯品會等項目的大樓也將投入使用。深圳在建成「雲腦」、「靶場」、「雲網」三個大科學裝置外,還正在加速建設鵬城實驗室以及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在建設第四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項目的競爭中也已基本佔據先機。對東莞而言,投資23億元建立的中國散裂中子源,以及華為研究院的入駐,極大提高了其科技實力。

對於本屆特區政府來說,科創發展亦是重中之重。自2017年以來,特區政府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投入約為1,000億元,著力打造香港的科創生態環境。正如創科局楊偉雄局長所說:「香港在大灣區發展科技創新中心的過程中,自身科創發展也迎來了難得的黃金時機。」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