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迎戰16度:走塑要成功 要從源頭開始


每個膠樽自行分解需時長達四百年,被廢棄的塑膠已嚴重影響到自然生態。

一個膠樽需要四百年時間自行分解,每年人類棄數以萬噸計的塑膠,已為全球生態造成嚴重的影響。為了提升公眾對整體回收及減廢措施的信心,港府計畫推行免費廢塑膠回收服務先導計畫,以增加塑膠回收力度。參考海外的例子,要全民「走塑」,除了靠政策外,若能與企業合作,從源頭開始減廢,並推動企業生產更多塑膠替代品,走塑過程將可更為順利。

政務司司長張建宗近日發表題為「走塑走即棄」的網誌,指政府正計畫推行為期兩年的「免費廢塑膠回收服務先導計畫」,據知,政府將以三個不同地區作試點推行先導計畫,有關回收服務覆蓋各區公私營住宅、學校、公營機構及環保署轄下的社區回收中心和「綠在區區」等。

環保署將以服務合約形式聘請承辦商直接從上述地方收集廢塑膠,作進一步處理,包括分揀、破碎、清洗及熱熔等相應的循環再造工序,製成再生原材料或再造產品,轉售出口或供應至本地市場,確保回收後的廢塑膠獲妥善處理。張建宗指出,會在今個立法年度研究「走塑」方案,並預計在今年底招標並在明年內逐步推展。

他強調,源頭「走塑」才是最根本方法,形容自己是支持「走塑」的一份子,經常會提醒自己和身邊人減少使用即棄塑膠餐具,以及在購物時自備購物袋。他表明政府會多管齊下積極減廢,包括就塑膠飲品樽引入生產者責任制度,促進這些膠樽的回收和循環再造;同時亦會在本立法年度展開研究,了解各地對即棄塑膠餐具的規管,深入探討適合本港的「走塑」方案。

污染食物鏈

塑膠本身是由石油製成的聚合物,普遍具有聚氯乙烯的有毒物,在生產過程中,對空氣及水會產生嚴重污染。而染有顏色及印有油墨的塑膠品含有鉛或鎘等有毒物,會在焚燒時進入大氣或從掩埋場中透出而污染環境。

此外,被廢棄的塑膠亦會影響到自然生態,每個膠樽自行分解需時長達四百年。而且每年更有大量海鳥、海龜因誤食塑膠而活活餓死。而飄浮在海洋中的塑膠,分解成體積比沙粒甚至塵埃更細的「微塑膠」,經過食物鏈層層累積,更讓人類有機會吃下塑膠海鮮。二○一六年,綠色和平發布《海鮮中的塑膠》文獻研究報告,就發現逾一百七十種海洋生物體內曾發現微塑膠,包括香港市民常食的烏頭、蠔、青口、丁香魚、龍蝦和瀕臨絕種的藍鰭吞拿魚等。

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指政府計畫推行「免費廢塑膠回收服務先導計畫」。

環保團體「綠色和平」估計,現時全球每年有一千二百七十萬噸塑膠流入海洋,相當於每分鐘有一輛垃圾車將塑膠垃圾倒進海中。有研究更指,到二○五○年,海洋裏可能「膠多過魚」。至於香港,張建宗在網誌提到,在過去三年平均每日有超過二千公噸的廢塑膠被棄置在堆填區,約佔本港都市固體廢物棄置總量的兩成,其中膠樽及即棄膠餐具各佔廢塑膠棄置量約一成,顯見污染問題迫在眉睫。

多國推棄塑計畫

為了解決塑膠問題,近年全球各地的政府都加快推出「減塑」、「走塑」的政策。當中在早期,大部分政府的減塑方案主要是塑膠袋收費的做法。如丹麥可就是這方面的先鋒,早在一九九四年就實施相關政策。

而近年,不少政府更走向大型禁塑的階段,如法國是西方世界中走得較前進的國家,在二○一六年通過了新的環保法案,在二○一七年起,連超市包裝蔬果的小塑膠袋都禁用,另還將於二○二○年全面禁用塑膠餐具、碗盤,全面改採生物可分解的材質。

美國華盛頓則於二○一六年立法禁止使用不可生物降解的發泡膠盒。台灣亦會由明年七月一日起禁止公營部門、公私立學校、百貨公司和購物中心、連鎖速食店等提供即膠飲管,並由二○二○年開始,分三階段減少塑膠餐具使用量,最終在二○三○年全面禁止使用塑膠製品。

讓人意外的是,一向給外界有落後感覺的非洲現時亦有超過十個國家進行禁塑措拖。其中盧安達早於二○○八年便禁止國內廠商生產塑膠袋,入境當地的人士,如是行李中含有塑膠袋,還會被機場檢務人員沒收。

回收政策落後

除了限膠,部分政府亦推出政策鼓勵回收,如歐洲多個國家的按樽制度已經相當成熟,一般會在超市外設有自動按樽機,投入空樽後,便會退按金。反觀香港,政府除了在二○一五年開始第二階段的膠袋徵費,把徵費商戶擴展到所有的零售商戶;要求向客人在索取膠袋時徵收至少五亳子的費用,以及停止在政府場地的自動售賣機出售一公升或以下塑膠樽裝水外,就沒有其他的走塑的政策,顯然落後於全球。

政府將在學校等地點推行「免費廢塑膠回收服務先導計畫」。

在政策落後下,市民的走塑行動力亦不夠高,浩洋青年商會今年五至七月在網上及街頭訪問五百八十名市民,及六十間食肆其對自攜飯盒及徵收「飯盒稅」的接受程度,近九成受訪市民雖然贊成購買外賣時應自攜飯盒,原因多與節省外賣餐具費、更環保及健康有關。但有多達四成市民表示,因帶飯盒不方便以及個人消費習慣緣故,平日外賣時不會自攜飯盒。

要改變有關的現狀,除了政府要加快落實各種走塑的措施外及加強教育,亦可以考慮與商業機構合作。參考不少海外的例子,在走塑過程中,企業的參與是相當重要的。如近日馬莎百貨、寶潔(P&G)和可口可樂等零售和日用品大企業,聯同其他三十六家英國企業簽署承諾消除不必要塑膠包裝的契約,由於他們合計佔英國塑膠包裝市場的百分之八十,可想像影響力將會相當龐大。

需與企業合作

香港近期亦有企業開始加入走塑行動,如連鎖快餐肯德基自上月二十三日起在香港和澳門全線分店,不主動派發塑膠飲管和杯蓋。麥當勞亦於本月起,全線麥當勞和McCafe每逢週一實行「無飲管星期一」。不過,回響好壞參半,雖然有支持者,亦有為數不少的市民擔心,沒有飲管容易整杯倒瀉,甚至有批評指有關政策是出於快餐店為節省成本而生的。

其實要市民認同更多走塑措施,政府需更積極與企業合作,推出替代品。如加拿大溫哥華市政府就撥款協助小型商業機構轉用可持續的物料,來替代膠飲管、發泡膠盒和杯。台灣環保署早前發布「禁止提供一次性塑膠飲管」的政策後,當地不少品牌就爭相推出各種物料製作的飲吸,如以甘蔗渣製的飲管,讓當地「走塑」過程更為順利。又如日本,就有生產商製作可食用的筷子、蘭草製成榻榻米味道的餐具;比利時則有用廚餘薯仔皮製造杯及碗碟等。政府如能支助企業生產塑膠的替代品,相信走塑過程會更為順利。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