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迎戰16度:洋垃圾滯留 推高港人均廢物產量


本港二○一七年都市固體廢物平均每日產生量,較二○一六年上升了百分之三點七。

環保署最新公布《都市固體廢物監察報告二○一七》,指本港二○一七年都市固體廢物平均每日產生量較二○一六年上升了百分之三點七。而人均棄置量為每日一點四五公斤,更是二十四年來新高。

近年本港政府加強宣傳減廢,卻愈減愈多廢。箇中原因在於內地收緊進口垃圾,以致洋垃圾滯港,加上回收業倒退,垃圾回收無路。環顧東南亞各地區近期都加緊修例接收洋垃圾問題,本港政府對此亦責無旁貸。

環保署公布《都市固體廢物監察報告二○一七》,指本港二○一七年都市固體廢物產生量為五百六十六萬公噸;平均每日達一萬零七百三十三公噸,較二○一六年上升了百分之三點七。

當中,廚餘為最大的棄置物,約佔三成四,相較二○一六年上升百分之一點七。而其上升由工商業廚餘所拉動,有關的棄置量由二○一五年的每日人均零點一四公斤,增加至二○一七年的零點一八公斤,至於家居廚餘的人均棄置量則維持在每日零點三二公斤。棄置量佔了兩成四的廢紙為第二大成分,棄置量較二一六年增加了百分之十二點八。而廢塑膠則為第三大成分,在二○一七年佔了總量的兩成,棄置量相比二○一六年輕微減少百分之零點四。

若以來源分類,六成廢物是來自家居,平均每日有六千四百零四公噸,按年升了百分之零點二;其餘為工商業廢物,有達四千三百二十九公噸,按年升百分之九點五。撇除人口增長因素,人均棄置量為每日一點四五公斤,高於二○一六年的一點四一公斤,亦是二十四年來新高。

由於環境局於二○一三年推出《香港資源循環藍圖二○一三至二○二二》時訂下目標,每人每日都市固體廢物棄置量要由二○一一年減少百分之二十,至二○一七年的一公斤或以下;而至二○二二年的目標則是減少百分之四十,即至零點八公斤或以下,故今年本港的情況顯然「大肥佬」。

回收開倒車

除了減廢失敗,本港回收數字亦大開倒車。二○一七年整體回收總量為一百八十三萬公噸,逾九成出口。當中紙類的回收率為百分之四十六點二,按年減三點四個百分點。有色金屬(例如銅)回收量更是按年暴跌百分之三十二。

 

工商業廚餘的在二○一八年的棄置量為零點一八公斤。

對於數字差強人意,環保署就認為垃圾增長與本地經濟顯著擴張有關。同時由於近年外圍可循環再造物料市場持續不景氣,且香港週邊地區漸漸嚴管進口,影響本地回收業。市場分析則認為,本港垃圾問題,主要有兩大因素,一是在工商業廢物因為網購盛行而飆升,以及本港近期有洋垃圾出現,在源頭減廢做得不好下,數字自然升;二是廢物回收度不足。

當中洋垃圾的情況為近年才出現,環保團體綠惜地球引述統計處最新資料,發現工業廢物的每日平均棄置量由二○一六年的九百二十五公噸,上升至二○一七年的一千一百一十公噸,增幅高達百分之二十。該組織推測有大量垃圾是來自外地的,原因是香港過往一直為中國的垃圾貿易中轉站,自去年中國內地收緊進口廢物的標準,新修訂的進口廢品標準規定,廢紙的夾雜物含量由百分之一點五下調至百分之零點五,廢鋼鐵的夾雜物含量則不能超過總重量的百分之零點五。結果香港無法直接轉口「洋垃圾」到中國。

雖然目前法例規定不得進口廢物於本港棄置,但循環再造物料則可進口,故有不少進口廢物會以其他物品名義申報「瞞天過海」。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解釋,如大批廢電線改運至本港處理時,回收商會拆解並提取當中價值高的物料如銅等,但「電線皮」的PVC塑膠則在港棄置。他以聖誕燈飾電線為例,銅的部分只佔近三成,即每處理一貨櫃共十八公噸的電線,同時會產生近十三公噸的PVC垃圾,為本港的堆填區帶來壓力。

應修例應對

中國對進口垃圾「落閘」,不止本港遭殃,馬來西亞、泰國、台灣等亞洲地區均同樣遭到洋垃圾場入侵。以馬來西亞為例,二○一八年一至七月,進口了七十五萬四千噸塑料垃圾,當中只有百分之九的是可以再循環。而這些垃圾中,有五成三是來自美國、日本和英國。由於當地有居民露天焚燒塑料垃圾,垃圾問題正在威脅當地人的健康。

問題嚴峻,使東南亞各國加緊修例作應對,如泰國政府在二○一八年六月下令,暫時禁止進口電子與塑膠廢料,並檢查全國的回收設施;馬來西亞政府在七月撤銷業者進口洋垃圾的許可,責令業者限期改善因此產生的污染。越南則在六月宣布暫停進口廢紙和廢塑四個月,並打擊非法走私洋垃圾。

中國內地已新修訂的進口廢品標準規定,廢紙的夾雜物含量由百分之一點五,下調至百分之零點五。

環保團體均認為本港環保署有責任把「洋垃圾」拒諸門外,並呼籲政府應盡早落實垃圾收費。當中立法會議員區諾軒亦批評,週邊地區對廢料入口都設標準,本港現時情況十分落後。他指環保署應調查工業垃圾急升的原因及其來源,並檢討現行處置廢物政策,以免本港成為「垃圾場」。

至於對應本地產生的垃圾,推行一個完善的垃圾分類制度是逼在眉捷的事情。而內地興起的「互聯網+廢品回收」模式值得參考。在深圳,垃圾分類回收試點會增加科技元素:居民將垃圾分類裝好,在膠袋貼上二維碼,拿到回收點稱重、掃碼後,手機中的相應APP賬號就會增加積分,憑積分能換禮品。

增土地補貼

除了對洋垃圾要有更嚴把關,政府亦應大力發展回收業。現時回收業面對的問題重重,香港浸會大學嘉漢林業珠三角環境應用研究中心的調查發現,出現虧蝕的回收商由二○一六年的百分之三十五,微升至二○一七年的百分之三十八,當中小型回收商經營更困難。其中一大原因在於內地收緊進口垃圾,由於預計二○二○年底內地會全面禁止海外進口廢紙,對業界的影響更為深遠。

此外,回收業界難覓合適土地發展,亦是一大挑戰,回收行業屬中長期投資,需要穩定的營運環境例如長期土地租約。但香港寸金尺土,政府現時提供的土地多屬短至中期租約,而由政府設立的環保園門檻對於中小企而言又過高。回收基金亦對業界支援不足,現時本港回收業有約一千八百家企業,絕大部分屬於中小企業,但回收基金在一五年至今只批出一百九十二項申請,普遍中小企業更只獲批十五萬以下的資助。政府如決心推動發展,應多檢討回收基金及環保園門檻,並向業界提供土地補貼。

又社會上由企業發起的環保行動亦有助支持業界,例如本地飲品品牌維他奶(00345)計畫為一些本港學校免費提供「啡色」分類回收桶和所需垃圾袋,作為在校園範圍內回收乾淨飲品膠樽的設施,並由協辦機構提供回收服務及追蹤回收紀錄成效,這些自發性的行為都有助回收業的成長。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