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迎戰16度:化石燃料撤資潮 油企經營風險升


分析指投資化石燃料的損失風險已超過獲利預期,投資者應作相應調整。

全球暖化造成極端氣候,大型天災頻生。雖然各國正努力減碳,但去年全球碳排放量不減反升,幸好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最新報告帶來好消息,認為靠電氣化,以及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就能達成四分之三的全球減碳目標。

能源轉型成為近年的環保一大課題,各國除了發展再生能源外,亦加緊從化石燃料投資中撤資。撤資行動固然會影響石油類企業的前景,投資者不得不防,然而分析指,相關企業亦未必死路一條,前景如何,主要還要留意有關企業界會否有積極行動,及時轉型。

根據國際研究組織發布的全球碳預算報告,估計二○一四至一六年全球碳排放為零增長,而二○一七年則錄得百分之一點七碳排放升幅,而最新的二○一八年度更增至百分之二 ,二氧化碳排放量達三百七十億噸。報告顯示, 二○一八年是有記錄以來排放量最高一年。

各國碳排放增加的原因各有不同,但主要受經濟增長、運輸與工業發展,以及再次增加使用煤碳所致。當中中國繼續為全球最大排放國,其碳排放量上升近五億噸,原因是國內經濟增長放緩,部分地方政府放寬空氣污染與碳排放,以滿足工業生產。

全球污染境況堪虞,然而,本月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於德國舉辦的柏林能源轉型對話(Berlin Energy Transition Dialogue)中發表的「全球能源轉型二○五○年計畫」研究報告,就為環境保護帶來喜訊。報告指在全球能源轉型的「REmap」規畫下,人類的能源相關碳排放量有望在二○二○年達到頂點,隨後就一路向下,至二○五○年,全球的碳排放量可比如今低百分之七十。

再生能源成救星

報告如此樂觀,是經過一番的計算。「REmap」主要規畫可以分成發展再生能源、加速電氣化,以及提昇能源效率三部分。報告認為只要前兩部分能夠達標,便已可達成四分之三的減碳目標,若再加上提昇能源效率,便能達到九成的目標。

報告進一步指出,現時全球電力的耗消只佔全球能源消耗 兩成,其他主要能源消耗如汽車的汽油、航空與海運的燃油等,未來隨交通領域的電氣化,例如燃油車輛改為電動車,到二○五○年,電力佔總能源消耗將達一半 。而在成本繼續下降與加速規模化之下,加上電動車有使用可再生能源製造的氫作為燃料的趨勢,估計到二○五○年,全球電力需求將有八成六由可再生能源供給。

中國為全球最大排放國,去年碳排放量上升近五億噸。

報告提出,能源轉型的最大推動力是因為能夠省錢,避免了燃油直接污染社會所造成的成本,估計每投資一美元於能源轉型,將有三至七美元的相關回報,至二○五○年,累計總回報可達六十五至一百六十萬億美元,而各國能源方面的總補貼至二○五○年將減少高達十萬億美元。

需投資十五萬億美元

這份報告更列出採用其能源轉型規畫,與不採用的對照,當中至二○五○年,採用組別的全球GDP 將高出百分之二點五 ,這還未計算氣候變遷造成的損失,若計算有關損失,採用組別的GDP更可高出百分之五點三 。不過,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認為,要達到這個宏願,在二○五○ 年之前,全球還需要額外投資十五萬億美元。

為了達標,其實近年各國政府都加緊開發再生能源,以德國為例,現時再生能源現已佔德國發電量的三成八,而德國政府計畫在二○三○年前把比例提升至六成五。近日該國位於德國魯根島(Ruegen)和瑞典海岸線之間的波羅的海上的阿科納風場(Arkona)正式開幕,共有六十部風機,可供應三億八千五百萬瓦特電力,足供約四十萬戶人家使用。

另外,西班牙總統佩德羅.桑切斯(Pedro Snchez)今年二月宣布一項為期十年的一攬子能源和氣候政策。根據新的方案,到二○三○年,西班牙將有七成四的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佔總能源需求的百分之四十一。方案還要求至二○五○年,讓全國所有電力均需來自可再生能源。

除此之外,化石燃料料將出現撤資潮,亦將成為能源轉型推動力。化石燃料是指地層埋藏著的腐化植物和動物,經過數億年暴露於地殼的熱能和壓力下所形成的可燃有機物料,再轉化為原油、煤炭、天然氣及重油。愈來愈多高等學府、宗教機構、城市和國家,如英國教會,法國保險公司AXA都承諾減少此類投資,令相關的業產慢慢被淘汰。

主權基金紛撤資

當中較大規模的行動包括二○一五年五月挪威議會投票一致通過,建議挪威主權財富基金從煤炭企業中撤資,把約百多間企業被列入撤資名單,涉及資金總額逾八十億美元,並開了各地的撒資浪潮。

蜆殼早前收購了德國居家儲能公司Sonnen。

而去年七月,愛爾蘭共和國下議院通過法案,強制要求價值八十億歐元的「愛爾蘭策略投資基金」在五年內出售超過三億歐元的煤炭、石油、天然氣和泥炭投資,如果有化石燃料公司願意轉型,便允許投資該公司的轉型工作。分析指愛爾蘭有如此的動作主要是因為愛爾蘭現時減碳水平不高,不少家庭的暖氣仍然是靠煤炭和泥炭供熱,因此,當地家庭的排碳量,比歐盟平均值高了六成,故政府為保國際聲譽,而有意急起直追。

除了政府,過去幾年民間亦有不少的化石撤資行動,當中以各地大學的反應最為熱烈,至今年四月,全球約有一百四十八所大學進行全面或部分撤資,不再財務上支持化石燃料生產,包括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耶魯大學 (Yale University)及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等知名學府。

當中如美國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的所有系統分校,已公然宣稱不再投資於燃煤與油砂產業,學校更將其資金轉投資於對抗氣候變遷的相關計畫。在歐洲,一手用心打造「綠色校園二○二○目標」的哥本哈根大學(University of Copenhagen),更是將全數校務基金從化石燃料產業裡撤除,讓校園在實體環境和投資上。

及時轉型謀生路

而根據Arabelle Advisors編制的報告,現時有近一千間、管理共六萬二千四百億美元資產的機構投資者承諾會把約五百二十億美元的化石燃料投資撤出。國際環保組織350.org執行董事May Boeve談到:「自二○一一年學生推出氣候行動以來,化石燃料撤資活動已經成為動員數萬億美元支持清潔能源轉型的主流金融運動,撤資承諾主要由全球保險公司,養老基金和其他大型資產所有者推動。」

在這股化石撤資熱潮中,相信最傷的必是一眾石油企業,能源經濟及金融分析研究所金融總監聖齊洛(Tom Sanzillo)早前已指出,繼續投資化石燃料的損失風險已超過獲利預期,投資者應作相應調整。

不過,亦有學者及專家認為,倘過早停止投資化石燃料企業,特別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大力支持下,化石燃料未來數年間或仍是主要能源,撤資可能錯過回報機會。另外,亦有石油公司積極轉型,如蜆殼(Shell)早前收購了德國居家儲能公司Sonnen,這家新創公司在美國與澳洲均有好成績,是分散式再生能源與儲能的要角,並以抵消化石撤資的影響,故前景未必太淡。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