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粵港澳大灣區共同體:三地政協 灼見大灣區


從廣東省政協,以至深圳或廣州等城市,發展大灣區均為主要話題。

廣東省、深圳市、廣州市政協全會早前先後舉行,期間政協委員們圍繞「如何做好粵港澳大灣區這篇大文章」進行一場又一場「頭腦風暴」,替這個「全球最大灣區」的規畫和建設集思廣益。不要以為政協的建言都是「歌功頌德」,其實都是極有針對性及建設性的提案。如廣東省政協便點出大灣區內城市之間的競爭和衝突,會削弱了區域科技創新的溢出效應;也有政協提到創設「灣區科技大學」。深圳委員們多論及大灣區經濟、文化、醫療、教育的融合發展。至於廣州市政協們,多以文化角度出發,望把廣州塑造為「人文灣區」。

廣東省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一月廿六日開幕,九三學社廣東省委會提交的《關於推進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的建議》指出,目前面臨的突出問題集中在:存量用地再開發困難、三地文化認同度不足、環珠江口生態環境破壞,建議從合作推進「三舊」改造、建設文化交流發展基地和宜居岸道等方面「下功夫」。民建廣東省委會則在《加強城市群協調發展提升大灣區科技創新能力》提案中提出,內地與港澳地區在經濟、社會、制度、思維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制約了三地高校及科研機構資源分享和人才流動,而且珠三角城市間的競爭與衝突,削弱了區域科技創新的溢出效應。

廣東省政協委員常巨平則認為,應明確大灣區多中心協同發展,充分利用港澳的科技創新優勢資源,加快整合大灣區內科技創新能力,全力推進穗港、深港和珠澳建立科技創新合作區,加強核心技術的研發、科技成果的轉化。民革廣東省委會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王開兵說:「我們要優化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資源配置,扶持培育『獨角獸』企業。」他續指應聚焦「獨角獸」的創新「基因」,科學制定「獨角獸」企業培育計畫,建立「瞪羚」企業動態培育庫,完善企業共生共榮圈。

 

港珠澳大橋通車後,令大灣區如虎添翼。

設「灣區科技大學」

人才終歸是推動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生力軍。民盟廣東省委會就此提出創設「灣區科技大學」,突破政策限制,對標世界一流大學,以全新的聯合辦學模式建設一所立足應用基礎研究、服務大灣區科技產業發展的新型理工科大學。省政協委員陳林漢說:「在大灣區創新人才培養與儲備過程中,要重視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也需要世界一流的管理、服務類創新人才,通曉國際規則,直接參與國際競爭,為創新科技的實現提供一流的管理和服務,替世界一流的區域經濟和社會建設服務。」

截至上月二十五日,廣東省政協提案委共收到提案近四百份,其中六十份提案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相關。除了在科技創新方面,政協委員們還從人文交流、生態保護、金融合作等多個方面提出許多真知灼見。

一九年深圳市政協全會上,委員們關注大灣區經濟、文化、醫療、教育的融合發展。現時,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機構總資產已達四十多萬億元,擁有廣州、深圳和香港三大金融重鎮,以及港交所和深交所兩大證券交易所,彙聚全球多的銀行、保險、證券、風投基金等跨國金融巨頭。深圳市政協常委何傑認為,當前的金融合作關係到金融安全、境內外體制對接等重大問題;金融合作的具體領域還有待探討;金融人才的合作培養、培育方面還極待加強。何就此建議,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推動建立金融監管及協調機制,提高粵港澳大灣區跨境金融監管水平;加強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產業與專門服務業的跨境合作,推動金融產業服務好實體經濟及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協調三地優質資源,統籌建立高水準人才培養機制。

統一醫療標準

粵港澳三地之間往來愈來愈頻密之時,三地醫療服務和醫藥健康產業融合發展成為委員們普遍關注的問題。曾少強委員建議,建立醫療服務統一標準,構建粵港澳衛生健康共同體;以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為抓手建設健康大灣區;加強粵港澳生物醫藥產業協同創新。深圳市政協常委黃險峰則建議,在深圳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傳染性疾病區域性研究中心;建立傳染病即時監測平台及時監測粵港澳三地流行性疾病的變化趨勢,發布公共衛生指數、主要疫情地圖,開展疾病評估預警。

廣東省政協提案委收到的提案中,近兩成關於大灣區。

在廣州市十三屆三次會議上,「人文灣區」成為主角,引起不少委員共鳴。來自香港的廣州市政協委員、香港教聯基金會秘書長李鳳瓊的《關於創新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文化交流局面的幾點建議》提案。「廣州的核心競爭力在於既有豐厚輝煌的歷史沈澱,也有對外來優質文明兼收並蓄的能力,這是人文灣區建設的一個非常重點的『注腳』。」李又建議,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血脈」,以大灣區青少年浸潤式體驗與深度交流作「筋肉」,以「常態化、制度化、浸潤式」為標準進行專案設計,建立政府指導、執行、社會支援、媒體推動的四位一體互動機制。

在廣州市領導與港澳地區市政協委員座談會上,市政協常委廖僖芸表示,穗港澳三地文化同根同源但又各有特色。他建議,廣州牽頭打造粵港澳「人文灣區」,加大灣區城市間政府層面的文化交流合作,形成文化合力,「將嶺南文化元素為廣州故事的載體,使其發光發亮。」廖又針對弘揚嶺南文化提出了很多實用的建議。

打造「人文灣區」

廣州市政協香港地區委員曾志偉則建議,從穗港兩地的歷史聯繫入手,攜手籌拍穗港雙城系列紀錄片、宣傳片甚至故事片,擴大廣州、香港的城市影響力。曾志偉還建議,穗港聯手,以電影新科技為抓手,進行電影產業創新,帶動穗港雙城文化產業鏈的良性拓展和鞏固。

廣州市政協委員劉素燕表示,隨廣深港高鐵和港珠澳大橋的開通,便利的交通將促進大灣區城市間更緊密的聯繫,灣區各城市的市民對於「灣民」的身分認同也需要提上政策議程。身分認同的關鍵在於文化認同。「可爭取在廣州建立『粵港澳文化融合創新發展實驗區』。」她建議,在實驗區內突破行政區域壁壘和體制限制,通過構建穗港澳三方政府、產業主體、高校及智庫科研機構和社會組織的協調機制,以「飛地」等多種形式創新公共文化產品供給模式。在實驗區內有序放開港澳資本投資文化產業經營限制和文化產品進口限制,鼓勵港澳電影、舞台劇、出版業、新媒體、體育等產業來內地發展及聯合舉辦國際性的文化交流交易活動。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