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當代藝術品:炙手可熱,投資有價


藝術作品除了是個人收藏喜好,更是具升值漕力、分散風險的另類投資選擇。

藝術作品的價格走勢向來與傳統金融資產的週期關聯不大,對大圍經濟的影響往往反應滯後,因此除了是個人的收藏愛好外,藝術品亦被視為磚頭以外的另類投資選擇,可以分散投資風險,達到資產組合多樣化的目標。隨着財富向東移,過往由歐美主導的藝術市場也出現改變,深具實力的中國收藏家日趨活躍,同時也令更多人注意到中國當代藝術家,其國際地位及影響力日益增強,成為藝術投資的新選擇。

撰文:余美玉 | 攝影: 張展銳、部份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藝術市場是歷史悠久的全球性市場,其抵禦經濟和地緣政治危機的能力毋庸置疑。耶魯大學管理學院William Goetzmann就曾經對藝術品市場與金融市場作研究,發現雖然金融市場的變動不會即時直接反映在藝術市場上,但在經濟繁榮時期,藝術品比股票上升快,反之在經濟衰退時,藝術品市場的反應比股市緩慢,因此投資藝術品往往可以降低資產組合的波動性。

根據全球藝術市場訊息網「Artprice」去年發表的一份報告指,藝術市場已成為金融市場的替代選擇,在全球銀行實施負利率的情況下,當代藝術市場在17年內年營業額增長了1,490%,每件藝術品平均升值36%。

彰顯品味與社會地位

在過去十多年間,在財富效應下,不少奢侈品牌已相當普及化,甚至到了泛濫的地方,高淨值人士開始發覺難以透過擁有名牌時裝或珠寶突顯其尊貴的身份與地位,加上年輕一代較為注重精神上的滿足及生活品味。因此,越來越多人開始鑑賞和收藏藝術作品,藉此彰顯個人品味和社會地位之餘,部份更具有升值潛力,可說是一場考驗眼光、肯定自我的投資挑戰。

另一方面,「價格可負擔的藝術品」(Affordable Art)的興起及日新月異的科技,也為傳統的藝術市場增添新動力。以往的藝術品交投市場多以大師級古典珍品為主,成交金額動輒由數百至數千萬美元不等,但近年當代畫作慢慢冒出頭來,這些作品主要反映當時的社會文化及人民心理,較能引起當代人之共鳴。此外,比起古典名師傑作或歷史較悠長的佳作,其價格會較相宜,入場門檻由數萬元,甚至低至數千元也有交易,因此一般中產階層或年輕一代也可以負擔,令到更多人可以參與藝術市場。

科技促進藝術市場發展

關於科技方面,也是推動全球藝術市場發展的力量之一,令大眾能夠更輕易獲得藝術作品及市場資訊,尤其是年輕人更慣於使用互聯網。Artprice指出,年輕藝術消費者的數目正不斷增加,從上世紀50年代的50萬人,增至2016年的7,000萬人,而互聯網如今已成為了全球6,300家拍賣行的唯一發展方向。

過往市場上以西方藝術品為主流,交投也以歐美等地主導。不過,近年亞洲多國經濟起飛,財富逐漸向東移,越來越來的高淨值人士活躍於藝術市場。根據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與瑞銀集團發表的《環球藝術市場報告》,美國(40%)是全球最大的藝術品銷售市場,而英國(21%)則排行第二,中國則以1%之差僅次英國,晉身為全球第三大的藝術品銷售市場。其中,實力強橫的中國買家更改變市場交投方向,根據拍賣行佳士得2017年上半年全球業績報告,亞洲客戶的成交額增加39%,其中裝飾藝術、印象派和現代派藝術最受該類買家追捧,有超過兩成的倫敦印象派和現代派藝術品均由亞洲買家購入。

中國成國際藝壇新勢力

除了中國買家成為了藝術市場的新勢力外,更改變了主流的收藏潮流。近年中國藝術作家在國際藝壇中嶄露頭角,備受重視。以中國當代藝術家曾梵志的「最後的晚餐」為例,就於2013年以1.8億港元成交,創下中國以至亞洲當代藝術品的最高紀錄。另根據Artprice報告顯示,去年全球藝術家500強排行榜中,有超過三成的藝術家都來自於中國,較美國的15%更高,而2016年全球作品最暢銷的藝術家是來自中國的張大千,作品成交額達到3.55億美元,由此可證中國藝術家在藝術市場的地位不言而喻。

當代作品屬入門首選

韓世灝是資深藝術品收藏家及投資者,他收藏數十個國際知名藝術家的作品,當中包括Andy Warhol、Antonio Santin、奈良美智及草間彌生等,近年也開始搜集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當中包括王光樂、劉唯艱、蔡國強及曾梵志。他建議有興趣涉獵藝術市場的人可由當代藝術品入手,「因為現代及古典作品的藝術家多半經已離世,在作品鑑證方面會有一定難度。倒不如將眼光放諸於當代作品,既可以引起較大的時代共鳴,也可透過與藝術家交流,深入了解其價值觀及作品背後的理念,從而更易找到心儀作品,而且直購價會比從二手市場購入相宜,變相日後升值空間也較大。」

提到藝術作品的升值潛力,他笑言這十分考眼光,以美國普普藝術代表Andy Warhol為例,他的一幅自畫像在50年內由1,600美元升值至3,844萬美元,升幅超過兩萬倍。縱然藝術投資回報看似豐厚,但該市場的運轉周期相當長,加上並非每件作品都具有如此龐大的升值空間,投資者要計及拍賣行的交易費用及稅項,持貨期間沒有利息收入之餘,更要投入資源妥善保存作品,所以對藝術投資者而言,財力與耐性缺一不可。

投資藝術基金免持實貨

假如純粹從升值或分散投資的角度出發,市場上亦有一些由專人管理的藝術信託基金,投資者透過持有基金,就等同擁有基金旗下的藝術品部分擁有權,對於欠缺專業知識、時間和人脈的投資初哥具有吸引力。此外,投資者也可與拍賣行達成協議,以一個較低的價錢「包底」購入部份未能成功賣出的作品,好處是入貨成本較平,但這些不被市場垂青的作品或會在未來仍然有「滯銷」機會。另投資者也要注意,藝術市場也有上落周期,表現亦會受外圍經濟影響,不能不提防滯後風險。

談及藝術市場的發展趨勢,韓世灝認為,隨着互聯網和數碼技術大行其道,一些融合科技的藝術作品或會在市場中嶄露頭角,而網上交易平台也越趨普遍。根據《環球藝術市場報告》指,畫廊和藝術展仍然是最主要的藝術品交易中介平台,市場佔比達92%,至於網上平台則約8%,但其比例正不斷增加,也是市場發展的一大方向。

說到底,藝術品不光是一項投資,更是一門學問及個人感情的投射,正如瑞典一名投資顧問Charamis Ioannis所言:「收藏藝術品是最愉快的消費,不只可為收藏家帶來視覺上的愉悅,同時能獲取經濟上的回報。不過,購買藝術品不應只顧及回報,一件真心喜愛的藝術品,即使貶值了,但其內在的價值是永存的。」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