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迎戰16度】環保餐具:帶動綠色飲食革命


「速食及即棄」文化製造了大量垃圾,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現代社會講求效率及方便,造成了「速食及即棄」文化,以餐飲為例,在外用餐已消耗大量一次性的餐具,製造大量膠垃圾,而塑膠及發泡膠卻要用上數百年才能分解,過程中也會釋出有毒物質,對環境及生物造成嚴重污染。隨着越來越多明白環保的重要性及迫切性,近年興起一股「走塑」風潮,本地有公司更提供餐具租借服務及生產不鏽鋼飲管,鼓勵市民減少使用即棄用品,也令環保二字不再離地,更易實踐。

撰文:余美玉 攝影:鄺銘漢

根據環保署資料,香港每天被棄置到填區的即棄餐具多達175噸。但偏偏我們的日常活與塑膠及發泡膠密不可分,到底是我們懶得選擇,還讓是沒有選擇?

「我認為環保是不可以離地的,應該是易於實行,才能鼓勵大眾實行環保。」本地餐具租用服務「We-use」創辦人利穎珊的環保理念是如此貼地和簡單。她曾是公司的活動搞手,每次活動後總會產品數個垃圾袋的即棄餐具廢物,她因為浪費而汗顏。

她認為,很多人都希望實行環保,惟苦無選擇,活動或聚餐用的全是膠杯膠碟,飲一杯水已用掉一個膠杯,這個杯的壽命可能只有短短幾分鐘,卻要用上數百年才能分解,真的太不值。「我在想,為甚麼大家在餐廳可接受重覆使用的餐具,在戶外活動及聚餐時卻要用即棄餐具呢?假如有租借及回收餐具的服務,那就太好了。」

租借服務提供環保選擇

因此,利穎珊嘗試找餐具租借服務,可惜市選擇不多,加上與身邊的朋友分享時,發現大家都此想法求,於時她決定把心一橫,與三位志同道合朋友創立We Use社企,為團體到會、戶外婚禮、派對、馬拉松、酒會等提供餐具出租服務。

客戶只需在指活動舉行前在We Use網頁下訂單,說明要甚麼款式的餐具及數量,以及日期及時間,當日就會有專人送到指定場地,協助擺位及設置回收站,並在完結後派員到場回收及送往清洗。假如客戶有需要,更會安排工作人員留在現場協調。

該公司業務經理楊安妮開心地說:「自服務推出以來,客戶和他們的來賓的反應比我們想像中正面,因為很多人都有環保意識,不想製造垃圾。有了可重用的餐具,他們可以身體力行地為環保出一分力,很多來賓更透過主辦單位多謝我們呢﹗」

盛事之都產大量即棄餐具

楊安妮表示,香港是「盛事之都」,每年均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活動,如美食展、馬拉松及盆菜宴等,而他們為了迎合不同活動的餐飲需要,在餐具設計方面也花過心思,以馬拉松的水杯為例,為了方便選手邊跑邊補充水份,要硬及輕身。而大份部餐具也是白色,適合不同場合及主題,更可以一物多用,希望可以物盡其用。」

至於困難方面,她們指很多時來賓不知道餐具可以重用,沒有做好基本清潔,連帶廚餘一併交回,增加清潔難度,另外,由於很多活動都是在周末日舉行,因此好好安排物流及清潔,「我們初時是聘請社區婦女清洗,後來隨着需求大增,就改與洗碗工場合作,但由於我們是按項目而決定數量,有時一日會有很大量的餐具,有時活動不多數量自然少,這些也要與工場調協。」現時We Use每個月可接40多單生意,有一半為大型及中型活動。

利穎珊強調,社會越來越重視企業社會責任,加上減廢乃大勢所趨,她認為企業為了責任與品牌形象,會更積極使用環保餐具服務。「當用家親身用過後,感受會更大,一個小行動,即可改變世界。」

海龜短片掀走飲管風潮

要數最火熱的環保議題,非飲管莫屬,近期政府及很多商戶也在極行推行「走飲管」行動,把這股風潮推上高峰的,可能是一段海龜被膠飲管插傷鼻孔的影片,而Bucket的兩位創辦人楊夏靖及吳子聰亦受此感染,「海龜被膠飲管插傷鼻孔的機率應該很低,這到底是不幸,抑或是實在太多海洋垃圾呢? 」吳子聰說。

他與朋友楊夏靖看過影片後,二人抱有同樣的環保理念,不久後決定聯手合作生產港版不鏽鋼飲管。不過,先頭卒並不易當,首先是飲管材質,他們考慮過不同材料,如矽膠、玻璃及竹,吳子聰一一指出它們的不足之處,矽膠太軟,玻璃易碎,竹容易發霉,最敲定不鏽鋼醫療級,「我們這種不鏽鋼屬於醫療級別,堅硬、抗酸、不留污漬及抗菌力。我曾在錶帶廠實習,因此對鋼有一定了解,而且廠家也很支持,給予我們很大的幫助,更解低了入場門檻。」

此外,他們更用了半年時間不斷改良,如何更符合人體力學方便用家使用,角度及粗幼也是經過細心考量,並附上專用的清潔刷子。當他們興沖沖地拿到第一批2000支不鏽鋼飲管到處推售,卻換來的一盆又一盆的冷水,更被嘲是盤蝕本生意,頭半年一支也賣不出,令他們大感挫敗。「當時環保餐具還未如此盛行,很多人對不鏽鋼飲管仍感陌生,有朋友甚至說送也不要,唯有硬着頭皮推售,因為有一大埋存貨,即使送也送不了這樣多呀﹗」吳子聰苦笑道。

食肆擔心不鏽鋼飲管難清潔

他們稱餐飲商戶最大的考慮是成本與衛生問題,膠飲管無疑是極廉價的,每紮不過幾元甚至更平,而這枝不鏽鋼飲管建議零售價要90元,雖然餐廳會有折扣,但相比膠飲管,無疑是天價。而且他們擔心有擔憂清潔難度,飲管又要以人手用刷子清洗,人力也是成本之一。一支飲管引申太多問題,因此令很多食肆老闆卻步。

不過,對的事總會有人欣賞,也會遇到志同道合的同路人,有一次楊夏靖在推售碰了一鼻子灰時,轉身竟遇上了一間小店的老闆,對方大為欣賞,並願意讓他們寄賣,之後環保用品開始普及,至今已有百多間品牌願意合作。「現時客戶都是以小店及咖啡店為主,一來這類店主比較認同環保,而且他們也是本地品牌,也很支持同為本地品牌的Bucket。」除了香港、內地及馬來西亞上海及澳門都有小店售賣,更令振奮的是,Bucket一年已成功代替十萬枝膠飲管。

垃圾徵費驅使企業減廢

對於政府即將實行垃圾徵費,We Use及Bucket均認為將有利環保風氣,相信會驅使活動的主辦方主動減少廢物,同時提高市民的環保意識。不過,楊夏靖認為環保除靠政府以及有心人推動,但最重要的是市民的參與,並要從教育入手,因此他們不時會到中小學校舉行講座及舉辦淨灘活動,希望透過實際行動,喚醒人們的環保意識。「說實的,我們看到環保風氣遍地開花真的很開心,證明當初的決定是對的,現在有更多有心的同路人,在推動環保的嗆途上不再孤單。」

最後,利穎珊說:「我們相信,用得其所,才能發揮物品最大的價值。我們希望透過反思和改變人們使用的行為,來表達一種對地球的尊重。」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