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文化保育】文化保育有法寶,各國制度面面觀


波蘭以驚人的速度將被戰爭摧毀的華沙老城區復原。

進行本地文化保育,除了培養民眾的公民意識,使珍惜文化遺產的觀念深入民心外,一套完整且行之有效的制度才是關鍵。比如在歐洲,從法國、意大利、英國等國文化遺產的完整程度,便能了解這些國家對文化保育的國民教育相當成功。而在亞洲,日本作為古老的國家,極為重視文化保護法令的制定和嚴格執行。甚至就連常被人嘲笑「沒有歷史底蘊」的美國,也是保護文化遺產的先鋒。

亞洲文化保育翹楚

在日本,除了國家重點歷史文化遺跡,各地地方上的遺跡保育多由民間發起,與地方政府磋商合作,經由中央政府審批後便可進行保育工作;在保育方面,從政府到民間可謂上下一心。所以日本保留了很多古街老巷,若想找到上百年歷史的民居也無難度。

早在1897年,日本已有《古社寺保存法》;1950年,日本又制定了《文化財保護法》,目的是「有效應對社會的變革及戰敗衍生的價值觀劇變之下諸多文化遺產保護遭逢的危機」,是全球首個施行相類法令的國家。官方著眼的不僅是有形物質文化,亦重視保育與整合民俗藝能、信仰儀禮,祭禮行事等「無形民俗文化財」。舉個例子,遊客常被日本的「匠人精神」所吸引和折服,這種「匠人精神」就是典型日本文化的體現,從手工藝品作坊到大小食肆,精湛的製作工藝經過數百年,一代代傳承,從文化保育的角度,這是最好的「活化」方式。

另一個亞洲國家新加坡,儘管建國時間不長,但保留了許多建國前的歷史遺跡。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新加坡清拆了不少文物建築,以騰出土地興建房屋和商廈,到1980年代新加坡旅客人數下跌,政府經過研究,認為這歸咎於歷史建築被拆,令城市失去特色,於是日後在城市規劃政策中加入文物保護的元素。

在新加坡,保護歷史文物的法 定權力是由《保存古蹟法令》和《規劃法令》所授予;該國的歷史遺產可分為國家古蹟及保護區,分別有不同的保育限制,例如保護區內禁止任何土地發展和建築物工程等。新加坡認為單靠保存古蹟不足以建設一個具有獨特文物和個性的城市,故需要保留整個地區的歷史、建築風格和氣氛,保持城市活力和突顯獨特性。一個著名例子就是旅遊熱點牛車水(即當年的唐人街)歷史保護區,區內有很多地下用作商舖、樓上是住所的窄小排屋。歷史區的建築完整保留,不得進行任何改動,但可改作商業用途。牛車水大部分受保護的店屋現已用作商店、咖啡室及食肆。

法國:現代與歷史共融

法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度,擁有眾多名勝古跡和古建築,其中近40處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相關數據顯示,法國政府每年用於維修古建築的開銷超過20億歐元。為了更加全面地開展古建築保護工作,法國政府還釆取了一些靈活、有效的變通措施。例如出售部分古建築,在補充國庫的同時,要求古建築受買方承擔相應的保護責任。除出售外,法國政府近年還將一些古建築對外開放,或利用古建築承辦展覽,以實現「開源」。

和任何大城市一樣,巴黎也面臨著城市人口過快增長的問題,重新進行城市空間的規劃和改造變得十分艱難,但巴黎對於舊城區的改造,不像香港那樣大肆拆除、推倒重來,而是注重完整保護市原有的傳統歷史風貌,讓新建築沒有「侵略性」,並通過增加綠化,使舊城區擺脫衰敗面貌。

法國首都巴黎面積廣闊,是在原有老城區之外建立起新城區而來。1965年,法國政府就推出《巴黎大區規劃》,明確在巴黎外圍設立城市副中心,以分散居住人口、解決用地壓力、平衡城市布局。隨著這些副中心的相繼建成,巴黎經濟生活過於向城市中心集中的局面也被扭轉,大大緩解了巴黎舊城的各种壓力。

遊人在看過法國首都巴黎的古建築及其周圍環境後,都會對這里的建築讚不絕口。巴黎以凱旋門作為新老城區的分界線,一邊作為老城區,不允許現代建築踏足,另一邊是高度發達的現代文明,兩者一點也不衝突。在巴黎,古典與現代、老建築和新大樓、公共設施和私人場所在同一座城市裡完美融合。

意大利:嚴格執行保護法

意大利是世界文化遺產最多的國家,該國各個城市內歷史遺跡無處不在,羅馬、威尼斯、佛羅倫薩……特別是幾千年前的古羅馬遺跡,成為全人類的寶藏。這些城市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教堂、石橋、雕塑,跨越古代、中世紀、文藝復興、巴洛克及近現代。如今遊客仍能在每個城市看到大片的歷史建築或廢墟,這與意大利較早形成文物保護的理念有關。

在意大利首都羅馬,每月第一個周日有免費參觀博物館和景點的服務,增強普通市民的文化自豪感和文物保護意識,為文物保護打下民眾基礎;當地學校也常組織學生到文物景點或博物館進行現場教學,讓相關意識潛移默化地滲入學生內心。

與法國和英國相比,意大利將文物保護作為專業學科實際較晚,但理論更為嚴密,且其中很多內容具國際首創性和示範性。具體而言,意大利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法律并確保其嚴格執行,同時通過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企業參與其中,并在社會民眾中形成良好的保護意識和氛圍,從而在整個國家範圍內實現文化遺產物理形態和生活方式、文化氛圍和風尚習俗的整體保護。

同時,意大利政府在工程建設中也確保實施「文化遺產優先」政策。比如羅馬地鐵的修建,C線穿過市中心,於2007年開工,原計劃3年完工,因施工中不斷發現歷史遺跡,竣工時間一再延後。地面以上的文物建築保護方面,政府也就民宅性質的建築制定了嚴格的修繕程序,對風格、色彩、體量等有絕對要求,從而使意大利的街頭建築看起來高度協調。羅馬歷史中心、那不勒斯歷史中心、西恩納歷史中心這些城市聚落就是由此而來,並被列入世界遺產。此外,意大利的文物保護民間組織眾多,它們是對歷史建築及街區的拆遷、重建、修繕等事宜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專業咨詢機構。

西班牙:政府規範舊建築拆除

西班牙的世界文化遺產數目全球排名第三,僅次於意大利和中國。在西班牙,要拆除一堵圍牆殊非易事,因為該國境內,隨便一座稍有年頭的圍牆都被認為有歷史價值,從而受到法律保護,不經過市政府護牆機構的認可,誰也不能拆除。

對於七、八十年以上歷史的建築,若要拆除,政府都要求將沿街的圍牆原封不動地留下。圍牆破損了可以修補,但不能拆除,因為每一堵牆都有價值,都是歷史。拆房留牆,不僅導致工程難度增大,造價也增加,這導致西班牙的「護牆機械」大受歡迎。

在西班牙,最艱難的工程就是改造鬥牛牛場。西班牙已經立法廢除在加泰羅尼亞境內進行鬥牛表演,政府決定將鬥牛場改造成商業中心,但是鬥牛場的外牆依然保持原來風貌。僅設計和製造鬥牛場的護牆架,就花去了一年的時間。現在的鬥牛場的商業中心外牆還保留著原先鬥牛場的特徵,內部則完全現代化,有立體走廊、縱橫交錯的電梯和頂樓觀光平台。

東歐國家同樣重視文物保護,在波蘭,憲法中有兩項條款涉及文物保護的內容,分別位列憲法的第五和第六條,把保護文物放在與保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保障公民自由和人身安全的同一個條款中。首都華沙,85%以上的建築因二戰被摧毀,老城內一片焦土,古建築蕩然無存。戰後,波蘭人民決定按照完整保存下來的戰前建築測繪資料,重建華沙老城,同時興建新城。此後10年,波蘭人重建和修復了老城內900多座古建築。

除政府文化和民族遺產部外,波蘭還另設省縣(市)文物保護局獨立執法,城市規劃和新建建築只要涉及古建或文物,首先要通過文物保護局的審批,該機構擁有一票否決的絕對權力。此外,波蘭各級文物保護機構管理權限範圍很廣,根據法律,目前波蘭國土面積約30%屬文物保護範圍。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