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政經中國】香港融入改革開放,發揮獨特作用


香港是內企最重要的融資平台。

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香港從來不曾缺席,並且擔任了極其重要的角色。憑著經貿優勢和經驗,在國家開放初期,港商紛紛進駐內地經濟特區擔任「開荒牛」。另一方面,中國的騰飛也成就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隨著中國對世界影響力的日漸增加,香港的角色和地位不僅沒有淡化,反顯得更加重要。

撰文:蘇梓 

國家主席習近平上月在北京會見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時表示,在這個時機,我們邀請香港、澳門各界代表組團來內地參觀訪問,並安排這樣的會見和座談交流,表明中央充分肯定港澳同胞在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的作用和貢獻。在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港澳所處的地位是獨特的,港澳同胞所作出的貢獻是重大的,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習近平肯定香港貢獻

習近平從投資興業、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雙向開放、先行先試,以及城市管理等,肯定了香港都起到各種的借鑑和推動作用。「總之,40年改革開放,港澳同胞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是受益者也是貢獻者。」

在月前香港舉行的「改革開放40周年:世界意義與香港角色」研討會上,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表示,中國改革開放讓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原則,很好的為中國吸引和積累了外資和技術,香港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法國前總理Dominique de Villepin認為,中國的改革開放為世界提供了兩點經驗:第一個是堅定不移的決心,第二是開放和合作是發展的關鍵。歐洲和中國應該扮演「規則制定者」的角色,而不是「規則服從者」。

伴隨改革四十年

1980年,中國正式成立首個經濟特區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響應祖國的號召,一批批專業人士北上「拓荒」,興業投資。他們發揮港人特有的堅韌精神,為國家改革出一分力,同時也賺得改革開放的「第一桶金」,「港商」也從此成為伴隨中國改革開放而生、具時代特色的名詞。

珠三角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場,也是港商發揮影響力的最主要舞台。無論是引入資金、廠房設備、生產技術,抑或商業管理、法律服務等,香港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中介作用。而受到內地改革開放的影響,香港的經濟也經過了多次的轉型,由輕工業轉型至服務業,再由服務業轉型至專業服務,以及當前的高增值專業服務,兩地的發展可謂唇齒相依。

彼時香港對內地的貢獻主要集中在3個方面:轉口貿易、直接投資及資本市場的發展。港商率先在內地設廠,給內地帶來第一筆財富,也揭開了內地引進外資的序幕。有統計指出,改革開放初期,內地有8成的投資來自香港;隨後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香港一直是國內最大直接投資的來源地和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除了有形的資金外,港商還引進市場化管理經驗和國際商業網絡,推動內地逐步建立市場化的機制。

40年來,港商充分把握內地各種機會,擴大發展規模,獲得很大紅利,亦帶動了以珠三角為主的地區迅速發展,也開造了香港的經濟傳奇。自1985年起,內地一直是香港最大的貿易夥伴,先後推出諸多對港商和外商的優惠政策;投資方面,截至今年上半年,港資佔內地累計吸收境外投資總額的53.5%。
    
發揮全方位作用

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的作用可謂全方位。首先,作為與世界經濟對接的窗口,香港通過「前店後廠」模式,大量投資內地尤其是珠三角的工廠,為珠三角成為全球著名製造業基地貢獻不少。隨著2003年實施《 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香港進行「製造業」和「服務業」投資的雙輪並進階段。工廠投資份額下降,金融、商貿、專業服務業投資不斷上升。香港在近40年投資內地的過程中,除了增加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的數量,也在產業升級和企業升級過程中,產生出針對生產和生活的不同服務行業。因此,香港對內地的投資是與時俱進的,也一直具有帶動引領性。

其次,香港除了投資內地企業,在市場經濟制度上也對內地市場有著重要的示範作用。香港企業具有國際化特徵,對標國際貿易投資規則,這對內地企業國際化過程有經驗借鑒作用。在體制改革的推動上,香港市場經濟制度是「一國兩制」背景下,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另一重要補充。香港一些行政體系,如服務型政府,如法定機構等操作模式被內地一些自貿試驗區或沿海開放城市率先借鑒採用。香港作為國家的「國際性城市」,融匯中外,金融、法律等制度參照西方發達國家,又結合了中國特色。

內地融資首選平台

香港作為亞洲以至全球極為重要的資本市場,一直都支持著內地經濟發展和深化改革。1993年,香港股票市場迎來中國內地第一家上市企業,隨後來港上市集資的內企如潮水般湧至。發展至今,中資企業的公司數目佔香港上市公司總數已近一半,市值則佔香港股市約66%。

另一方面,香港是最大規模的離岸人民弊中心以及亞洲最大的資產管理中心。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下,香港在未來仍然會在國家改革、發展、「走出去」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人民幣國際化方面,香港可以繼續加強其作為人民幣樞紐的角色,推出更多人民幣產品,協助人民幣走向國際;而在「一帶一路」的國策下,香港作為亞洲以至全球最大的融資平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要融資甚至上市,香港也是一個極佳的平台。

國家改革開放初期,港資是「引進來」、「走出去」的先行者;如今,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宏圖下,一項項國家級建設規劃的推出,無疑給港商帶來了新商機。面對這些歷史性機遇,香港須考慮怎樣與內地配合,集合粵港澳優勢;同時,借助背靠祖國的優勢,從昔日的「引進來」,轉化為與國家一同「走出去」,爭取更多有利港商投資發展的條件,為兩地日後的人員及經貿交流奠定基礎,為香港日後融入國家發展鋪路。

香港擁有的金融、航運、物流、專業服務等優勢獨一無二,為中國40年來的改革開放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未來香港發達的金融體系、現代服務業、成熟的城市管理經驗等仍將為國家擴大開放作出貢獻。這也對未來提升港澳在國家發展中的地位,支持港澳自身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都具有重要意義。

融入大局待轉型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在經濟上取得驕人成就,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改革開放中,香港的角色是把外資引進內地的橋頭堡。而隨著國家的發展戰略漸漸改變,香港也有必要轉型,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十九大報告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均提出,中國經濟已經由高速發展階段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香港有著跟世界接軌的經驗,還有金融和法律制度,在大灣區發展中能發揮優勢,與大灣區城市共同發展高增值的產業,包括創科、金融等。尤其在「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上,香港除了繼續擔當超級聯繫人的角色外,更要積極配合國家的發展方向,更上一層樓。

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未來更會是南中國經濟強勁的增長泉源,粵港澳大灣區比世界其他著名灣區規模大,將來潛力無窮,當發展起來,經濟規模將輻射全國,正如美國紐約和三藩市兩個經濟灣區,經濟影響全美。以內地經濟規模來說,未來灣區經濟體定當可以有更高、更闊和更深的發展空間,這方面,有望香港再次發揮重要角色。

科技創新勢在必行

聯合國副秘書長劉振民去年10月在聯合國大會發言時強調,全球化未來的三大趨勢之一,將是科技的迅猛發展,並強調這些趨勢可能會改變和影響人類的未來,無法參與其中的國家或有被拋在後面的風險。香港發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優勢明顯,既有多所世界知名大學的優質教育資源,有眾多世界一流研究人才優勢,同時也有「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

目前在世界排名百強的大學中,香港就佔了5所,以香港一個彈丸之地而言實為不易。香港的高等學府在醫學、數學、化學、計算機科學、電子工程等基礎研究領域都位居世界前列,在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健康與醫藥、金融科技、智慧城市等產業技術創新領域也具有領先優勢。而從「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上看,香港與世界更近。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王志民曾說,在對接全球科技創新體系、吸引世界優秀科技人才、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方面,香港具有比內地城市更為優越的條件。

去年國家提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並在今年明確提出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設想後,香港在國家進一步改革開放,以及在大灣區建設中的定位更加清晰。香港的優勢是研發,不時有全球領先的研發成果面世。但成果向市場轉化是短板,且香港自身市場狹小,且缺乏承接研究成果的實體企業,多年來香港創新科技發展緩慢,與這個「先天性缺陷」有一定關係。如今國家提出大灣區一體化發展,使該地區成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腹地,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的提出,加上大灣區大量的配套企業,對香港而言就好比天賜良機。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