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國際視野】2020 環球盛衰,誰主浮沉?


2020年全球經濟走勢,很大程度視乎中美兩國關係走向。

中美貿易戰持續年半,轉眼已到2020年。去年12月,中美終於完成第一階段的貿易協定,預計本月正式簽署,兩國互相提高關稅的行動暫時偃旗息鼓。但這並不意味著世界兩個大國的爭鬥接近尾聲,而且這場爭鬥對全球產生的影響也無可估量。姑勿論中美各自本身所受到的衝擊,全球經濟走勢未來將如何,仍未有答案。

撰文 蘇梓

早在去年10月,國際貨幣基金(IMF)就表示,全球90%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已減緩,若地緣政經風險繼續增加,世界經濟將會接近蕭條,經濟復甦緩慢。IMF已連續第五季調降今年全球增長率預測至3%,如果貿易戰激化並引發金融面收縮,增長率甚或降到2.5%。

兩國紛爭影響深遠

首階段貿易協定簽署後,美國暫停第四次提高關稅行動,中國亦作出友善的回應。例如原定9月增加的1,200億美元進口的關稅稅率,由15%調降到7.5%,並將擴大美國農產品進口、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提高科技知識產權保護,以及匯率政策透明化等。

對於世界各國,中美盡快達成貿易協議固然是眾所期盼,但由於中美貿易戰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既廣且深又複雜,情況未為樂觀。第一階段協定達成,第二階段的談判則涉及中國企業補貼等重要產業政策,而這些政策又被中國視為主權攸關,未來全球貿易的發展無不受到牽動。

美供應鏈轉至別國

美國社區銀行Umpqua Bank 早前公布《2020 年美國中型企業態勢調查報告》指出,受中美貿易戰的影響,美國大部分中型企業正將產品供應鏈轉向中國以外的地方,也同時尋找他國供應商。另一方面,鑑於中美貿易爭端引起諸多不確定性,美國各行業開始對關稅帶來的干擾未雨綢繆,努力使供應鏈多元化,超過一半的受訪中型企業表示已經或正在這樣做。

根據美國的一般定義,中型企業是指年營收在 1,000 萬至 10 億美元的企業。這類企業每年可向美國經濟貢獻約 6 萬億美元,僱用員工數達 4,400 萬人,佔美國企業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且始終是美國銀行業的主要客戶群。

報告顯示,由於中美貿易緊張,有72% 受訪的中型企業高層不確定未來營運前景。為彌補不能對中國出口的損失,他們正在將產品銷往其他國家,其中以歐洲為主,其次是亞洲(中國以外)、南美洲和美國本土。銀行認為,隨著中美貿易戰的持續,未來會有更多企業的經營方式和經營地點出現根本性轉移。另有分析指出,中美貿易戰已迫使有關企業重新評估市場策略,從戰略上來看,此舉很及時,且中型企業調整供應鏈比較快。


貿易戰重創美國農業,圖為美國種植櫻桃的農民。

打擊美國農業出口

隨著中美貿易戰不斷升級,中國的報復性關稅波及美國水果出口。據路透社消息,美國出口中國的櫻桃從2017年5月的1,505噸跌至2018年同期的337噸,2019年又跌至187噸,縮水接近90%。在中國,最直接的結果是,消費者想買美國櫻桃而不可得,取而代之的是智利產櫻桃。美國西北櫻桃種植者協會主席 B.J. Thurlby接受美國媒體採訪表示,除了對華出口減少帶來的直接損失,中國市場收縮對其他所有市場都造成壓力,櫻桃價格普遍受到影響。

至於以往廣受歡迎的美國蘋果(蛇果),因為價格原因,銷量也被中國產的蘋果所超過。美國蘋果協會數據顯示,2018至2019年度,美國蘋果總出口量已同比下降27%。

中國對美方的報復性關稅下,美國水果的稅率經多次調整大多已升至50%,櫻桃和蘋果等關稅更是高達60%。而隨著貿易戰,中國對美國產品加徵關稅,美國對中國農產品出口大幅下降,中國國有採購商轉而從巴西、阿根廷和其他國家購買產品。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美國對中國的農業出口從2017年的196億美元降至2018年的92億美元,去年也仍然低迷。特朗普政府因拯救本國農業而付出的資金要比當年奧巴馬拯救汽車業多一倍,但仍有很多農民破產。

經濟損失恐難彌補

中美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特朗普政府一再強調將給美國經濟帶來巨大收益,然而「紐約時報」上個月撰文稱,在長達19個月的激烈貿易戰中,美國遭受的經濟損失將難以彌補。

該文指,中美貿易協議是以巨大的代價換來的,包括特朗普為了迫使中國接受協議而加徵的關稅,及其不可預測的貿易方式給經濟帶來的不確定性,都使美國企業的成本增加,從而迫使它們對供應鏈作出代價不菲的改革,並推遲投資和新的招聘。美國有貿易專家表示,一旦考慮到這些成本,新協議的好處就不明顯了。用美國外交關係協會資深研究員Edward Alden的話說,這是一筆相當小的交易,而代價又相當高,故很難以這項協議來證明特朗普總統策略的正確。

文章又指,儘管特朗普決定不推進加徵關稅,並降低已對中國加徵的部分關稅的稅率,但對價值3,600多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的關稅將無限期地維持。這些在中國對美出口中佔大部分。另外,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數據顯示,自特朗普首次加徵中國關稅以來,從中國進口零部件和成品的美國企業已支付近400億美元的額外稅收。整個貿易戰期間,美國出口中國總額的下降,大於中國出口美國下降數額,這表明美國消費者為關稅付出代價,而中國卻找到了取代美國貨的供貨源。

不過也有相反意見。白宮貿易顧問Peter Navarro就表示,美國與其他國家達成的貿易協定意味著今年將是繁榮的一年。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到中美貿易協定,預計美國經濟來年增長率應該接近3%,而不是2%。他表示,因為中國同意降低關稅,美國的豬肉養殖戶應該感到高興,這樣,增加的成本就不會轉嫁至他們的消費者身上。

內外各種因素交織下,中國失業問題更趨嚴峻。

中國元氣大傷

再來看看中國。根據世界銀行統計,中國的GDP增長由2005年的14.2%跌到2015年的不足7%,之後年年如此。除了美國的關稅打擊,中國還要面臨勞力成本上升、製造業放緩等問題。其中,美國提高關稅對中國的衝擊包括通脹率的上升,基本食物價格上升10%至15%,豬肉價格上升率更是猛飆100%,令中國普通百姓苦不堪言。

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經濟其他層面造成具體和可測的傷害還表現在:國家年收入增長率從2018年的6.2%跌至2019年的3.8%;去年前11個月,中國出口增幅僅為0.3%,較前年同期的9.9%相去甚遠。

此外,中國人口老化問題日趨嚴峻,恐對經濟增長造成拖累。不過美國金融界認為,中國的城鎮化戰略,將具有巨大的推動經濟的動力。美國投行摩根士丹利發表報告稱,中國在施行「超級城市」計劃,其中23個都市的人口將超過美國紐約。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長江中游這五大超級城市圈將起到重要作用,該都市圈的人口規模將達到1.2億。只要把鄉村人口引向都會區,就足以擋住人口老化對經濟成長的拖累力量。摩根士丹利認為,中國的都市化大計,若能加速企業和勞工的自由移動,從而產生企業共生效應的話,生產力的提升大有可能。

失業問題加劇

過去幾年,中國政府大力鼓勵創業,隨著政府推出越來越多的創業支持政策,員工們也紛紛選擇走上創業之路,使得近年中國企業家數暴增。但即使企業數目增加,工作機會卻沒有變得更多。而今因為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和中美貿易戰的影響,中國失業問題已成為政府的難題。

據了解,中國政府為鼓勵創業,簡化了創業流程,創業者獲得資本的管道也變得更容易;政府提還供稅收優惠,以及便宜的辦公空間等,這些都促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自己營業。去年1月到10月,平均每天都有近 2 萬家新企業註冊。

據中國官方公的數據顯示,截至 2018 年底,中國共有 2,180 萬個法人實體,其中包括公司、政府機構和非牟利組織,是 2013 年的兩倍之多,又以公司佔絕大多數,增幅高達 126%,共有 1,860 萬家企業。然而經分析發現,企業數目大增並未帶動就業機會。淨新增工作崗位下滑三分之二,為 272 萬個,每家公司的平均員工人數從 32 人減少到 17 人。獨資企業就業人數增加 5,920 萬人,佔就業總人數的 69%,這些企業增加 92%,達到 6,400 萬家,其中批發和零售業增幅最高,其次是酒店和餐館。

有分析認為,數據顯示兩個趨勢,一個是曾經在城市打過工的農民工,由於現在很難在現有企業找到穩定的工作,而不得不自謀出路,開設商店或餐廳;一個是顯示中國經濟的核心正在由製造業轉移至服務業。因為第三產業的法人實體成長一倍以上,達到 1,690 萬,而第二產業,包括製造業和建築業僅增加 69%,增至 470 萬。

儘管如此,近年中國的經濟成長開始減速,尤其是中美貿易戰的壓力之下,原本可期待的就業引擎——服務業的增長也開始放緩,這不得不令政府開始擔心失業問題。中國2019年第三季服務業產值增長率僅為 7.2%,接近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

預計中美科技戰仍將持續。

物流經營陷低谷

除了國內需求不振,美國關稅的提高,對物流、運輸和倉儲業造成損害,也是服務業委頓的一大主因。物流、運輸和倉儲公司約佔服務業經濟的三分之一,愈來愈多物流業者面臨營運低谷,物流企業的利潤同比降幅動輒在30%到 40%之間。去年9月,中國月發布季度報告,強調政府感到焦慮的原因,指出如果製造業必須裁掉大量工作,服務業將無能力吸收這些工作。瑞銀有經濟學家研究顯示,如果美國加大對中國在貿易方面的壓力,失業人數可能會增加。

除了物流,各行各業的公司都裁員,包括科技和汽車行業等等。人力資源專家預計,今年新年前後將有更多公司啟動裁員。此外一項調查指出,未來 12 個月,只有 4% 的中國公司計劃招聘,更為普遍的則是企業凍結招聘和減薪。瑞銀經濟學家估計,中國的出口額下降 5% 可能導致 300 萬個工作崗位整體流失;甚至一些分析估計,中美貿易戰可能影響大約 400 萬個工作崗位。

科技戰將持續

中美的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並不僅僅局限在貿易,去年兩國的科技冷戰就從未休止,還有加速的跡象。兩國均想盡力擺脫彼此在科技上的依存,分析人士指出,2020年兩國科技冷戰不僅將繼續,而且可能加劇。未來這一年,特朗普政府可能「祭出」更多的非關稅措施,限制中國獲得美國的技術,而中國也將進一步努力實現科技上的「自力更生」,這些都可能會對兩國的經濟和政治帶來更多的不穩定。

儘管外界認為中美貿易戰可能會隨著兩國第一階段的協議達成而緩和,但美國智庫對外關係委員會中國項目資深研究員、網絡安全專家Adam Segal認為,中美科技戰不會因此止步。他撰文指出,即使第一階段協議最終簽署,也不會影響這個趨勢。2020年,人們將會看到兩國在競爭全球影響力的同時,還將繼續限制彼此科技的交流。Adam解釋,中國並不會放棄減少對外國技術依賴的嘗試;在美國方面,執政和在野兩黨也支持通過愈來愈多的技術來檢查和遏制中國的努力。


中國經濟增長減速,服務業也開始放緩。

評級機構S&P Global Ratings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Shaun Roache表示,2020年特朗普政府可能會對中國實施更多的非關稅措施加以遏制,特別是在科技領域。這些措施可能是針對某些特定部門的特殊出口限制,進而限制中國公司投資海外以及獲得它們所需要的技術。這些措施將使得中國很難發展自己的供應鏈。相比關稅措施,這些非關稅措施更為複雜、風險更大,因此對中美關係長期的影響也更大。

事實上,美國已正在考慮採取非關稅手段,這可能會阻止更多使用美國技術的外國產品供應給中國的科技企業(例如華為)。但根據當前規定,特朗普政府無法觸及關鍵的外國供應鏈。

這邊廂,中國也正在試圖技術「脫鉤」,以減少對美國的技術依賴。有報道稱,中央政府已下令政府辦公室與公立機關在3年內換掉外國電腦設備和軟件。國家主席習近平成立了一個小型的「脫鉤」領導小組,下一個五年計劃會將重點放在這一問題上。中國將繼續推動芯片製造和設計,以減少對美國的依賴。

促經濟結構性改革

中美貿易戰擾攘19個月,美國一直不肯罷休,主要是因為此前中國提出的市場開放措施力度無法令美國滿意。有消息指,在達成第一階段協議之前的談判中,中國終於開始討論更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

說到對經濟進行的結構性改革,其實中國早於2015年底就已提出,但由於各種原因,中國的經濟領域改革步伐出現了停滯。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教授William Overholt表示,中國好比一家企業,企業家白手興家家,善於營銷,企業得到迅速發展,因此快速崛起。但企業隨著日益壯大,自然希望能夠上市,那麼企業主必須使自己的公司組織方式轉型,比如配備專業會計和人力資源管理人才等等。如果組織架構轉型成功,那麼此前取得的成功仍將持續,否則企業就會停滯或者失敗。

William表示,中國也意識到了這種轉變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並制定出了詳盡的改革計劃,但實施起來會使各個既得利益集團受損,比如金融、軍隊、能源等,牽涉面極廣,所以這場改革勢必很艱難。

經多輪談判,中美終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

Related Articles